
礬石煎
FAN SH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石煎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狀,白礬能有效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一些熱毒引起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瘡瘍等,白礬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癢,促進病竈癒合。
因此,白礬在礬石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礬石煎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苦參,這是由於苦參具有優良的藥理特性,能夠有效增強方劑的療效。苦參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苦參堿和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成分對於抗菌、抗炎以及清熱解毒等方面均有顯著作用。在中醫理論中,苦參被歸類為寒性藥物,適合於治療因熱邪引起的各種症狀,特別是在皮膚病、泌尿系統感染及某些腫瘤領域,苦參的作用尤為明顯。
此外,苦參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進一步增強人體抵抗力。因此,在礬石煎的方劑中添加苦參,不僅能夠提升方劑的綜合效果,還能夠調和其他成分之間的作用,使之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樣的組成不僅體現了中醫藥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彰顯了自然療法的智慧。
礬石煎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礬石性寒,能清熱解毒,但其偏於燥性,易傷陰血。生地黃性寒涼,能滋陰涼血,與礬石配伍,可緩解礬石燥性,避免傷陰,增強清熱涼血之效。
- 制約寒涼: 生地黃性寒,雖能清熱涼血,但過於寒涼會損傷脾胃陽氣。礬石性寒,但其具收斂作用,能制約生地黃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總之,生地黃加入礬石煎中,不僅能增強清熱涼血之效,還能緩解礬石燥性,平衡寒涼,使藥效更加平和,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石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鼻中熱氣生瘡,有膿臭,兼有蟲」,屬鼻科熱毒蘊結之證。其症狀表現為鼻腔內生瘡潰爛、流膿且氣味腥臭,可能伴隨局部瘙癢或蟲動感(古代醫學常將濕熱腐敗與「蟲」的概念聯繫)。此證多因肺胃熱盛,濕熱上攻鼻竅,鬱久化毒生瘡所致。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及可能用量推測
- 礬石(枯礬)1兩:性寒酸澀,外用具強力收斂止血、燥濕殺蟲、解毒蝕瘡之效,古代多用於瘡瘍膿血、濕疹疥癬。本方以「熬枯」製法增強其乾燥斂瘡之力,針對膿臭潰瘍。
- 苦參(用量原缺):據常用比例推測,或與礬石等量或稍減(如5錢至1兩)。其性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尤善治濕熱瘡毒,可輔助礬石清解鼻竅濕熱蟲毒。
- 生地黃汁3合:甘寒滋陰涼血,既能清熱解毒,又可防礬石、苦參過燥傷陰,緩解瘡面灼痛。
2.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清熱燥濕為核心:礬石與苦參相配,寒性疊加,強化清熱解毒、燥濕斂瘡之力。苦參殺蟲止癢,針對「有蟲」之症;礬石收斂固澀,直接減少膿液分泌。
- 涼血潤燥為佐制:生地黃汁滋陰潤燥,平衡礬石、苦參之燥烈,避免黏膜過度乾裂,同時涼血以清內熱。
- 外用直達病所:以棉濾藥液滴鼻,使藥力直接作用於鼻瘡患處,增強局部療效。
3. 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主治外,推測此方或可應用於:
- 鼻竇炎(鼻淵)伴黃膿涕、腥臭味
- 鼻前庭濕疹或皸裂(屬濕熱型者)
- 局部真菌或寄生蟲感染(對應「有蟲」概念)
總結:礬石煎以「清熱燥濕+殺蟲斂瘡」為主軸,佐以涼血護陰,體現中醫外治法的「祛邪不傷正」思路,尤其適合鼻竇濕熱腐敗之症。苦參用量雖缺,然據方意推測,其與礬石的協同作用為治療關鍵。
傳統服藥法
礬石1兩(熬枯),苦參,生地黃(洗令淨,研,絞取汁)3合。
上三味,粗搗二味為末,以生地汁並水二盞,煎至三合,綿濾去滓。
少少滴鼻中,3-5度愈。
方中苦參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礬石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六。 組成:礬石1兩(熬枯),苦參,生地黃(洗令淨,研,絞取汁)3合。 主治:鼻中熱氣生瘡,有膿臭,兼有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