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地黃丸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它能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濕熱下注引起的尿路感染、陰囊濕疹等。
- 配伍增效: 苦參與地黃等藥材配伍,可以互相增強療效。苦參的清熱燥濕作用,能與地黃的滋陰降火作用相輔相成,達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
苦參地黃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的功效。
生地黃性質寒涼,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同時,生地黃也能滋陰潤燥,緩解因陰虛火旺引起的口燥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
苦參地黃丸以苦參清熱燥濕,地黃滋陰涼血,兩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功,適用於濕熱下注、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泌尿系統感染,如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地黃丸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痔漏出血、腸風下血、酒毒下血」,皆屬血分濕熱蘊結下焦所致。古代醫家認為:
- 痔漏出血:多因濕熱下注大腸,鬱久化火,灼傷血絡,苦參燥濕清熱,地黃涼血止血,標本兼顧。
- 腸風下血:屬風熱或濕毒侵襲腸道,血不循經,苦參殺蟲解毒,地黃滋陰固血,契合「清腸疏風」之旨。
- 酒毒下血:酒性濕熱,長期積聚損傷腸絡,苦參解酒毒(《本草備要》載其「治酒毒」),地黃養陰以制酒熱之燥。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苦參為主藥:
- 酒蒸九次:減其苦寒傷胃之弊,增其入血分、清濕熱之力(「蒸曬九次」法仿製何首烏,使藥性溫和)。
- 苦參性味苦寒,善清下焦濕熱,《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此方取其「燥濕止血」之功,直折血熱。
地黃為輔藥:
- 酒浸蒸熟:增其養血滋陰之效,且制約苦參過燥。
- 地黃涼血止血,《本草綱目》稱其「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與苦參一清一補,防苦寒傷正。
蜂蜜為佐使:
- 和藥緩急,潤腸通便,避免苦參燥濕過度導致便秘,符合「痔漏忌燥」之原則。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組合「苦寒清熱+甘潤養血」,除典籍所載主治外,推測可能適用:
- 濕熱型血痢:苦參殺蟲止痢,地黃緩解便血。
- 皮膚瘡瘍滲血:苦參外用善治濕疹,內服或可清血分濕毒。
治療原理核心
以「苦寒制熱、甘潤護陰」為綱,針對濕熱迫血妄行之病機,通過清熱燥濕(苦參)、涼血滋陰(地黃)雙向調節,使濕去血止而陰不傷,體現中醫「瀉中寓補」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為 度,炒黃,為末)1斤,地黃4兩(酒浸一 宿,蒸熟,搗爛)。
加蜂蜜為丸。
每服2錢,白滾湯或酒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地黃丸,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爲度,炒黃,爲末)1斤,地黃4兩(酒浸1宿,蒸熟,搗爛)。 主治:痔漏出血,腸風下血,酒毒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