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球丸

繡球丸

XIU QI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五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0.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膀胱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1%
心經 11%
腎經 10%
小腸經 5%
膽經 5%
肺經 4%
脾經 4%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膽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繡球丸方劑中加入苦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疥瘡等,苦參能有效清除濕熱,殺滅寄生蟲,緩解瘙癢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繡球丸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藥材配伍,如金銀花、地膚子等。苦參加入其中,能加強清熱燥濕之功,並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

繡球丸中包含黃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並能燥濕殺蟲。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道炎、膀胱炎、陰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繡球丸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道炎、膀胱炎等症,黃柏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反應,緩解患者的病痛。

繡球丸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狀,白礬可以起到收斂腸道、固澀止瀉的作用。
  2. 燥濕止癢: 白礬兼具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溼疹、皮炎等皮膚病。繡球丸方中加入白礬,可以起到輔助止癢、緩解皮膚瘙癢症狀的作用。

繡球丸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蟲止癢: 雄黃性溫燥,具有較強的殺蟲作用,可有效驅除體內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並能止癢消腫,治療皮膚病症,如疥瘡、濕疹等。

二、解毒止痛: 雄黃還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能解毒消腫,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並能止痛消炎,緩解疼痛症狀。

因此,繡球丸中加入雄黃,旨在發揮其驅蟲止癢、解毒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繡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專治「疥瘡」,乃古代外治疥癬之驗方。疥瘡由疥蟲寄生皮膚所致,其症見劇烈瘙癢、丘疹、水皰,甚則潰爛流膿。此方以毒攻毒,殺蟲止癢為核心,通過外擦患處直接作用於病灶,破壞疥蟲生存環境,緩解局部症狀。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殺蟲攻毒

    • 水銀輕粉(汞化合物):毒性強烈,直接殺滅疥蟲,為古代治疥要藥。
    • 雄黃(含砷):燥濕殺蟲,與汞劑協同增強毒性,抑制寄生蟲。
    • 大楓子肉(大風子):性烈,專攻麻風、疥癬,破壞蟲體結構。
  2. 燥濕止癢

    • 枯礬:收斂燥濕,減少瘡面滲液,防止潰爛。
    • 川椒:辛溫走竄,除濕止癢,兼能局部麻醉,緩解瘙癢。
  3. 滲透行藥

    • 樟冰(樟腦):辛香透皮,助藥力深入,兼有止癢防腐之效。
    • 柏油(柏脂):黏膩賦形,使藥末黏附患處,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配伍特點
全方以劇毒藥為主,集中攻殺疥蟲;輔以燥濕收斂之品,控制濕瘡蔓延;佐以辛香透達之藥,引導藥力透皮。其製丸外擦之法,使藥力直達病所,避免內服毒性風險,符合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用藥邏輯。

運用推論
此方適用於毒盛蟲聚之頑固疥瘡,推測其症當見皮膚厚韌、丘疹密布、瘙癢難忍。然因藥性劇烈,應避開破損傷口,以防毒性內侵。其設計體現古人「以毒截毒」的外治思想,注重局部速效,與現代殺蟎藥物原理(如接觸性毒殺)亦有相通之處。

傳統服藥法


樟冰2錢,輕粉2錢,川椒2錢,枯礬2錢,水銀2錢,雄黃2錢,楓子肉100枚(別研)。
上為細末,同大楓子肉再研和勻,加柏油一兩化開,和藥攪勻作丸,如龍眼大。
於瘡上擦之。
《金鑒》本方用法:上藥先以鼻聞,次擦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繡球丸, 出處:《串雅補》卷五。 組成:苦參1兩,黃柏5錢,枯礬2錢5分,雄黃1兩。 主治:疥瘡。

繡球丸,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樟冰2錢,輕粉2錢,川椒2錢,枯礬2錢,水銀2錢,雄黃2錢,楓子肉100枚(别研)。 主治:一切乾、濕疥瘡,及膿窠爛瘡,瘙癢無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