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柏丸

參柏丸

CAN BA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8%
大腸經 18%
腎經 18%
胃經 9%
肝經 9%
小腸經 9%
心經 9%
膽經 9%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小腸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參柏丸方劑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對於濕熱蘊結、蟲毒內侵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陰癢等,苦參可有效清除濕熱,殺滅蟲毒,達到止癢消疹之效。
  2. 與其他藥材配伍,增強療效: 參柏丸方劑中包含多種藥材,如參、柏、黃柏等,皆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苦參加入其中,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增強方劑的治療效果。

參柏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入心、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熱淋、尿赤、小便不利等症狀,黃柏可有效清熱利濕,通利水道,改善症狀。

二、 抑菌消炎: 黃柏具有較強的抑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生長。在參柏丸中,黃柏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抗炎作用,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柏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腸風下血」,屬中醫血證範疇,指因風熱或濕熱蘊結腸道,損傷血絡所致之便血。其特徵為血色鮮紅或暗紅,伴有肛門灼熱感,或大便黏滯臭穢。古代醫家認為「風性善行」,故下血勢急者多歸於「腸風」,參柏丸以苦寒燥濕、清熱涼血為核心,針對濕熱偏盛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苦參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具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
    • 針對腸道濕熱:既能清瀉下焦濕熱,又能涼血止血,尤善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血痢、便血。《本草綱目》載其「治腸風瀉血並熱痢」。
  2. 黃柏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長於清下焦濕熱,瀉火解毒。
    • 與苦參協同:強化清熱燥濕之力,且黃柏具「堅陰」之效,可防濕熱傷陰,適用於熱迫血行之出血。

配伍邏輯

  • 苦寒相須:二藥均屬大苦大寒之品,相配後清熱燥濕之力倍增,直折腸道濕熱之火,使血絡得安而止血。
  • 酒糊為丸佐助:以酒送服,取其辛散上行之性,反佐苦寒直下之勢,調和藥性,同時輕微活血以防血止留瘀。

中醫治療原理
此方體現「熱者寒之」「急則治標」之法,從濕熱病機切入:

  1. 清熱以止血:濕熱內蘊,灼傷腸絡則血溢。苦參、黃柏清瀉實火,熱去則血自靜。
  2. 燥濕以斷源:濕熱膠結為患,單純止血易復發。二藥燥濕之力可祛除濕邪,斷絕熱勢依附之基礎。
  3. 從下焦論治:藥性沉降,專攻下焦病所,符合「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之理。

延伸思考
此方雖簡,卻暗合「通因通用」之妙。因濕熱便血多伴大便黏滯,若純用收澀恐閉門留寇。苦參、黃柏在止血同時,兼能通利濕濁,邪去則正安,體現中醫「祛邪即扶正」的辯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苦參、黃柏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
每服100丸,空心酒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參柏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九。 組成:苦參、黃柏各等分。 主治: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