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瘡湯

洗瘡湯

XI C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肝經 15%
膽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15%
肺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脾經 5%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洗瘡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歸心、胃、肝、膽經,善於清熱瀉火,尤其針對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其苦寒之性能直達病竈,清熱解毒,並能燥濕止癢,促進瘡瘍的癒合。

此外,黃連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進一步幫助治療瘡瘍。因此,洗瘡湯中加入黃連,可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抗菌消炎的作用,有效治療瘡瘍。

洗瘡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歸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瘡瘍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控制炎症發展。
  2. 燥濕止癢: 黃芩兼具燥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瘡瘍引起的瘙癢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黃芩在洗瘡湯中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瘡瘍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洗瘡湯中包含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苦參味苦性寒,入心、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瘡瘍,或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膿皰瘡等,苦參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癢,促進傷口癒合。

二、 殺蟲止癢,去腐生肌:苦參還具有一定的殺蟲止癢功效,對於因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苦參能殺滅病原體,並促進傷口癒合。同時,苦參還能去腐生肌,對於久不癒合的瘡瘍,具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瘡湯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瘡」,泛指皮膚瘔瘍、潰爛流膿之症。其功效以清熱燥濕、解毒斂瘡為主,透過外洗之法直接作用於患處,祛除濕熱毒邪,促進瘡面癒合。

組成與藥理分析

  1. 黃連(8兩)

    • 性味苦寒,歸心、脾、胃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外用可治濕疹瘡毒。其小檗鹼成分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減少感染。
  2. 黃芩(8兩)

    • 性苦寒,歸肺、膽、脾、大腸經,長於清上焦濕熱,亦能瀉火止血。
    • 《本草綱目》言其「治風熱濕熱頭痛,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外用協助黃連清解瘡毒,其黃芩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可緩解瘡面紅腫熱痛。
  3. 苦參(8兩)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專攻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證類本草》稱其「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逐水除癰腫」,外用針對濕瘡、疥癬等皮膚濕熱毒盛之症。苦參鹼能抑制多種皮膚真菌及炎症反應。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協同清熱:三藥皆苦寒,黃連瀉心火、黃芩清肺熱、苦參除下焦濕熱,共奏全身濕熱毒邪並治之效。
  • 外洗滲透:以水煮取藥液外洗,使有效成分直達病所。藥性「極冷」使用,加強收斂瘡面、鎮痛止癢之力,符合「熱者寒之」治法。
  • 抗腐生新:三藥抗菌消炎作用可減緩瘡面化膿,燥濕功效減少滲液,為瘡口癒合創造條件。

此方簡峻力專,集中藥力清解局部濕毒,體現古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用藥思維,以外治輔內調,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黃連8兩,黃芩8兩,苦參8兩。
上切。
以水3鬥,煮取1鬥,去滓,極冷乃洗瘡,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同名稱方劑


洗瘡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黃連8兩,黃芩8兩,苦參8兩。 主治: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