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公湯

柏公湯

BAI GO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8%
肺經 8%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公湯中使用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1. 清熱燥濕: 柏公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而黃芩能清熱燥濕,可有效清除體內濕熱,改善病症。
  2. 瀉火解毒: 柏公湯常用於治療某些熱毒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黃芩具有瀉火解毒功效,能清熱解毒,緩解炎症,達到治療目的。

柏公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柏公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瘡瘍,而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控制感染擴散。
  2. 涼血止血:柏公湯中常配伍具有涼血止血功效的藥材,如生地黃、丹皮等,而黃連亦能涼血止血,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促進瘡瘍的癒合。

總之,黃連在柏公湯中發揮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癰疽瘡瘍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公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下痢」及「久血熱痢」,屬中醫熱毒痢疾範疇,病機為熱邪熾盛、下迫大腸,導致腹痛、便下膿血、裏急後重等症。方中三藥皆苦寒,共奏清熱解毒、燥濕止痢之效,專治熱痢纏綿或傷寒化熱下痢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柏皮(黃柏)

    • 用量最重(三兩),主清下焦濕熱,尤其善治大腸濕熱瀉痢。《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五臟腸胃中結熱」,能瀉火解毒,為熱痢要藥。
  2. 臣藥:黃芩

    • 用量次之(二兩),清上中焦濕熱,兼瀉肺火。與黃柏協同,擴大清熱範圍至三焦,且黃芩止血功效可助治血痢。
  3. 佐藥:黃連

    • 用量最少(一兩),專入心胃,清熱燥濕力強,《藥性論》言其「治熱毒,止赤痢」。其小劑量輔助黃柏、黃芩,強化止痢效果而不過伐胃氣。

加減法解析

  • 腹痛加山梔子:熱鬱氣機則痛,梔子清三焦鬱火、通利小便,使熱從小便出,緩解腹痛。
  • 小便不利加赤茯苓、阿膠:赤茯苓滲濕利水,阿膠滋陰止血,二者兼顧利濕不傷陰,適合熱痢傷陰兼小便短赤者。

全方核心機理
以「苦寒直折」為大法,三黃(柏、芩、連)組合集中清瀉腸道濕熱毒邪,符合《內經》「熱者寒之」原則。針對熱痢,不僅清熱解毒,更通過黃柏引藥下行、黃連厚腸胃、黃芩止血的協同作用,達到「清熱不留瘀、燥濕不傷正」的配伍平衡。

應用延伸
此方結構與經典方「黃連解毒湯」部分相似,但減梔子、黃柏增量,凸顯專攻下焦濕熱的特點,適用於熱痢偏重於大腸濕熱或傷寒邪熱下陷者,久痢見膿血者尤宜。

傳統服藥法


柏皮3兩,黃芩2兩,黃連1兩。
腹痛,加山梔子;小便不利,加赤茯苓、阿膠。
上(口父)咀。每服1兩,水2盞,煎至1盞,去滓,通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柏公湯, 出處:《袖珍》卷一引《經驗方》。 組成:柏皮3兩,黃芩2兩,黃連1兩。 主治:傷寒下痢,亦治久血熱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