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芩連二陳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柴胡、黃芩、連翹等藥物清熱解表,而梔子能進一步清熱瀉火,並能解熱毒,防止邪熱入血,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 緩解肝膽濕熱,改善胸脇苦痛:方中二陳湯以陳皮、半夏化痰利濕,而梔子能清肝膽濕熱,配合二陳湯,能有效緩解胸脇苦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芩連二陳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胃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方中以黃芩配合連翹、陳皮、半夏等藥材,共同作用於肺、胃,清熱化濕,理氣止咳,對於濕熱蘊肺,痰多咳嗽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降火解毒: 黃芩可清肺熱,解毒消炎。方中加入黃芩,有助於降肺胃之火,並解毒散瘀,避免熱毒蘊結,加重病情。
芩連二陳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二陳湯本身擅長化濕止咳,但對於一些熱邪偏盛、濕熱內蘊導致的咳嗽,單靠二陳湯的效果可能不足。黃連的加入,能增強方劑清熱燥濕的力量,更有效地控制病症。
- 抑菌消炎:黃連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並輔助二陳湯消炎止咳,改善病患的整體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芩連二陳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胃口有熱,膈上有痰,時作嘔哕」,其病機關鍵為「肝胃鬱熱挟痰」,表現為:
- 胃口有熱:胃中熱氣上逆,可能伴口苦、吞酸、嘈雜、舌紅苔黃等。
- 膈上有痰:痰濁停聚胸膈,阻礙氣機,致胸悶、噁心、嘔吐痰涎。
- 嘔哕:因熱與痰互結,胃氣不降反而上衝,引發嘔吐、呃逆等症。
此證屬「痰熱鬱阻肝胃」,需以「清肝和胃,蠲痰泄飲」為法,兼顧清熱、化痰、降逆三者。
方劑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清肝胃之熱:黃芩、黃連
- 黃芩(青子芩):苦寒入肝膽經,清肝膽鬱熱,防熱邪犯胃。
- 黃連(川連):苦寒入心胃,直折胃火,與黃芩協同清泄肝胃熾熱。
→ 靶向病因:熱邪是嘔哕之根源,清熱則胃氣自降。
2. 化痰燥濕:二陳湯化裁(半夏、陳皮、赤苓)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治痰飲嘔逆要藥。
- 陳皮:理氣行滯,助半夏化痰,兼調暢中焦氣機。
- 赤茯苓:偏入血分,利水滲濕,導痰熱從小便出。
→ 靶向病理產物:痰濁是嘔哕的病理基礎,化痰則膈上之阻自消。
3. 通降胃氣:枳實、竹茹
- 枳實:破氣消積,降胃氣之壅滯,助痰熱下行。
- 竹茹:甘寒清胃,化痰止嘔,性潤可制半夏之燥。
→ 恢復氣機:胃氣以降為和,通降則嘔哕自止。
4. 增強清利:碧玉散、生薑汁、竹瀝
-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清利濕熱,導肝膽鬱火從小便出。
- 生薑汁:少量反佐,防寒藥傷胃,兼止嘔「嘔家聖藥」。
- 竹瀝:甘寒滑痰,清熱降火,擅治痰熱膠結胸膈。
→ 協同增效:既清熱化痰,又開通痰熱出路。
全方治療思路
- 清熱為本:黃芩、黃連直折火勢,斷痰熱之源。
- 化痰為標:半夏、陳皮、竹瀝瓦解既成之痰。
- 降逆為用:枳實、竹茹、生薑調暢氣機,復其通降。
- 給邪出路:赤苓、碧玉散使濕熱從二便分消。
核心病機:肝熱犯胃,痰阻氣逆。
立方邏輯:清肝胃以治本,化痰降逆以治標,標本兼顧,痰熱並除。
傳統服藥法
青子芩2錢,仙半夏1錢半,淡竹茹2錢,赤苓3錢,川連8分,新會皮1錢半,小枳實1錢半,碧玉散3錢(包煎),生薑汁2滴,淡竹瀝2瓢(和勻同衝)。
清肝和胃,蠲痰泄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含有梔子,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芩連二陳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九。 組成:二陳湯加薑芩、薑連、枳實、神曲、麥芽。 主治:傷食內熱或傷熱物。
芩連二陳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二陳湯加砂仁、梔子、黃芩、黃連(俱薑制炒)。 主治:胃口有熱,膈上有痰,時作嘔噦。
芩連二陳湯,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橘紅2錢,白茯苓2錢,軟石膏2錢,片芩(酒炒)5分,白朮5分,黃連(酒炒)5分,防風5分,川芎1錢,天花粉1錢,薄荷8分,半夏(制)7分,羌活5分,甘草(炙)3分。 主治:痰飲。
芩連二陳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黃芩1錢,黃連1錢,陳皮1錢,茯苓1錢,半夏1錢,甘草1錢,桔梗1錢,連翹1錢,牛蒡子1錢,花粉1錢,木香3分,夏枯草2錢。 主治:馬刀。痰癧生於少陽部分,項側結核,外皮漫腫,色紅微熱,或至缺盆高骨上下發腫,形長堅硬作痛。
芩連二陳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 芩連二陳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組成:青子芩2錢,仙半夏1錢半,淡竹茹2錢,赤苓3錢,川連8分,新會皮1錢半,小枳實1錢半,碧玉散3錢(包煎),生薑汁2滴,淡竹瀝2瓢(和勻同衝)。主治:清肝和胃,蠲痰泄飲。 。 主治:清肝和胃,蠲痰泄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