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濟陰清露方劑中含有梔子,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濟陰清露主治熱病煩渴、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症,梔子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熱盛所致的症狀。
- 利濕退黃:梔子還具有一定的利濕退黃作用,對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症有一定療效。濟陰清露中加入梔子,可以起到清熱利濕的作用,幫助緩解黃疸等症狀。
濟陰清露方劑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濟陰清露旨在治療陰虛火旺、濕熱蘊蒸所致的各種病症,黃柏可清瀉體內熱邪,並乾燥濕氣,達到清熱除濕的效果。
- 涼血止血: 黃柏亦具涼血止血之功,可治療因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濟陰清露方劑中常與其他涼血止血藥材配合使用,如生地、丹皮等,共同達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效果。
濟陰清露方中含有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濟陰清露方主治熱病傷陰,煩躁口渴,心煩不寐,舌紅苔黃等症,黃連可清瀉心火,解毒消炎,緩解患者的熱症表現。
-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濟陰清露方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玄參等,也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與黃連相配伍,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熱病傷陰之症。
濟陰清露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解毒消腫等作用。濟陰清露方劑主治熱病傷陰,症見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而黃芩的清熱瀉火功效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症狀,同時也能起到解毒的作用,幫助機體恢復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濟陰清露] 主治「目赤腫痛甚,怕日羞明不可忍者」,此證屬中醫「風熱目赤」或「肝火上炎」範疇。其特點為眼部紅腫焮痛、畏光流淚,甚則痛不可忍,傳統認為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肝經鬱火,上攻於目所致。
病機與方義對應:
- 風熱夾火:目赤腫痛、怕日羞明,反映火邪燔灼,需清熱瀉火。
- 火性炎上:眼為肝之竅,方中梔子、黃柏等降火之品,引熱下行。
- 外用直達病所:以露水調藥點眼,取其輕清上浮之性,清熱解毒而不傷陰。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梔子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 清瀉三焦火毒,尤善清心火而除煩,兼利尿導火下行。
- 針對目赤腫痛之「火熱上炎」本質。
黃柏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
- 清熱燥濕,瀉腎火(相火),與黃連配伍增強清下焦熱之力。
- 中醫理論「目病多因火」,黃柏降火以治本。
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脾、胃經。
- 清心胃實火,解熱毒,為治火熱目疾要藥。
- 《本草綱目》載其「治目痛眥傷」,直接對症。
黃芩
- 性味苦寒,歸肺、膽、大腸經。
- 清上焦肺熱,兼瀉肝膽火,防風熱傳變。
- 肺主表,黃芩可解外邪初入之熱。
(二)炮製與用藥邏輯
露水與井花水
- 露水「性涼質輕」,取其清涼透散之性,助藥力上達目竅;井花水(清晨井水)甘寒,清熱生津。
- 中醫認為「天水」可降火解毒,如《本草拾遺》載露水「令人好顏色」,外用清熱效佳。
艾火熏藥
- 艾煙具辛溫透散之力,反佐四味苦寒藥,防其冰伏邪氣,兼助藥性升散至目。
- 熏後刮藥取「輕清之氣」,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
蚌殼承月水
- 月下取水為傳統「陰寒降火」之法,蚌殼屬介類,潛陽斂火,加強清肝明目之效。
(三)治療原理總括
- 清熱瀉火為主:四藥皆苦寒,直折火勢,黃連、黃芩清上焦,梔子、黃柏瀉下焦,使火毒從二便分消。
- 外用局部取效:通過點眼、漱咽,使藥力直達病所,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 升降相因:艾煙升散、露水輕浮,與苦降之藥相配,調暢氣機,防寒涼鬱遏。
三、延伸思考:方名「濟陰」之意
「濟陰」可解為「濟助陰液」,雖全方以瀉火為主,然:
- 露水、月水具「陰寒」屬性,暗合「以陰濟陰」思路,防苦寒化燥傷陰。
- 目赤腫痛甚者,火盛易耗陰,方中輕清之法,間接保全陰液,故名「濟陰」。
此方體現中醫「寒涼直折」與「局部外用」的結合,針對急症火邪,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梔子、黃柏、黃連、黃芩。
上為細末。
和荷葉上露水,或井花水拌濕,攤碗底,上用艾火覆碗熏之,至煙透藥乾,刮下,和露水(用蚌殼承月下取水尤妙)浸汁,加紙覆水上挹其清水,點洗眼內,或少嚌漱而咽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濟陰清露,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梔子、黃柏、黃連、黃芩。 主治:目赤腫痛甚,怕日羞明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