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補丸

SAN B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15%
膽經 10%
肺經 10%
膀胱經 5%
腎經 5%
三焦經 5%
脾經 5%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三焦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補丸方劑中,加入黃芩,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主要作用在於清熱解毒,抑制三補丸中補益藥材可能帶來的燥熱之氣。三補丸補氣血、益脾腎,若單純補益,容易導致身體熱盛,甚至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症狀。而黃芩的加入,可以平衡補益之性,防止補過而致燥,使藥效更為平和穏固。因此,三補丸中加入黃芩,正是體現了中醫藥配伍的精髓,以達到「寒熱相濟,陰陽調和」的治療效果。

三補丸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制止虛火上炎: 三補丸以補腎、益氣、養血為主,但若患者體內有虛火,服用補藥後易致上火,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抑制虛火上炎,避免補藥過於滋膩而導致不良反應。
  2. 滋陰降火,協調補瀉: 黃連性寒,可滋陰降火,與三補丸中其他補益藥材相配合,達到滋陰補腎、清熱瀉火的平衡,避免補藥單純滋補,而忽略了陰虛火旺的病機,進一步提升藥效。

三補丸中加入黃柏,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瀉火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的作用。三補丸補氣血、益腎陽,但同時也可能出現一些熱證,如口乾舌燥、小便赤澀等。

黃柏的加入,可以平衡補益之性,防止燥熱,避免補陽過度引起上火等副作用。同時,黃柏也能配合其他藥材,清利濕熱,改善腎虛引起的尿頻、尿急等症狀,使補益效果更加完善。

三補丸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三補丸補益氣血,但同時也可能存在熱證,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梔子可清熱解毒,防止補藥燥熱傷陰,保持體內環境平衡。

二、 緩解藥物毒性:部分補益藥物可能存在毒性,如鹿茸、人參等。梔子清熱解毒,可降低藥物毒性,保護臟腑功能,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三補丸主治功效分析

三補丸由黃芩、黃連、黃柏組成,主要功效為清熱瀉火,適用於三焦實熱所致的各種病症。

組成與藥理

  • 黃芩: 苦寒,清上焦之火,瀉肺火、清熱燥濕。
  • 黃連: 苦寒,清中焦之火,瀉心火、清熱燥濕解毒。
  • 黃柏: 苦寒,清下焦之火,瀉腎火、清熱燥濕,兼能退虛熱。

三藥合用,苦寒直折,能瀉三焦之火,使壯火得降,少火得升,氣血調和。

主治功效

  1. 三焦實熱證: 三焦有火,可見嗌燥喉乾、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大便祕結等症狀。三補丸能清瀉三焦實火,使火熱得清,津液得復,諸症自消。
  2. 濕痰熱證: 濕痰內蘊,鬱而化熱,可見夜間發熱、胸悶痰多、口苦黏膩等症狀。三補丸能清熱化濕,使濕去熱清,痰涎自消。
  3. 血熱妄行證: 血熱內盛,迫血妄行,可見經血過多、崩漏不止、吐血衄血等症狀。三補丸能清熱涼血,使血熱得清,血歸常道。
  4. 脈痿證: 心氣熱盛,下脈厥而上,可見面赤、絡脈滿溢、脛部痿軟無力等症狀。三補丸能清瀉心火,使火熱得清,脈氣得復。
  5. 鬱火嘈雜證: 肝鬱化火,可見心煩易怒、嘈雜不適、胸脅脹滿等症狀。三補丸加香附、蒼朮,能清肝瀉火,行氣解鬱,使鬱火得解,嘈雜自消。

治療原理

三補丸主要透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治療作用:

  1. 清熱瀉火: 三藥皆為苦寒之品,能直接清瀉三焦之火,使火熱之邪從內而解。
  2. 燥濕化痰: 苦能燥濕,寒能清熱,三補丸能清化濕痰,使濕去熱清,痰涎自消。
  3. 涼血止血: 血得熱則妄行,三補丸能清熱涼血,使血熱得清,血歸常道,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4. 瀉火復脈: 心氣熱盛,則脈絡壅塞,三補丸能清瀉心火,使火熱得清,脈氣得復,從而改善脈痿的症狀。
  5. 行氣解鬱: 肝鬱化火,則氣機不暢,三補丸加香附、蒼朮,能行氣解鬱,使鬱火得解,氣機通暢。

總之,三補丸以清熱瀉火為主要治法,適用於三焦實熱所致的各種病症,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通過清瀉三焦之火,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枯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用濃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臨臥每服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赤白帶胰臟炎大便秘結結膜炎排尿困難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小便顏色偏黃眼睛紅痛牙齒痛四肢痿軟無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三補丸, 出處:《醫林纂要》卷四。 組成:枯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主治:三焦有火,嗌燥喉乾,二便秘結,夜作煩熱。

三補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黃連(去須,微炒)1兩,黃柏(炙微赤)1兩,黃芩1兩。 主治:泄五臟火。瀉三焦火。主治:三焦積熱,熱毒血痢,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咽喉齒痛,脈痿,腸風痔漏,婦女赤帶。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痛,心神煩悶。上焦積熱。熱痢腹痛,或口舌咽喉齒痛,大小便結澀,及一切實火之症。不及期而經先行,由于血熱者。心氣熱,下脈厥而上,色赤,絡脈滿溢,樞紐折挈,脛縱而不任地者,名曰脈痿。口瘡,胃中有熱,脈洪大。三焦積熱上攻,眼目赤腫,小便赤澀,大便結燥,五臟俱熱,腸風痔漏。赤帶,血熱之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