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清肺湯」方名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對於肺熱咳嗽、痰黃黏稠、口乾咽燥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改善肺部炎症。
- 疏散風熱: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之效,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將「黃芩」作為方劑的組成部分,不僅能清熱解毒,也能疏散風熱,符合「黃芩清肺湯」治療肺熱咳嗽的臨牀應用。
黃芩清肺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肺熱引起的燥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 護肝利膽,清熱利濕: 梔子性寒,入肝膽經,可清肝膽熱,利膽退黃,對於因熱毒蘊積肝膽引起的黃疸、目赤、口苦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黃芩清肺湯中加入梔子,不僅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肺熱症狀,還能輔助護肝利膽,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清肺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肺燥所致小便不通」,見於《玉機微義》《保嬰撮要》等古籍。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若肺燥熱壅盛,氣化失司,則水道不利,出現小便滷澀或閉塞。此證屬肺熱移於膀胱,非單純膀胱濕熱,故以清肺潤燥為治本之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對解析
- 黃芩(2錢):苦寒沉降,專入肺經,善清上焦實火,瀉肺中燥熱,為君藥。肺熱得清,則氣機宣降復常,水道自通。
- 梔子(2個,擘破):輕浮上行,既助黃芩瀉肺火,又能通利三焦,導熱下行從小便而出,為臣藥。
加減配伍深意
- 鹽豉20粒(證見「不利」時加):豉性輕浮宣散,能開鬱結、透邪外出;鹽製後兼潤下之功,助緩解小便赤澀。此為佐使之用,增強宣肺通竅之效。
整體治療思維
- 清金瀉火以通調水道:肺與膀胱相表裡,肺燥熱壅盛則「氣化不及州都」。本方不直接利水,卻以黃芩、梔子直折肺火,恢復肺之宣發肅降,間接疏通下焦,體現「提壺揭蓋」之妙。
- 輕清透發兼顧陰津:全方藥簡力專,無大苦大寒傷陰之弊,符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尤宜肺燥初起,熱未傷陰之證。
三、古籍異名與方義延伸
同名異方(如《麻疹全書》稱「黃芩瀉肺湯」)均以黃芩為主藥,側重肺熱實證。
- 加「鹽豉」體現對「肺氣鬱閉」的兼顧,符合《內經》「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整體觀。
- 後世用於小兒肺熱咳喘(《保嬰撮要》)、麻疹肺熱證(《麻疹全書》),皆屬肺火壅盛病機的擴展應用。
傳統服藥法
黃芩2錢,梔子2個(擘破)。
不利,加鹽豉20粒。
上作1服。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
黃芩清肺飲(《玉機微義》卷二十八)、黃芩清肺散(《保嬰撮要》卷十五)、清肺飲(《赤水玄珠》卷十五)、黃芩瀉肺湯(《麻疹全書》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清肺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七。 組成:黃芩2錢,梔子2個(擘破)。 主治:肺燥所致小便不通。
黃芩清肺湯, 出處:《醫學傳燈》卷上。 組成:荊芥、薄荷、黃芩、山梔、連翹、麥冬、白芍、桔梗、甘草、桑皮。 主治: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氣未損,真精未虧,或因飲酒之蘊熱,或因暴熱之外侵之實火,目赤,喉痛,胸滿,氣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