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梔子套
ZHI ZI T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三焦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套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壅盛、心煩不寐、口渴咽燥等症狀。
例如,梔子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如金銀花、連翹等,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病症。此外,梔子亦能涼血止血,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梔子套]主治「簽刺在爪甲中,痛不可出」,即細小異物(如木刺、竹籤等)刺入指甲或指端軟組織深處,難以自行取出,導致局部腫痛的情況。此方透過外治法,利用梔子殼與車脂(車軸潤滑油脂)的物理特性,結合中醫「吸引外出」的治療思路,促使刺物顯露或鬆動,便於鑷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梔子殼(半個)
- 梔子殼質地輕薄且內呈凹槽狀,能貼合指形,作為載體固定於患處。其性微寒,《本草綱目》載梔子可「散血瘀」,或能緩解刺傷後的局部熱腫。殼體結構可能產生輕微密閉空間,輔助車脂的吸附作用。
車脂(填滿殼中)
- 車脂為古代車軸所用的動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具黏稠、滑潤特性。填滿梔子殼後覆蓋患處,可能產生以下作用:
- 物理吸附:油脂的黏滯性可包裹刺物,隨時間軟化周圍組織,減輕異物與組織的摩擦力,使刺端鬆動。
- 壓力變化:密閉的油脂環境可能形成微負壓,促使刺物隨組織液或油脂向表面移動;「稍癢」之感或為異物移位刺激神經的反應。
- 車脂為古代車軸所用的動物性或植物性油脂,具黏稠、滑潤特性。填滿梔子殼後覆蓋患處,可能產生以下作用:
操作原理
- 將油脂填滿的梔子殼套於患指,刺處受油脂持續浸潤與輕壓,異物逐漸顯露後以鑷子取出。此法類似現代「濕敷拔刺」概念,透過軟化與機械作用解決深層異物問題,避免強行挑刺造成的二次損傷。
綜合理路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因勢利導」的思想,結合梔子殼的結構便利與車脂的物理特性,以溫和方式促進異物排出,適於古代缺乏精細器械時的實用療法。
傳統服藥法
梔子殼半個(填車脂滿殼中)。
上套在指上,如痛處稍癢,刺自然出,以鑷子取之。鉗指亦依此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套,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梔子殼半個(填車脂滿殼中)。 主治:簽刺在爪甲中,痛不可出。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