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損皇甫梔子湯

增損皇甫梔子湯

ZENG SUN HUANG FU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肺經 17%
胃經 17%
肝經 11%
三焦經 11%
膽經 6%
大腸經 6%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增損皇甫梔子湯中加入淡豆豉,乃因其具有清熱解表、利濕解毒之效。

清熱解表: 淡豆豉性寒,味甘,能清解外感風熱,對於因風熱之邪入侵,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無汗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利濕解毒: 淡豆豉亦具有利濕解毒的功效,能協助身體排出濕熱之邪,並解毒消腫,對於因濕熱所引起的口苦、咽痛、小便短赤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淡豆豉在增損皇甫梔子湯中,主要發揮清熱解表、利濕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風熱、濕熱等因素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增損皇甫梔子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針對熱邪入絡,導致血分熱盛,表現為發熱、口渴、煩躁不安、小便赤澀、舌紅苔黃等症狀。梔子可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有效緩解熱症,並促進排泄,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增損皇甫梔子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該方劑旨在治療熱病、血熱、瘡瘍等症,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減少炎症反應。
  2. 配合梔子,相輔相成: 梔子性寒,味苦,歸肝、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止痛之功效。黃芩與梔子配伍,二者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同時又能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好地控制病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增損皇甫梔子湯」主治「人虛石盛」。

  • 「人虛」:指患者體質虛弱,氣血不足,可能伴隨脾胃功能低下或正氣不足。
  • 「石盛」:古代醫籍中,「石」多指金石類藥物(如寒食散、五石散等)的毒性或熱性積滿,導致體內熱毒壅盛。「石盛」即因過服金石藥或熱邪內蘊,引發燥熱、煩渴、發狂等症狀。

此方針對「虛人受金石熱毒所傷」,既需清解熱邪,又需顧護正氣,體現「攻補兼施」思路。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梔子(14枚)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為清熱涼血要藥。
    • 功能清泄三焦火熱,除煩利尿,助熱毒從小便而出。對治「石盛」之熱鬱胸膈、煩躁不眠。
  2. 豉(1升半)

    • 即淡豆豉,性涼,能宣散鬱熱、和胃除煩。
    • 與梔子相配(如《傷寒論》梔子豉湯),協同宣泄胸膈鬱熱,緩解「虛人」因熱毒導致的胸悶、懊憹。
  3. 黃芩(2兩半)

    • 苦寒,歸肺、膽、胃經,善清上焦濕熱。
    • 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尤針對金石熱毒上攻所致的口苦、咽乾、頭痛等症。

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梔子+黃芩直折火勢,清透熱毒;淡豆豉輕揚宣散,防苦寒直折傷胃。
  • 兼顧虛體:全方未用大苦大寒或峻下之品,且豉能和中,避免過傷脾胃,契合「人虛」背景。
  • 給邪出路:梔子利尿、豉發散,使熱從二便或肌表分消。

推論功效

  • 清熱除煩,解毒透邪。
  • 主治虛弱體質者因金石藥毒或外感熱邪引起的發熱、煩躁、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三、煎服法意義

  1. 先煮梔子、黃芩:取其苦寒之性,煎煮時間長(水6升取3升)以充分萃取清熱成分。
  2. 後納豉:避免久煎破壞豉的輕宣特性,保留其宣散透發之力。
  3. 分三服:緩劑頻服,適應「人虛」體質,防藥力過猛傷正。

此方體現「清而不峻、宣而不耗」的用藥智慧,對虛中夾熱證尤為適宜。

傳統服藥法


豉1升半,梔子14枚,黃芩2兩半。
折石勢除熱。
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納豉,令得2升,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皇甫梔子湯, 出處:《醫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 組成:豉1升半,梔子14枚,黃芩2兩半。 主治:折石勢除熱。主治:人虛石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