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梔子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瀉火: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梔子,可針對患者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小便赤澀等症狀。
二、 利濕退黃: 梔子還具有利濕退黃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排出體內過多的濕熱,改善黃疸症狀。枳殼梔子湯中,梔子與其他藥材如枳殼、茵陳等配合,能有效達到清熱利濕、退黃的效果。
枳殼梔子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枳殼梔子湯主治濕熱內蘊,表現為發熱、口苦、腹痛、便祕等。淡豆豉的加入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協助梔子、枳殼等藥物消解濕熱,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 疏散風邪:淡豆豉具有一定的疏散風邪作用,可緩解因濕熱內蘊而導致的頭痛、身痛等症狀。枳殼梔子湯中加入淡豆豉,可起到疏散風邪、清熱解毒的雙重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殼梔子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中醫典籍,主治「傷寒勞復,發熱者」。所謂「勞復」,指傷寒病後因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導致餘熱未清、病情反覆發作;臨床表現為發熱、煩悶、虛弱等症。此方重點在於清解餘熱、調和氣機,促進邪熱外透,使患者汗出而熱退。
組成與藥性分析
枳殼(或作枳亮)
- 性味:苦、辛,微寒。
- 功效:行氣寬中,消積化痰。
- 作用:用於氣滯胸脅脹滿,助氣機通暢,解除勞復後氣機鬱結之悶脹感。
梔子(肥梔子)
- 性味:苦,寒。
-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除煩,利濕解毒。
- 作用:清透三焦鬱熱,針對勞復餘熱內擾所致的發熱、心煩。
豉(淡豆豉)
- 性味:苦、辛,涼。
- 功效:解表除煩,宣發鬱熱。
- 作用:與梔子相配(類「梔子豉湯」思路),宣散胸中鬱熱,助邪從汗而解。
清漿水
- 傳統製法:為粟米發酵後的酸性水液,性涼善走。
- 功效:調中開胃,助消化,兼能清熱除煩。
- 作用:空煮後濃縮,取其清泄之力,為方中溶媒兼輔助藥效。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與行氣並重
- 梔子清熱除煩,直折內火;枳殼理氣寬中,解決氣滯。二者相配,既消熱鬱,又調暢氣機,符合「熱鬱氣滯」的病機。
宣透邪熱
- 豉與梔子協同(梔子豉湯結構),輕宣上焦,使鬱熱從表透發,符合「火鬱發之」原則。煎藥時「後下豉」,保留其辛散之力,助汗出解熱。
清漿水輔助藥勢
- 清漿水性涼善行,空煮濃縮後增強清泄之效,同時酸性可助消化,防餘熱傷胃,兼顧脾胃功能。
汗法導邪外透
- 服藥後「覆令汗出」,體現發汗解表的思路,通過汗液排出鬱熱,達「熱隨汗泄」之效。
總結
枳殼梔子湯以「清熱解鬱、行氣透邪」為核心,針對傷寒勞復後的餘熱未清、氣機不暢,通過梔子清內火、枳殼調氣滯、豉發散鬱熱,結合清漿水的載藥作用,形成內清外透之勢,使邪熱從氣分分解、從肌表外達,進而恢復陰陽平衡。
傳統服藥法
枳亮1個,肥梔子3個,豉1兩。
清漿水2盞半,空煮退8分,納2藥,煎取9分,下豉煎,去滓服。覆令汗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枳殼梔子湯, 出處:《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組成:枳亮1個,肥梔子3個,豉1兩。 主治:傷寒勞復,發熱者。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