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將淡豆豉加入梔子豉湯的主要原因包括:
- 發散表邪:淡豆豉具有辛溫之性,能夠幫助發散體表的邪氣,對於外感風熱或余熱未清的情況尤其適用。
- 調和脾胃:淡豆豉有助於調和脾胃功能,對於因熱病後期導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輔助清熱解毒:雖然淡豆豉本身不具備明顯的清熱作用,但它可以輔助梔子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尤其是在治療熱病後期出現的心煩、失眠等症狀時。
- 調和藥性:淡豆豉的性質溫和,可以調和梔子的寒涼特性,減少其可能對脾胃造成的刺激,使整個方劑更加平衡,更適合長期服用。
- 增進食慾:淡豆豉還能增進食慾,對於恢復期的患者來說,有助於提高身體的營養攝入和恢復速度。
梔子在梔子豉湯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能入心、肺、三焦經,具有很好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
- 涼血解毒:對於因熱邪導致的血分病變,如血熱妄行、斑疹等,梔子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利濕退黃:梔子還有利尿去濕的作用,適用於濕熱內蘊引起的黃疸等症狀。
- 寬胸理氣:在治療熱病後期出現的心煩不眠、胸膈滿悶等症狀時,梔子可以幫助寬胸解郁。
而豆豉則有宣散表邪、調和脾胃的作用,與梔子配合使用,既可以增強清熱的效果,又能避免寒涼之品對脾胃造成傷害。
方劑介紹
中藥方劑「梔子豉湯」主要功效是「清熱除煩」,主治「熱擾胸膈證」,也就是在出汗或嘔吐腹瀉後,體內殘餘的熱氣聚集在胸口和膈肌之間,導致身體發熱、心情煩悶,晚上難以入睡,出現睡眠障礙。
胸部和上腹部感到悶脹,但按壓時並不會感到疼痛,會有飢餓感但實際上卻不想吃東西,舌紅色,舌苔微微發黃,脈搏跳動較快。
這個方劑的成分很單純,只有兩味中藥:「梔子」與「淡豆豉」,出自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註1)。
原文記載,當一個人有陽明病時,脈搏浮緊,喉嚨乾燥,口中苦澀,腹部脹滿且呼吸急促,同時伴有發燒及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感覺身體沉重。
如果採取發汗療法,病人可能會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出現胡言亂語。若使用溫針治療,病人可能會感到驚恐,情緒煩躁,難以入眠。
如果進行瀉下治療,則可能導致胃部空虛,引發胸膈不適,心裡悶悶不樂,舌苔厚膩,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梔子豉湯。
如果是陽明病已經接受瀉下的治療,但病人仍然有體溫偏高,手腳溫暖,沒有胸痛的現象,只覺得心裡煩悶,雖然飢餓卻無法進食,只有頭部大量出汗,這時也適合使用梔子豉湯。
當代名家郝萬山曾經在教學中指出,「梔子豉湯」及梔子豉這類的中藥方劑適應症,主要就是「虛煩症」。
所謂「虛煩」,是指一種無形的熱邪,滯留在胸膈之間,積聚在心胸中。
《傷寒論》中,凡是病邪與有形的病理產物,如痰、積水、瘀血、食積、蟲積等相結時,張仲景會使用「實」這個字。
然而,當病邪並沒有與有形病理產物結合時,仲景通常不會使用「實」字,就會用「虛」字。
這裡的「虛煩」,正是指無形的熱邪滯留在胸膈之間。這種鬱熱滯留於胸中,影響到下腹,導致氣機不暢,患者會感到心煩、腹脹,甚至坐臥不安。
從這個方劑寒熱指數可以看到,這個中藥偏寒性。當代名醫倪海廈就曾經提到,梔子這藥專門能去上焦的熱,上焦只要指的是肺臟、心臟。
梔子與石膏的作用不同,石膏針對的是過盛的熱(實熱),而梔子則是用來清除不足的熱(虛熱)。
梔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膽退黃等多種功效。它特別擅長清除上焦的熱,即心和肺部的熱,適用於治療因熱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
不管是實熱還是虛熱,患者通常會感到煩躁。虛熱的病人舌苔呈淡黃色,而實熱的病人舌苔則黃且乾。如果脈象弱且按壓後消失,這也是虛熱的表現。
臨床上,當觀察到病人有黃疸,通常認為是虛熱現象,梔子也可用於治療如急性肝炎等疾病。
此外,淡豆豉雖然可引起發汗,但其效果不及桂枝或麻黃那般強烈,屬於既能補身又有一定發散作用的藥材。
在《傷寒論》中,提到透過發汗或使用瀉法治療時,通常是因為病人有外感症狀。當進行這類治療後,由於體內的水分被排出,病人會顯得特別虛弱,這是因為身體的液體受到了影響。
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在夜間能逐漸恢復體液,食欲開始改善,並且能夠正常進食,那麼病情通常就會自行緩解,不需過多干預。
然而,有些病人在治療後無法有效恢復,可能會出現虛煩和失眠的狀況。在病情嚴重時,他們可能會在床上輾轉難眠,感到極度懊惱和煩躁,並伴有胃部不適。
這時候,梔子豉湯就是一種適合病後調理的中藥方劑,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這個中藥可以改善胸部鬱熱的內環境,當一個人鬱熱滯留於胸中時,有時候也會連帶引發心臟、肺部的相關疾病。例如郝萬山就曾經提出,他的老師就曾經運用這個方劑,用來治療氣喘。
關於此方的注意事項是,根據《本經疏證》記載,凡是使用梔子湯時,如果病人原本就有輕微的腹瀉,就不應該給他服用。
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張仲景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煩躁的症狀。其中,「煩」通常是氣的問題,而「躁」則是血的問題。
氣主要與肺相關,血則與腎有關。因此,梔子用來處理肺部的煩躁感,而淡豆豉則用來處理腎臟引起的躁動。
古人李杲指出,張仲景選擇梔子是因為它色紅味苦,能進入心臟來解決煩躁的問題。而淡豆豉色黑味鹹,能進入腎臟來處理躁動的情況。
古籍《千金方》提出,梔子豉湯可以用來治療年輕人因為性行為過多而導致的氣短問題。
(註1)《傷寒雜病論》原文提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221)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228)」
傳統服藥法
將以下兩味藥材準備好:梔子和香豉。取四升水,先煮梔子,煮至剩下二升半水時,加入香豉繼續煮,煮到只剩下一升半的水量,然後去掉渣滓。將煮好的藥湯分成兩份,溫熱後服用一份。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就不要再服用剩下的藥湯了。
梔子豉湯的經絡型態
每年從進入夏季之後,三焦經與大腸經的能量就逐漸提升,一直到8-9月時到達最高點,這時候人體上焦的火熱現象最嚴重,每個人都可以親身驗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豉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梔子14個(劈),香豉4合(綿裹)。 主治:散胸中邪氣,徹熱,除煩止躁。主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胸脘痞悶,饑不能食,脈數,苔薄黃膩;感冒發爲寒熱,頭痛體痛;小兒痘疹,虛煩驚悸不得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