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梔子豉湯的功用是「清宜鬱熱,除煩止躁」主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甚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胸脘痞悶,飢不能食,舌苔薄黃膩,脈數。
本方證是為汗、吐、下後,體內餘熱末盡,熱擾胸隔。煩者,心煩也,為熱擾於心所致。
「煩」字前冠以「虛」字,藉以說明病變件質,「虛」非指正氣之「虛」,乃是與有形之「實」邪相對而言。
表邪人里,若與有形之物,如水、痰飲、宿食等相互搏結,則形成實證。比如熱邪與痰水相結的結胸及燥熱與宿食、燥屎相結的陽明腑實證等,均有心中懊儂或煩躁的見證,這是實性之煩,而非虛煩。
本條之煩,雖因熱邪內陷,但並未與有形之物相結,只是無形之邪擾亂胸膈而蘊鬱不去,所以稱為「虛煩」。
雖無實邪,但卻有火熱之鬱,火熱之邪蘊鬱胸脫,鬱而不伸,其輕者,心煩不得眠,其重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濃。胸膈痞悶為滯塞不通的自我感覺,反映了火鬱之邪影響氣機運行,胄熱則飢,氣滯則不能食,今熱鬱而氣滯,故飢不能食。
脈數為有熱,舌苔薄黃而膩,表明邪巳去表人里,熱鬱而氣滯。總之,本證病性為熱。
方中梔子味苦性寒,泄熱除煩,降中有宣;香豉體輕氣寒,升散調中,宣中有降。二藥相合,共奏清熱除煩之功。
梔子苦寒,有清熱除煩之效;豆鼓其氣上浮,有宣透之功,二者為伍,清熱而不寒滯,宣透而不燥烈,為清宣胸中鬱熱,治心煩懊儂之良方。
若兼少氣者,加炙甘草以益氣和中,名梔子甘草鼓湯;兼嘔者,加生薑以降逆止嘔,名梔子生薑湯。
兼腹滿者,是熱氣壅滯於腹,故於梔子豉湯內去豆鼓之宣散,而加枳實、厚朴以寬中除滿,名梔子厚朴湯。
若兼食少便泄,腹脹、腹痛者,是兼中焦虛寒,故去豆鼓之宣散,而加乾薑以溫中散寒,名梔子乾薑湯。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神經官能症,食道炎、胃潰瘍、膽囊炎等屬熱鬱胸膈者。
傳統服藥法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豉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梔子14個(劈),香豉4合(綿裹)。 主治:散胸中邪氣,徹熱,除煩止躁。主治: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胸脘痞悶,饑不能食,脈數,苔薄黃膩;感冒發爲寒熱,頭痛體痛;小兒痘疹,虛煩驚悸不得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