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梔子豆豉湯

茵陳梔子豆豉湯

YIN CHEN ZHI ZI DOU C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肺經 12%
三焦經 12%
心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12%
膽經 6%
脾經 6%
小腸經 6%
胃經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脾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為茵陳梔子豆豉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之功效。對於濕熱內蘊、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茵陳蒿能有效疏散濕熱,促進膽汁分泌,改善排泄功能。
  2. 解毒消腫: 茵陳蒿還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茵陳蒿在茵陳梔子豆豉湯中,發揮著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茵陳梔子豆豉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方中以茵陳蒿解表清熱,豆豉清熱解毒,而梔子則進一步加強清熱瀉火之力,針對濕熱蘊結、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發熱、口苦、尿赤等症狀,起到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作用。
  2. 涼血止血:梔子亦有涼血止血之功,可緩解濕熱所致的出血症狀。方中以茵陳蒿利濕退黃,豆豉解毒,而梔子則輔助涼血止血,共同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茵陳梔子豆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茵陳蒿擅長清熱利濕,梔子清熱瀉火,而淡豆豉則增強了方劑的解毒作用,共同抵禦濕熱毒邪。
  2.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淡豆豉能促進消化,有助於脾胃運化,進一步增強茵陳蒿利濕退黃的功效,避免因濕熱內蘊而導致的脾胃不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茵陳梔子豆豉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外臺秘要》,主治「陽熱瘀在內,蒸發黃」,指陽熱之邪鬱閉於體內,燻蒸肌膚而發為黃疸。其病機關鍵在於熱鬱不得外達,濕熱交蒸,故見身黃(目黃、身黃、小便黃)。此證屬陽黃範疇,特點為黃色鮮明如橘子色,伴隨發熱、心煩、口渴等熱象,與陰黃之晦暗不同。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茵陳(君藥)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 專擅清利濕熱退黃,《神農本草經》稱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其輕清之性可透發鬱熱,苦寒之質能導濕熱從小便出,為治黃疸要藥。
  2. 梔子(臣藥)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傷寒論》用其治「身黃發熱」。梔子善清三焦鬱火,尤能降火從小便而去(與茵陳協同增強利濕退黃之效),且能除煩,對應「陽熱瘀內」之心煩躁擾。
  3. 豆豉(佐藥)

    • 性味苦甘微涼,歸肺胃經。
    • 功擅宣鬱解表、和胃除煩,《名醫別錄》言其「主傷寒頭痛寒熱」。在方中輕揚宣透,助茵陳梔子開泄鬱熱,使內蘊之陽熱從肌表微汗而散,体现「火鬱發之」之理。

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 清利與宣透並行:茵陳、梔子清熱利濕,導熱下行;豆豉宣散透邪,使熱有外達之機。三藥相配,濕熱分消,表裏兼顧。
  • 瀉火與解鬱并舉:梔子瀉火除煩,豆豉宣散鬱結,針對「陽熱瘀滯」之病機,解鬱則熱散,熱清則黃退。
  • 輕靈配伍特色:全方藥僅三味,藥性輕清,契合「治上焦如羽」之則,尤宜濕熱初鬱、熱重於濕之證。

後世延伸應用

此方為濕熱黃疸之基礎方,後世《傷寒論》之「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即由此化裁,加大黃通腑瀉熱,適用於裏實熱結更甚者。而本方因豆豉之宣散,更側重於熱鬱未實、兼有煩悶不舒之證。

總結:此方以清利濕熱為本,輔以宣透鬱熱,構成「清、利、宣」三法合一之結構,體現中醫對濕熱病機「分消走泄」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茵陳、梔子、豆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梔子豆豉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茵陳、梔子、豆豉,主治:陽熱瘀在內,蒸發黃。 。 主治:陽熱瘀在內,蒸發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