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t disturbing the chest and diaphragm

熱擾胸膈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2-06-18

熱擾胸膈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太陽熱擾胸膈證

熱擾胸膈證是屬於中醫「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都曾經共同探討過的一種證候。在溫病學派中,是指太陰溫病,衛分表證巳解,邪熱初入氣分,鬱於胸膈的一種現象。

在「傷寒學派」中,太陽熱擾胸脤證是傷寒汗吐下後沒有治療正確,正氣內虛,陽邪內陷,結於心胸之間,鬱悶不行,輕則虛煩懊儂,重則痞滿結胸。邪熱留擾胸膈,導致心中懊憹,睡眠障礙之現象。

一般疾病經過發汗或吐下或大病痊癒後,由於正氣受損,餘熱內擾胸隔,容易出現虛煩不得眠,心中煩熱、或少氣嘔吐,則屬「虛煩」範疇。如熱病初癒後,由於氣血尚虛,餘熱未盡,過度勞累之後又會發熱,也會出現此證。

此證的病機為「邪熱鬱阻胸膈氣分」,常易內傳陽明經,成為壯熱、煩渴、大汗出、脈洪大之傷寒派「陽明經證」。本證邪雖內傳胸隔,但裡熱不嚴重,還沒有傷津,所以故舌苔僅微黃,並無舌燥、口渴之象。

夏季容易出現心胸煩熱現象
夏季容易出現心胸煩熱現象

綜合以上,常見症狀是:心中懊憹(心中煩熱)、虛煩失眠坐臥不安、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胸悶胸痛、舌苔黃、脈數。主要症狀是。身熱、心中煩熱、睡眠障礙、欲嘔吐而不得嘔、舌苔微黃,脈數

以上抽象理論,中國人閱讀了上千年,也沒幾個人看得懂。若從經絡數據圖表來看,就超級簡單了!此證很容易出現在炎熱的夏天,當天氣愈熱時,多數人體內的三焦經、大腸經能量愈強旺,而心經與心包經能量卻愈弱

由於這4條經絡全部通往胸部,三焦經、大腸經實證時出現心胸煩熱,心經與心包經出現胸悶胸痛,這個一實一虛之間,就可以形成「熱擾胸膈證」,這看起來不是很簡單且容易理解嗎?

夏天容易出現熱擾胸膈的經絡型態
夏天容易出現熱擾胸膈的經絡型態

《傷寒論》提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

此證散見於《傷寒論》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和厥陰病篇。而梔子豉湯卻廣泛地用於治療「胃院痛」、「失眠」、「嘈雜」、「鬱證」、「虛勞」等雜病。

太陽熱擾胸脤證在病機演變過程中,可因邪熱損傷中氣而兼少氣等「中氣不足」之「中焦氣滯證」,或因熱擾於胃而兼嘔吐等「胃氣上逆」之候,或因熱邪壅滯,氣機不暢而兼挾脾胃氣滯之徵,亦可因下後傷中而兼挾中焦虛寒之象。

太陽熱擾胸隔證常常與「大結胸證」、「陽陰濕熱里實證」、「陽明經證」、「陽明腑實證」、「少陽半表半里證」、「少陰陰虛火旺證」、「病後餘熱未盡勞復證」、「膽鬱痰擾證」、「太陽熱擾胸隔中焦虛寒證」、「氣熱爍津證」、「暑傷津氣證」、「邪熱壅肺證」一起討論。

尤其是「大結胸證」是一種實證,出現胸脅疼痛、心下硬滿,同時心中也會出現煩躁。熱擾胸隔的胸痛類似結胸證,但是按下去濡軟,不是很嚴重,結胸證的胃痛,按下去時很難受。

另帶一提的是,《傷寒論》提到下之寒氣留中,脾胃虛寒,邪熱內陷,擾於胸隔,或平素中陽不振,復感外邪,形成上焦有熱,中焦有寒之「太陽熱擾胸隔中焦虛寒證」,就必須運用梔子乾薑湯或大建中湯。

以上抽象的文字描述,讀者臉上又冒出三條線,要從經絡數據來理解,其實一點也不難,這時候就要看到腳的經絡了。熱擾胸膈經絡型態,常常伴隨腳部陽虛經絡型態,體內呈現寒熱夾雜現象

熱擾胸膈經絡型態,常常伴隨陽虛經絡型態
熱擾胸膈經絡型態,常常伴隨陽虛經絡型態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明明體內很熱,本質卻是很寒,必須要同時運用熱藥+寒藥。這種現象久了就有機會出現「結胸證」、「太陽熱擾胸隔中焦氣虛寒證」、「太陽熱擾胸隔中焦虛寒證」...等等。

暑傷津氣證也是夏季常見之證,暑熱之邪入裡,熱邪逼汗外出,耗氣傷津,故發熱汗出、氣粗、口渴、心煩、神疲、肢軟、小便黃赤、脈虛無力。「陽明濕熱里實證」會出現黃疸,屬於陽黃範疇。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皮膚發黃。

邪熱壅肺證是指肺失宣肅,導致發熱煩渴、汗出氣粗、鼻煽、咳喘、苔黃、脈數為主。而本證是熱邪入胸隔氣分,餘熱留於胸膈所致,這些證候經絡型態都是類似。

從經絡理解熱擾胸膈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7%86%B1%E6%93%BE%E8%83%B8%E8%86%88.jpg

造成熱擾胸膈的7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熱擾胸膈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黃

脈相

數脈

熱擾胸膈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發熱(發燒)噁心反胃睡眠障礙胸悶脹潮熱夜間多夢食慾不振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心胸煩熱胸悶胸痛上腹胃脘痛

熱擾胸膈的相關證型


胃氣上逆氣熱厲津暑傷氣陰

改善熱擾胸膈的常用方劑


改善熱擾胸膈的常用穴道


熱擾胸膈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本文有提到,熱擾胸膈證常見於「三焦經」與「大腸經」實證相關經絡型態,天氣愈熱時出現的機率愈高。然而,天氣愈熱時 「心經」與「心包經」卻容易出現虛證,導致熱擾胸膈證出現的機率大增,列出幾種經絡型態參考如下:

載入中...

熱擾胸膈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傷寒論》:「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鼓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鼓 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鼓湯主之。」
  • 《溫病條辨.上焦篇》:「太陰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黃,寸脈盛,心煩懊憹,起臥 不安,欲嘔不得嘔,無中焦證,梔子鼓湯主之。」
  • 《傷寒貫珠集.卷二》:「發汗吐下後,正氣既虛,邪氣亦衰,乃虛煩不得眠,甚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未盡之邪,方入里而未集,巳虛之氣,欲勝邪而不能,則煩亂不寧,甚則心中懊憹鬱悶而不能自巳也。」
  • 《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註》:「未經汗吐下之煩多屬熱,謂之熱煩;巳經汗吐下之煩多屬虛,謂之虛煩。不得眠者,煩不能卧也。若劇者,較煩尤甚,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也。煩,心煩也。躁,身躁也。身之反覆顛倒,謂之躁無寧時,三陰死證也,心之反復顛倒,謂之懊憹,三陽熱證也。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煩擾不寧之象也。因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於胸中所致。既無可汗之表,又無可下之里,故用梔子鼓湯,順其勢而涌其熱,自可愈也。
  • 《傷寒大白.卷三》:「《傷寒論》言懊憹,恰太陽陽明發開吐下後有此證,則知是三陽經陽邪內陷,鬱結心胸,而為半表半里之證,非三陰證。故仲景雖言大陷胸湯、人參白虎湯、豬芩湯等,然於懊憹歸重於梔子鼓湯。今餘分經見證施治,如太陽表邪,用羌活湯合梔子豆鼓湯。陽明表證,用葛根湯合梔子豆鼓湯。少陽見症,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豆鼓湯。不見表症,而有熱邪內結,則以清里藥合梔子豆鼓湯,若食滯中焦,梔子豆鼓湯加陳機實;兼有痰凝,小陷胸湯合梔子豆鼓湯,此餘推廣之法也」。
  • 《註解傷寒論.卷三》:「下後,但腹滿而不心煩,則邪氣入里為實,但心煩而不腹滿,即邪氣在胸中為虛煩。既煩且滿,則邪氣壅於胸腹之間也。滿則不能坐,煩則不能卧,故卧起不安。與梔子厚樸湯,吐煩泄滿。」
  • 《傷寒論註.卷三.梔子鼓湯證》:「心煩則難卧,腹滿則難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熱於胃,與反覆顛倒之虛煩不同,梔子以除煩,積樸以拽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熱巳入胃則不當吐,便未燥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 《傷寒貫珠集.卷二.太陽篇下》:「下後心煩,證與上同,而加腹滿,則邪入較深矣。成氏所謂邪氣壅於心腹之間者是也。故去香鼓之升散,而加積樸之降泄。若但滿而不煩,則邪入更深,又當去梔於之輕清,面加大黃之譏下矣。此梔子厚朴湯所以重於梔鼓而輕於承氣也。」
  • 《傷寒大白.卷二》:「煩而腹不滿,表症也,腹滿不煩,里症也。既煩且滿,雖經下後,邪在半表半里,故以梔子去煩,厚樸泄滿。”太陽熱擾胸脫中焦虛寒證,是大下之後,損傷脾胃,或中焦虛寒,復感邪熱,而致身熱,微煩,大便塘等上熱下寒之候。張仲景曰$“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郤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 《傷寒述義.卷四》:「梔子乾薑湯證,是丸藥大下,兼中焦生寒者也......就方意考之,當是他有胃寒證候。要邪本不劇,故被誤治不至大逆,故煩既微,而胃寒亦輕,是以僅須梔子乾薑而足矣。」
  • 《傷寒約篇》:「攻里不遠寒,用寒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心微煩而身熱不去,里寒格熱之象也......用梔子以解內煩,倍於薑以逐里寒而表熱自散。」
  • 《傷寒懸解.卷四》:「大下其中氣,濁陰上逆,疻生腐敗,阻格君火不得下行,故身熱而心煩,梔子於薑湯,乾薑降逆而溫中,梔子吐瘀而除煩也。」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