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t disturbing the chest and diaphragm
熱擾胸膈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05-25
熱擾胸膈證是中醫常見的一種證候,古代兩大學派(傷寒學派、溫病學派)都非常重視這個議題。
在溫病學派的觀點中,這種病症指的是由於發燒之後,表面上的症狀已經消失,但是火熱進入了身體深層,集中在胸膈部位(胸腔與腹腔之間的隔膜),造成悶熱和不適感。
在「傷寒學派」的觀點中,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感冒傷寒後,如果治療不當,身體的基本能量虛弱,外來的火熱外邪影響,堆積在心與胸之間,使人感到非常悶悶不樂。
若情況輕微,可能會感到煩躁和焦慮;若情況嚴重,則可能會感覺胸部堵塞和不適。這種火熱在胸膈部位的滯留和干擾,還可能導致心情煩悶和睡眠障礙。
總之,這是一種因體內火熱過度,所而引起的胸部不適和情緒問題的證候。
這種證候常見於夏季,或是一般疾病康復後期的症狀,尤其是在經歷發汗、嘔吐或是大病之後。

由於身體的基本能量(正氣)受到損害,體內還殘留一些熱力(餘熱),這些熱力會滯留在胸膈部位(即胸部和膈部之間),導致一系列的不適症狀
常見的如:睡眠障礙(虛煩不得眠)、心中感覺煩熱、呼吸困難或嘔吐等,這些症狀在古代被稱為「虛煩」。
古人稱這種症狀是「邪熱鬱阻胸膈氣分」,是指從熱性疾病(如發燒等)恢復後,身體的氣血(生命力和血液)還未完全恢復,如果此時過度勞累,體內的殘餘熱力可能會再次引起發熱,進而出現上述的症狀。
這種病理變化主要是由於「邪熱」(火氣熱量)滯阻在胸膈的經絡,並且可能進一步影響到陽明經(大腸經、胃經),形成嚴重的熱症狀,常見如:高燒、口渴、心煩、大量出汗和脈搏加速。

雖然這種熱量已經影響到胸膈,但由於內部熱度還不算非常嚴重,所以沒有導致身體液體的大量損耗,舌頭表面的舌苔也只是略微黃色,並不會出現嚴重的舌頭乾燥或口渴等症狀。
以上抽象理論,中國人閱讀了上千年,也沒多少人可以看得懂。若從經絡數據圖表來看,就簡單易懂了!
此證很容易出現在炎熱的夏天,當天氣愈熱時,多數人體內的三焦經、大腸經能量愈強旺,而心經與心包經能量卻愈弱。
由於這4條經絡全部通往胸部,三焦經、大腸經實證時出現心胸煩熱,心經與心包經出現胸悶胸痛,這個一實一虛之間,就可以形成「熱擾胸膈證」,這看起來不是很簡單且容易理解嗎?

《傷寒論》提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
這段話的白話理解是:在經過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治療方法之後,如果病人感到虛弱且心神不寧,導致無法安眠,病情較重的話,甚至會輾轉反側,心中感到焦躁不安,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氣短乏力的症狀,則應該使用「梔子甘草豉湯」來治療。倘若病人還有噁心嘔吐的情形,那麼就應該用「梔子生薑豉湯」來處理。
此證散見於《傷寒論》太陽病篇、陽明病篇和厥陰病篇。而梔子豉湯卻廣泛地用於治療「胃院痛」、「失眠」、「嘈雜」、「鬱證」、「虛勞」等雜病。
「太陽熱擾胸膈證」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症狀和併發症。首先,熱邪可能傷害到體內的中氣,導致氣虛的狀態,這種情況被稱為「中氣不足」或「中焦氣滯證」,表現為氣短等症狀。
其次,如果熱邪影響到胃部,可能會導致「胃氣上逆」,這是一種胃氣逆流的狀態,主要症狀包括嘔吐。
再者,如果熱邪在體內堆積,阻塞氣機(氣的正常流動),則可能導致氣滯,特別是影響到脾胃,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
最後,如果在病後恢復不當,可能導致中焦(胃腸部位)虛寒,即體內出現一種因能量不足而引起的冷感。

在《傷寒論》中,有提到一種情況,當人體在經歷傷寒(寒氣)的治療後,如果未能完全恢復,可能會導致脾胃出現虛寒的狀態,同時火熱可能侵入體內深處,特別是胸膈部位。
此外,如果本來體質就比較虛弱,再次遇到外界的不良因素(外邪),就可能形成上焦(上部身體,如胸部)有熱感,而中焦(胃腸部位)則感到寒冷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太陽熱擾胸隔中焦虛寒證」。
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通常運用「梔子乾薑湯」和「大建中湯」。這兩種湯劑的作用是幫助調和體內的寒熱不平衡。
梔子乾薑湯主要用來驅寒補熱,適合寒熱錯雜的狀態;大建中湯則主要用來強壯脾胃,提升體內的中氣,適合胃腸虛寒的症狀。
以上抽象的文字描述,讀者臉上又冒出三條線,要從經絡數據來理解,其實一點也不難,這時候就要看到腳的經絡了。熱擾胸膈經絡型態,常常伴隨腳部陽虛經絡型態,體內呈現寒熱夾雜現象。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明明體內很熱,本質卻是很寒,必須要同時運用熱藥+寒藥。這種現象久了就有機會出現「結胸證」、「太陽熱擾胸隔中焦氣虛寒證」、「太陽熱擾胸隔中焦虛寒證」...等等。
太陽熱擾胸隔證常常與「大結胸證」、「陽陰濕熱里實證」、「陽明經證」、「陽明腑實證」、「少陽半表半里證」、「少陰陰虛火旺證」、「病後餘熱未盡勞復證」、「膽鬱痰擾證」、「太陽熱擾胸隔中焦虛寒證」、「氣熱爍津證」、「暑傷津氣證」、「邪熱壅肺證」一起比較討論。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造成熱擾胸膈的主要原因
了解7種常見致病因素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本文有提到,熱擾胸膈證常見於「三焦經」與「大腸經」實證相關經絡型態,天氣愈熱時出現的機率愈高。
然而,天氣愈熱時 「心經」與「心包經」卻容易出現虛證,導致熱擾胸膈證出現的機率大增,列出幾種經絡型態參考如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傷寒論》:「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鼓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鼓 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鼓湯主之。」
- 《溫病條辨.上焦篇》:「太陰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黃,寸脈盛,心煩懊憹,起臥 不安,欲嘔不得嘔,無中焦證,梔子鼓湯主之。」
- 《傷寒貫珠集.卷二》:「發汗吐下後,正氣既虛,邪氣亦衰,乃虛煩不得眠,甚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未盡之邪,方入里而未集,巳虛之氣,欲勝邪而不能,則煩亂不寧,甚則心中懊憹鬱悶而不能自巳也。」
- 《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註》:「未經汗吐下之煩多屬熱,謂之熱煩;巳經汗吐下之煩多屬虛,謂之虛煩。不得眠者,煩不能卧也。若劇者,較煩尤甚,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也。煩,心煩也。躁,身躁也。身之反覆顛倒,謂之躁無寧時,三陰死證也,心之反復顛倒,謂之懊憹,三陽熱證也。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煩擾不寧之象也。因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於胸中所致。既無可汗之表,又無可下之里,故用梔子鼓湯,順其勢而涌其熱,自可愈也。
- 《傷寒大白.卷三》:「《傷寒論》言懊憹,恰太陽陽明發開吐下後有此證,則知是三陽經陽邪內陷,鬱結心胸,而為半表半里之證,非三陰證。故仲景雖言大陷胸湯、人參白虎湯、豬芩湯等,然於懊憹歸重於梔子鼓湯。今餘分經見證施治,如太陽表邪,用羌活湯合梔子豆鼓湯。陽明表證,用葛根湯合梔子豆鼓湯。少陽見症,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豆鼓湯。不見表症,而有熱邪內結,則以清里藥合梔子豆鼓湯,若食滯中焦,梔子豆鼓湯加陳機實;兼有痰凝,小陷胸湯合梔子豆鼓湯,此餘推廣之法也」。
- 《註解傷寒論.卷三》:「下後,但腹滿而不心煩,則邪氣入里為實,但心煩而不腹滿,即邪氣在胸中為虛煩。既煩且滿,則邪氣壅於胸腹之間也。滿則不能坐,煩則不能卧,故卧起不安。與梔子厚樸湯,吐煩泄滿。」
- 《傷寒論註.卷三.梔子鼓湯證》:「心煩則難卧,腹滿則難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熱於胃,與反覆顛倒之虛煩不同,梔子以除煩,積樸以拽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熱巳入胃則不當吐,便未燥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 《傷寒貫珠集.卷二.太陽篇下》:「下後心煩,證與上同,而加腹滿,則邪入較深矣。成氏所謂邪氣壅於心腹之間者是也。故去香鼓之升散,而加積樸之降泄。若但滿而不煩,則邪入更深,又當去梔於之輕清,面加大黃之譏下矣。此梔子厚朴湯所以重於梔鼓而輕於承氣也。」
- 《傷寒大白.卷二》:「煩而腹不滿,表症也,腹滿不煩,里症也。既煩且滿,雖經下後,邪在半表半里,故以梔子去煩,厚樸泄滿。”太陽熱擾胸脫中焦虛寒證,是大下之後,損傷脾胃,或中焦虛寒,復感邪熱,而致身熱,微煩,大便塘等上熱下寒之候。張仲景曰$“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郤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 《傷寒述義.卷四》:「梔子乾薑湯證,是丸藥大下,兼中焦生寒者也......就方意考之,當是他有胃寒證候。要邪本不劇,故被誤治不至大逆,故煩既微,而胃寒亦輕,是以僅須梔子乾薑而足矣。」
- 《傷寒約篇》:「攻里不遠寒,用寒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心微煩而身熱不去,里寒格熱之象也......用梔子以解內煩,倍於薑以逐里寒而表熱自散。」
- 《傷寒懸解.卷四》:「大下其中氣,濁陰上逆,疻生腐敗,阻格君火不得下行,故身熱而心煩,梔子於薑湯,乾薑降逆而溫中,梔子吐瘀而除煩也。」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