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犯肺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肝火犯肺證,是指由於肝經氣火過盛,上逆衝犯於肺,導致肺失清肅、肺氣上逆的一種病理狀態。
在中醫五行理論中,肝屬木,肺屬金。正常情況下,五行相剋關係是金克木,肺金可以制約肝木,防止肝氣過於升散。
但當肝火過於旺盛時,就會出現反向的克制,即「木火刑金」(木過強反侮金),肝火(木之火)反過來灼傷、侵犯肺金,影響肺的正常生理功能。

肝火犯肺的核心病機是「肝火熾盛,氣火循經上逆,灼傷肺津,肺失清肅」。
所以,這可以從「經絡」來理解,當外來或體內熱邪蘊結肝經,火氣也會巡著經絡路線上犯於肺,造成肺失清肅,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黃帝內經》提到肝經「上貫膈,布脅肋」肝經由肝臟分出兩支,一支穿過橫隔分布於肺,一支穿過橫隔分布於胸腔脅肋區.並穿過胸腔分布於乳頭。所以肝火太旺時,會出現肺部症狀。

傳統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火熾盛時,疏泄太過,氣火急速向上、向外升騰。
此外,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與肅降,喜潤惡燥。肺氣需要清肅下降才能維持正常的呼吸和氣機運行。
熾盛的肝火沿著經絡(主要是肝經的氣機)向上衝逆,直接侵犯肺臟。火熱之邪最易損傷陰津。
肝火灼傷肺陰,導致肺燥津虧。肝火的熱邪和上逆的氣機擾亂了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特別是肅降功能受阻,導致肺氣上逆。
熱邪也可能灼燒津液,使其變稠,形成黃稠痰。火熱之邪易損傷血絡,嚴重時可導致絡脈破裂出血。
導致肝火犯肺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
- 情志失調:長期精神壓力大、情緒低落、易怒或暴躁等負面情緒,會導致肝氣鬱結,進而鬱久化火。這是引發肝火最常見的原因。
- 飲食不節:經常食用辛辣、油膩、煎炸等溫熱性食物,或過量飲酒,容易助長體內火氣,從而引發肝火。
- 外邪侵襲:如感受風熱等外邪,與體內鬱熱互相交合,誘發肝火上炎。
- 臟腑失調:例如腎陰虧虛,導致「水不涵木」,使肝陽上亢而化火;又或心火過旺,進一步干擾肝的疏泄功能,也可能引起肝火。

肝火犯肺證的症狀通常兼具肝火亢盛和肺失清肅兩方面的表現,列之如下:
肺系症狀:
- 咳嗽:咳聲高亢、嗆咳、陣發性發作,常因情緒激動而誘發或加重。
- 咯痰:痰少而黏稠,色黃,或呈膿血狀,甚至咯血(鮮紅色)。
- 胸脅脹痛:胸部、脅肋部(肝經循行部位)有脹滿、灼痛或刺痛感,疼痛常隨咳嗽或呼吸加重,有時向肩背部放射。
- 氣促/呼吸急促:呼吸不暢,感覺氣短、憋悶。
肝火症狀:
- 情志表現:急躁易怒、心煩、失眠多夢。
- 頭面部:頭暈脹痛(尤其是顳頂部)、面紅目赤、口苦咽乾。
- 消化道:脅肋灼痛、便秘、尿黃、口苦。
- 舌象:舌質紅或絳,舌苔黃或黃燥。舌邊尖(代表肝心)可能更紅。
- 脈象:脈象弦數(弦脈代表肝病,數脈代表熱證)。
因此,此證常常發生在情緒急躁、容易生氣的人身上,因為怒為肝志,怒則氣上,氣有餘便是火,火氣凌逆就會侵犯肺經,耗氣傷津,逐漸形成肺之氣陰兩虛證。

肝火犯肺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咳嗽」、「咯血」等疾病中。本證常與「痰熱壅肺證」一起討論。
「痰熱壅肺證」經常是外感溫熱之邪,或風寒犯肺、鬱而化熱,液聚為痰,痰熱壅於肺經所造成,是肺臟本經的病變。而「肝火犯肺」主要是由情緒所造成,肝鬱化火,木火刑金而成,病起於肝,基於五行原理而影響到肺臟。
如果以上的抽象理論看不懂沒有問題,其實只要運用經絡檢測,直接觀察肝經的能量變化,是最簡單直覺的方法,可以參考下面經路型態分析內容。
造成肝火犯肺的4種主要原因
肝火犯肺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肝火犯肺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肝火犯肺的相關證型
改善肝火犯肺的常用方劑
改善肝火犯肺的常用穴道
肝火犯肺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肝火犯肺證主要是基於肝經實證的各種經絡變化型,單純肝經實證就有可能出現「肝火犯肺」證。
2022年10月底,某會員新冠染疫之後,咳嗽持續不癒,整天咳很難受,而且很多痰。由於是白痰,因此認為可能是「小青龍湯」,服用多天依然不見效。
由於咳嗽期間,他每兩天都會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一次,他發現自己的肝經最近實證非常嚴重,以前從來沒有看過。他心想,家裡的肝藥只有「小柴胡湯」,會不會吃了之後改善呢?

他站在實驗的立場,服用了兩天「小柴胡湯」之後,竟然咳嗽改善不少,痰也減少一大半,肝經能量也開始降低,他心想,這應該就是書上所說的「肝火犯肺證」吧?
從系統中,數百個咳嗽的經絡型態中發現,「鐵三角經絡火熱型態」+「綜合經絡型態」,既然佔了50%以上,而其中幾乎90%都是肝經實證,可見「肝火犯肺」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以下是其中4個真實案例:

其中,最值得重視的經絡現象,是「手三陰經」(肺經、心包經、心經)虛證,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肝火犯肺」經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