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行為行走,間,中間,穴在第一,二趾縫端,經氣行走其間。故名。

解剖位置


  • 此穴位位於足背靜脈網的區域。
  • 在第一蹠背動脈和靜脈的附近。
  • 正好在腓深神經分支至趾背神經的位置。

針刺方法


斜刺0.3~0.5寸

穴道介紹


出現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病、鼻子出血,舌尖長泡等心火旺的症狀,可以揉按行間穴。

行間屬火,行間是散心火的,為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痛、面熱鼻血等,眼睛脹痛掐此穴尤為顯效。還可以改善心煩燥熱,燥咳、失眠。

因胃肝經環繞陰器,行問還善治生殖器的熱症,如陰囊濕疹、小便熱痛、陰部痙癢等。對痛風引起的膝踝腫痛,點掐行間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對於肝硬化、脂肪肝和酒精肝者,則用香煙或艾柱每天灸20次。

穴道配伍


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病症:

  • 行間 + 太沖 + 俠溪: 這是治療肝火旺盛、頭痛目赤、易怒煩躁的常用組合。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可以有效平肝熄風,俠溪穴是膽經的輸穴,可以疏肝利膽,配合行間穴清瀉肝火,三穴合用效果顯著。
  • 行間 + 曲泉 + 陰陵泉: 適用於肝火犯脾胃,症見脅痛、口苦、脘腹脹滿等。曲泉是肝經的合穴,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兩穴皆能清熱利濕,配合行間瀉肝火,共奏疏肝健脾之效。
  • 行間 + 風池 + 太陽: 治療偏頭痛、頭暈目眩等。風池穴和太陽穴都是治療頭部疾病的常用穴,配合行間穴可以有效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頭部不適。

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行間 + 太溪 + 三陰交: 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婦科疾病。太溪是腎經的原穴,三陰交是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配合行間穴可以調理肝腎,改善婦科疾病。
  • 行間 + 中極 + 關元: 治療遺精、早洩、陽痿等男科疾病。中極和關元都是任脈上的穴位,具有補腎益精的作用,配合行間穴可以有效改善男科疾病。

治療其他疾病:

  • 行間 + 內庭 + 解溪: 治療足底熱痛、足部腫脹等。內庭是胃經的滎穴,解溪是胃經的經穴,配合行間穴可以清瀉下焦濕熱,緩解足部不適。
  • 行間 + 合谷 + 列缺: 治療面癱、口眼歪斜。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列缺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配合行間穴可以疏風通絡,改善面部神經功能。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57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45種。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結膜炎
  • 肺結核

血液、造血器官與免疫系統疾病

  • 貧血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 糖尿病
  • 甲狀腺亢進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衰弱症
  • 男性勃起障礙
  • 四肢抽搐

神經系統疾病

  • 偏頭痛
  • 癲癇
  • 小兒驚巒
  • 梅尼爾氏病
  • 睡眠障礙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青光眼
  • 眼睛紅痛
  • 結膜炎
  • 夜盲
  • 容易流眼淚
  • 麥粒腫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腦中風
  • 心絞痛
  • 心臟病
  • 原發性高血壓

呼吸系統疾病

  • 急性咽喉炎
  • 氣喘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慢性肝炎
  • 牙齦腫脹痛
  • 慢性肝硬化
  • 舌頭痛
  • 腹股溝疝氣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顳顎關節痛
  • 膝蓋痛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子宮發炎
  • 白帶
  • 月經過多
  • 陰道炎
  • 子宮肌瘤

艾灸刮痧


艾灸行間穴

準備:

  • 艾條:選用陳年艾條,燃點時煙少,溫和灸感。
  • 灸盒:放置艾條,避免燙傷。
  • 溫水:用於擦拭皮膚。

步驟:

  1. 清潔皮膚: 用溫水擦拭行間穴周圍皮膚,保持清潔。
  2. 點燃艾條: 點燃艾條一端,待艾條燃燒穩定後,將艾條放入灸盒。
  3. 懸灸: 將灸盒懸於行間穴上方,保持1-2釐米距離。
  4. 感受灸感: 溫熱感逐漸加強,並可感受到輕微的酸脹感,但不可過熱。
  5. 調節距離: 若感覺過熱,可以將灸盒稍微遠離皮膚;若感覺溫熱不足,可以將灸盒靠近皮膚。
  6. 灸療時間: 每次灸療10-15分鐘,灸至皮膚微微泛紅即可。
  7. 休息: 灸療後,可在原地休息片刻,避免劇烈運動。

注意事項:

  • 艾灸時,應注意周圍環境,避免風吹火苗。
  • 灸療過程中,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灸療。
  • 孕婦、皮膚破損者、患有嚴重疾病者慎用艾灸。
  • 艾灸後,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遠紅外線加熱行間穴

準備:

  • 遠紅外線燈(神燈)
  • 溫水
  • 毛巾

步驟:

  1. 清潔皮膚: 用溫水擦拭行間穴周圍皮膚,保持清潔。
  2. 調節距離: 將遠紅外線燈距離行間穴約20-30釐米,避免過熱。
  3. 開始照射: 開啟遠紅外線燈,照射行間穴約10-15分鐘。
  4. 感受溫度: 保持溫熱感,避免灼傷。
  5. 結束照射: 關閉遠紅外線燈,用毛巾輕輕擦拭行間穴周圍皮膚。

注意事項:

  • 遠紅外線照射時間不宜過長,避免皮膚灼傷。
  • 照射過程中,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照射。
  • 孕婦、皮膚破損者、患有嚴重疾病者慎用遠紅外線加熱。

按摩推拿


行間穴按摩方法

準備工作:

  • 保持雙手清潔。
  • 選擇舒適的坐姿或躺姿。
  • 將雙腳放鬆,保持自然狀態。

按摩步驟:

  1. 定位:輕輕觸摸足背第一、二趾趾蹼緣後方,找到赤白肉際處,即為行間穴。
  2. 指壓:使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行間穴,力度適中,以感到酸脹為宜。
  3. 手法:
    • 旋轉按壓:以拇指指腹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交替旋轉按壓行間穴,每次10秒鐘,重複5次。
    • 點按:用拇指指腹輕輕點按行間穴,每次1秒鐘,重複10次。
    • 推揉:用拇指指腹沿著行間穴上下推揉,每次5秒鐘,重複5次。
  4. 時間:每次按摩5-10分鐘。
  5. 頻率:每天可按摩1-2次。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避免過度用力,以免造成疼痛或損傷。
  • 按摩過程中,如感到疼痛或不適,應立即停止。
  • 孕婦和有嚴重疾病的人,應慎用按摩方法。
  • 按摩後,可適當休息,並喝一杯溫水。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