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導赤散

四物導赤散

SI WU DAO C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2%
膽經 6%
大腸經 6%
小腸經 6%
脾經 6%
三焦經 6%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脾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物導赤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四物導赤散以清熱涼血爲主,而赤芍可協助涼血止血,並促進血液循環,使熱毒得以排出。

2. 緩和生地黃的寒性: 方中生地黃性寒,若單用可能損傷脾胃陽氣。赤芍性微寒,與生地黃配伍,可緩解生地黃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負擔,使藥性更爲平和。

四物導赤散中的黃芩,主要扮演清熱瀉火的角色。

其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中以赤芍、生地黃等滋陰涼血藥為主,但若熱毒熾盛,單用滋陰藥恐難以奏效,故需加入黃芩以清熱瀉火,協同滋陰涼血之效,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

同時,黃芩亦可抑制熱毒蔓延,防止病情加重,進一步保護陰液,確保治療效果更佳。

四物導赤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心煩、便祕等症狀。四物導赤散本身是以四物湯為基礎,加入涼血解毒之品,而梔子則更能加強清熱瀉火之力,使藥效更為顯著。

2. 緩解瘀血:梔子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瘀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散瘀止痛。四物湯中含有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材,梔子與其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消除瘀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物導赤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溺血不痛者」,即小便帶血但無明顯疼痛之證候。此症多因陰虛血熱、心火下移小腸,或肝腎陰虧、虛熱灼傷血絡所致。傳統中醫認為,血熱妄行可致血不歸經而溢於尿中;若兼陰液不足,則熱邪更易耗血動血。此方結合養血、涼血、瀉火之效,標本兼治,適用於虛熱夾雜之溺血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架構:四物湯變通與導赤散

    • 四物湯(生地黃、赤芍替代熟地、白芍)
      原方本為養血調血之基礎方,此處以生地黃易熟地,強化滋陰涼血之力;赤芍取代白芍,側重清泄肝火、活血散瘀。二者相伍,既能養陰補血,又可清解血分伏熱,調和營血而不留瘀。
    • 導赤散(生地黃、木通、竹葉、甘草梢)
      本為清心火、利小便之方,生地黃既清心涼血,又滋腎陰;木通導心火下行;竹葉清上焦煩熱;甘草梢瀉火止淋。合用之則引熱從小便而出,契合「心火下移小腸」之病機。
  2. 加味藥物協同增效

    • 條芩(黃芩):清上焦肺熱,肺為水之上源,源清則流潔,助導赤散降火;亦入肝膽經,瀉肝膽實火。
    • 山梔:清三焦鬱火,涼血止血,尤擅解心肝之火,與黃芩共增瀉火化瘀之效。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養陰涼血為本,清熱瀉火為標」:

  • 養血滋陰:生地黃為主,補腎水以制心火,滋陰以固血絡。
  • 涼血活血:赤芍、山梔清血分熱,防離經之血成瘀。
  • 瀉火通淋:導赤散加黃芩,使心肝之火從小便而解,熱去則血自安。

全方標本兼顧,既補陰血之虛,又泄火熱之實,故對陰虛血熱、火擾血絡之溺血,能收養血不留瘀、瀉火不傷正之效。

傳統服藥法


四物用生地黃、赤芍,合導赤散,加條芩、山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血尿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導赤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八。 組成:四物用生地黃、赤芍,合導赤散,加條芩、山梔。 主治:溺血不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