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梔散

炒梔散

CHAO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經拾遺方論》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三焦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肺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炒梔散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性涼,入心、肝、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炒製後可減緩寒性,更適合用於治療熱性病症,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
  • 活血止痛: 梔子亦具活血止痛之功效,有助於改善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炒梔散中加入梔子,可有效發揮其清熱瀉火、活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炒梔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炒梔散主治「汗血」,指一種以汗液混雜血液為特徵的病症,屬中醫「血證」範疇。古代醫籍如《醫宗金鑒》提及「血汗」或「肌衄」,認為其病因多與血熱妄行、陰虛火旺或氣不攝血相關,導致血液溢於肌腠,隨汗而出。炒梔散以單味炒黑山梔為方,取其清熱涼血、止血之效,針對熱迫血溢的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

    • 炒山梔(炒黑):山梔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原生用長於清熱瀉火;炒黑後(即「焦梔子」),寒性稍減而增止血之效,符合「血見黑則止」的中醫理論。
  2. 方義解析

    • 清熱涼血:山梔苦寒,能清三焦火熱,尤善瀉心火(心主血脈),火降則血自寧,從源頭抑制血熱妄行。
    • 收澀止血:炒黑後炭藥的特性增強收斂作用,促進血絡修復,直接止血。
    • 祛濕利竅:山梔兼有輕微利濕之效,可疏通因熱鬱所致的營衛壅滯,調和汗孔開闔,減少血溢於外的病理表現。
  3. 配伍邏輯
    此方為單行藥,藥專力猛,體現「簡則易從」的思路。針對汗血急症,以炒黑山梔「一藥兩用」:既清熱治本,又止血治標。白滾水送服,取其通利之性助藥力迅速布散,避免黏滯留邪。

三、延伸推論

若結合古代病機,汗血可能與現代醫學的「血色汗症」(Hematohidrosis)或微血管滲出相關。炒梔散通過降低血管通透性、調節凝血機制(類比中醫「涼血散血」)發揮作用。若兼見氣虛,古人或合補氣藥;若陰虛火旺,可配生地、玄參等,但原方僅針對純粹血熱妄行之輕症,體現「治火即是治血」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炒山梔(炒黑)。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白滾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流汗顏色淡紅

相同名稱方劑


炒梔散, 出處:《內經拾遺方論》卷一。 組成:炒山梔(炒黑)。 主治:汗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