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黑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止痛: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五黑散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蘊結導致的各種疾病,如口瘡、牙痛、咽喉腫痛等,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止痛的效果。
- 配伍相宜,增強功效:五黑散中包含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黑色食物,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黃連與之搭配,可以起到寒熱相濟的作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補腎,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療效。
五黑散中加入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膀胱經。其性寒涼,可清瀉肝膽之火,降肺胃之熱。在五黑散中,梔子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口乾舌燥、目赤腫痛、皮膚紅腫、血熱妄行等。
此外,梔子還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例如與黑豆、黑芝麻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效果。
五黑散中加入天門冬,主要是考慮其滋陰潤燥、養肺生津之效。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能滋陰降火,潤肺止咳,並可生津止渴。五黑散以補腎益精、烏髮養顏為主要功效,而天門冬能滋陰補腎,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補腎益精效果。同時,天門冬的潤肺生津作用,能緩解部分藥材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趨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五黑散方劑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五黑散主治腎虛精虧、血虛陰傷,而麥門冬的滋陰潤燥之性可補腎陰、養肺陰,緩解腎虛所致的燥熱、口渴、心煩等症狀。
- 養心安神:麥門冬還具有養心安神之效。腎虛可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而麥門冬能滋養心陰,使心神安定,改善睡眠質量。
因此,五黑散方劑中加入麥門冬,可以更好地滋陰潤燥、養心安神,達到整體療效。
五黑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五黑散中常配伍黑豆、黑芝麻等滋補藥物,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而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防止藥性偏寒,避免滋補過度,造成脾胃不適。
- 涼血止血:黃芩亦有涼血止血之功。五黑散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如吐血、衄血、便血等。黃芩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血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黑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證治針經》記載,「五黑散」組成包含:生地、白朮、荊芥、蒲黃、梔子(各炒成炭)。
古文主治: 酒傷脾胃,牙縫流血,不拘身涼身熱。
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内容記載“消瘀五黑散,生地白朮荊芥蒲黃梔子”。五黑散在古文記載中主治「血痢不止」,並可見於「熱躁」、「嘔逆噁心」等症狀。結合方劑組成,可推測其主要功效為涼血止血,清熱解鬱。
治療原理:
- 生地: 生地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在此方中,生地能清血分之熱,並滋養陰液,有助於止血。
- 白朮: 白朮主要功效為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在此方中,白朮能健運脾胃,搭配其他清熱藥材,防止苦寒傷胃,並能運化濕邪。
- 荊芥: 荊芥在此被炒炭使用,荊芥炭具有止血的作用,可用於各種出血證。
- 蒲黃: 蒲黃具有化瘀止血、利尿通淋的功效。在此方中,蒲黃能有效止血,並可幫助排除體內瘀血。
- 梔子: 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在此方中,梔子能清熱解毒,協助生地清血分之熱。
五味藥皆炒炭使用,增強止血之效。
綜合分析:
古文提及五黑散可治療「血痢不止」,此處的「血痢」可能與濕熱或熱毒有關,因為方中多為清熱涼血之藥。方劑中生地、梔子清熱涼血;白朮健脾燥濕;荊芥、蒲黃化瘀止血。五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化瘀止血之功,故可治療血痢不止等症。此外,古文還提到「約營煎五黑散十灰湯」用於治療血痢不止,暗示五黑散在臨床應用中,可能與其他方劑合用,以增強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的「五黑散」與提問中的「五黑散」組成不同,功效亦有差異。古文中的「五黑散」更偏重於清熱涼血止血,而提問中的「五黑散」則以清熱燥濕、滋陰降火為主。
傳統服藥法
黃連(慎用)2錢,山梔2錢,天冬2錢,麥冬2錢,黃芩(炒黑)2錢。
上為細末。
蔥湯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使用本方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黑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白朮5錢,生地5錢,荊芥1錢,蒲黃1錢半,梔子1錢半。 主治:補正兼清,消瘀止血。主治:吐血、衄血及下血不止。
五黑散,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黃連(慎用)2錢,山梔2錢,天冬2錢,麥冬2錢,黃芩(炒黑)2錢。 主治:酒傷脾胃,牙縫流血,不拘身涼身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