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乾葛黃芩黃連湯中包含葛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生津止渴: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表、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熱病初期,發熱、口渴、咽乾等症狀,葛根能有效緩解。
- 解肌散熱,通經絡:葛根能解肌散熱,通經絡,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肌肉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葛根能起到舒緩作用。
因此,葛根的加入,既能清熱解表,又能解肌散熱,與黃芩、黃連等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熱病的功效。
乾葛黃芩黃連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方中乾葛燥濕生津,黃連瀉心火,黃芩則可協同二者,共同達到清熱燥濕,瀉火除煩之目的。
- 解毒止痢:黃芩善於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方中黃芩與黃連、乾葛配合,可有效清熱解毒,止痢止痛。
乾葛黃芩黃連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此方以乾葛、黃芩清熱解毒,而黃連則進一步瀉心火,降胃火,對於熱毒熾盛、心煩口渴、胃脘灼熱、腹痛泄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抑制菌羣: 黃連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對於熱毒蘊結腸胃所致的腹痛、腹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同時,黃連還能抑制肝火上炎所致的口苦、目赤、咽喉腫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葛黃芩黃連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桂枝湯證」誤用承氣湯攻下後,表邪未解,反致邪熱內陷陽明或下焦,出現「喘而汗出、協熱下利不止」之症,其脈象「促」,反映正氣抗邪而熱迫於內。
- 協熱下利:誤下後表熱內陷,與腸道濕熱相結,致腹瀉穢臭、肛門灼熱。
- 喘而汗出:表邪未盡,肺氣失宣(喘);裡熱迫津外泄(汗出)。
- 脈促:數而時止,主陽盛熱鬱,正邪相爭。
此證屬「表裡同病」,但以陽明/下焦濕熱為主,兼殘存表邪,故需解表清裡並行。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乾葛(葛根):
- 解肌退熱:輕清外達,透殘存表邪,舒緩項背強急。
- 升陽止瀉:鼓舞脾胃清陽之氣,升津止瀉,治熱利。
- 黃芩:
- 清上焦肺熱:治喘、汗出(肺熱壅盛)。
- 瀉中焦濕熱:與黃連協同清腸道濕熱,治下利。
- 黃連:
- 直折下焦火毒:苦寒厚腸,燥濕止利,專治協熱下利。
2. 組方邏輯
- 表裡雙解:葛根解表透邪,黃芩、黃連清裡熱,構成「外疏內清」結構。
- 病機針對性:
- 熱利:黃芩、黃連苦寒堅陰,直接清腸熱;葛根升津防過利傷陰。
- 喘汗:葛根解表緩肺氣鬱閉,黃芩清肺熱以平喘,黃連降火助斂汗。
- 脈促調治:三藥協同清熱透邪,解除陽熱壅遏,使脈律漸復。
3. 治療原理
此方體現「逆流挽舟」思路,葛根從陽明提邪外透,黃芩、黃連「釜底抽薪」清瀉內熱,終使表裡和、熱利止、氣機調。尤其適合誤下後「表邪未盡,裡熱已成」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乾葛、黃芩、黃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葛黃芩黃連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乾葛、黃芩、黃連。 主治:桂枝湯症,僅用承氣誤下,表未解,喘而汗出,協熱下利不止,病在陽明、下焦,脈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