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葛芩連湯

柴葛芩連湯

CHAI GE QIN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膽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0%
大腸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三焦經 5%
心包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膽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葛芩連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功效。方中以柴胡疏解肝氣鬱結,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心煩易怒等症狀。
  2. 和解少陽: 柴胡入少陽經,善於調和少陽之氣,兼具升降兩方面作用。方中柴胡與黃芩、連翹等藥物合用,可以清熱解毒,和解少陽,改善因少陽經氣鬱滯所致的發熱、頭痛、口苦咽乾等症狀。

柴葛芩連湯中加入葛根,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解肌退熱: 葛根具有解肌發表、透疹退熱之效,可助柴胡、黃芩清熱解表,緩解風邪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
  2. 疏風通絡: 葛根能疏風解表,同時還具有通經絡、止痺痛之效,與連翹、黃芩配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

因此,葛根在柴葛芩連湯中發揮解肌退熱、疏風通絡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風邪外感、發熱頭痛、肢體疼痛等病症的目的。

柴葛芩連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對於柴葛芩連湯所治療的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等症狀,黃芩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達到治療目的。
  2. 配伍增效: 黃芩與其他藥材如柴胡、葛根、連翹等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柴葛芩連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藥性。

首先,黃連味苦寒,能清熱瀉火,針對柴葛芩連湯所治的熱毒熾盛、濕熱內蘊之證,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其次,黃連可燥濕止瀉,對於濕熱蘊結腸胃、導致腹瀉的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配合柴胡、葛根等藥物,共同發揮抗炎、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疾病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葛芩連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中熱瀉,熱在表」,意指因外感熱邪或內熱熾盛,導致熱勢偏於肌表,並引發腹瀉之證。其病機為表熱未解,或熱邪內陷陽明,下迫大腸而見瀉利。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熱瀉多見於夏月暑熱或外感化熱入裏,症見發熱、口渴、瀉下臭穢、肛門灼熱等,屬「協熱下利」範疇。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柴胡

    • 性味辛苦微寒,主入少陽經,具和解退熱、疏泄氣機之功。
    • 在此方中,柴胡解表退熱,透散在表之邪,並防止熱邪進一步內陷,為「透熱外出」之關鍵。
  2. 乾葛(葛根)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能升陽解肌、生津止瀉。
    • 針對熱瀉,葛根既可解肌表之熱,又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以止瀉痢,為「升清止利」之主藥。
  3. 黃芩

    • 性味苦寒,入肺膽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與柴胡相配,一散一清,共解少陽陽明之熱;協同黃連,增強清泄腸胃濕熱之效,針對熱瀉之根本。
  4. 川連(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擅清中焦濕熱,厚腸止瀉。
    • 直接清降腸道濕熱,治標以止瀉,與黃芩形成「苦寒直折」之力,針對熱邪下迫大腸之病機。

全方配伍邏輯

  • 表裏同治:柴胡、葛根解表透熱,黃芩、黃連清裏止瀉,符合「熱在表」兼「熱瀉」之雙向調治。
  • 升降並調:葛根升發清陽以止瀉,黃連降泄濁熱以堅腸,一升一降,恢復脾胃氣機。
  • 苦辛並用:柴胡之辛散配黃連之苦降,辛開苦泄,疏通氣機而調和寒熱。

綜合功效推衍
本方透過解表清裏、升清降濁,達到「清熱止瀉」之效。適用於外感表證未解、裏熱已成之熱瀉,或暑熱內犯腸胃之證,體現中醫「逆流挽舟」與「清熱燥濕」並用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柴胡、乾葛、黃芩、川連。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柴葛芩連湯具有清熱解表、和胃止瀉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柴葛芩連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柴胡、乾葛、黃芩、川連。 主治:中熱瀉,熱在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