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上二黃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可清熱瀉火,善於治療熱證,如高熱、口渴、煩躁等。上二黃丸以清熱瀉火為主,黃芩的加入有助於迅速降溫,改善患者不適。
- 燥濕止瀉: 黃芩兼具燥濕止瀉之功,對於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有良好的療效。上二黃丸中含有黃連,也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黃芩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好地控制病情。
上二黃丸方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上二黃丸主治濕熱蘊結,脾胃不和,症見發熱、口渴、腹痛、泄瀉等。黃連在此方中,一方面可以清熱瀉火,降解體內濕熱,另一方面可以燥濕止痢,改善脾胃功能,使泄瀉症狀得到緩解。因此,黃連是上二黃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寒涼之性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引起的諸症。
上二黃丸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和升陽解表的功效。
升麻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解表、透疹止癢等作用。上二黃丸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症狀包括發熱、頭痛、口渴、咽痛等。升麻可以 疏散風熱, 解表透疹,配合黃芩、黃連等清熱瀉火藥物, 相輔相成,達到 清熱解毒, 退熱消炎的效果。
上二黃丸方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舉陷之功效。上二黃丸主治寒熱往來,胸脅脹痛,口苦咽乾,苔薄白或微黃等症,而柴胡可疏解肝氣鬱結,調和表裏寒熱,緩解胸脅脹痛等症狀。
- 配合黃芩清熱解毒,共奏清熱解毒,疏肝解鬱之效: 上二黃丸中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肝、膽經,善清熱解毒,瀉火燥溼。柴胡與黃芩相配,一疏肝解鬱,一清熱解毒,相輔相成,共奏清熱解毒,疏肝解鬱之效,從而達到治療寒熱往來,胸脅脹痛等病症的目的。
上二黃丸中含有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上二黃丸以黃芩、黃連為主藥,性寒苦,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緩和,可緩解黃芩、黃連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解毒的功效,與黃芩、黃連相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溫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上二黃丸主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其病機關鍵在於「熱食積滯,鬱而化火」所致。此症特徵為:
- 熱食所傷:因過食辛辣炙煿或油膩厚味,積滯中焦,鬱而化熱,導致胃氣不降。
- 氣機壅滯:「痞悶」為濕熱或食積阻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兀兀欲吐」則是胃氣上逆之象。
- 火擾心神:「煩亂不安」為鬱熱上擾心神,可能伴隨口苦、舌紅苔黃等熱象。
此方針對「中焦濕熱夾食滯」之證,與單純食積或寒滯不同,故用藥偏重清熱瀉火、升清降濁。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解析
君藥:黃芩、黃連
- 黃芩(2兩):清中焦濕熱,善除脾胃鬱火。《珍珠囊》稱其「瀉肺火,解熱毒」。
- 黃連(1兩,酒浸):酒製後上行力增,清胃火、止嘔逆,與黃芩共成「二黃」核心,直折熱邪。
臣藥:升麻、柴胡
- 升麻(3錢):清熱解毒,兼能升散鬱火,《本草備要》言其「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
- 柴胡(3錢):疏肝膽鬱熱,助升麻升舉清陽,二者相配,解鬱火並調暢氣機。
(註:《脾胃論》用量減為「三分」,恐防升散過度,體現李東垣對「升陽益胃」的謹慎。)
佐使藥:甘草
- 甘草(2錢):調和諸藥,緩黃連、黃芩苦寒之性,護胃安中。
加減(枳實)
- 若見氣滯重者,加枳實破氣消痞,麩炒減其峻性,專攻「痞悶」之實。
(二)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降為主,佐以升散
- 黃芩、黃連苦寒沉降,清瀉中焦實火;升麻、柴胡輕清升散,既防苦寒冰伏氣機,又引火外泄,構成「瀉火不遏氣」的動態平衡。
針對「鬱火」病機
- 熱食積滯易致「火鬱發之」,故在清熱同時,用柴胡、升麻疏達鬱熱,符合《內經》「火鬱發之」之旨。
丸劑設計考量
- 「蒸餅為丸」緩圖藥力,避免苦寒傷胃;「綠豆大」小丸方便漸消熱積,適應「痞悶欲吐」之胃弱狀態。
(三)推衍功效
除原文所述主治外,此方可能延伸用於:
- 濕熱痰火所致之口臭、牙齦腫痛(胃火上炎)。
- 肝胃鬱熱之脅脹噯氣(柴胡疏肝、黃連降胃)。
三、總結
上二黃丸以「二黃」清火為核心,輔以升散調氣,體現「清中有散、降中寓升」的治法,適用於熱食積滯化火、氣機升降紊亂之證。其組方嚴謹,尤其升麻、柴胡的微量應用(或減量),凸顯古代醫家對「火鬱」與「氣機」調控的精細考量。
傳統服藥法
黃芩2兩,黃連(去須,酒浸)1兩,升麻3錢,柴胡3錢,甘草2錢(一方加枳實, 麩炒、去瓤, 5錢)。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0-70丸,白湯送下。量所傷服之。
(《玉機微義》卷十八)。方中升麻、柴胡,《脾胃論》均用「三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病史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上二黃丸, 出處:《內外傷辨》卷下。 組成:黃芩2兩,黃連(去須,酒浸)1兩,升麻3錢,柴胡3錢,甘草2錢(一方加枳實,麸炒、去瓤,5錢)。 主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