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黃連甘草湯

黃芩黃連甘草湯

HUANG QIN HUANG LIAN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2%
膽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12%
脾經 12%
心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黃連甘草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黃芩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能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熱性病症,如高熱、口渴、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
  2. 燥濕止瀉: 黃芩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瀉、痢疾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黃芩在「黃芩黃連甘草湯」中與黃連、甘草相配,共同發揮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作用,是治療濕熱內蘊、熱毒熾盛等病症的常用方劑。

黃芩黃連甘草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火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善降,能清熱瀉火,解毒消炎。對於熱毒熾盛,心煩不寐,口渴咽燥,以及熱毒壅盛,發熱喘咳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配伍協調: 黃連與黃芩、甘草配伍,互相協調,增強藥效。黃芩苦寒,善清上焦熱;甘草甘溫,能緩和黃連的寒性,並調和諸藥。三者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保護脾胃,使藥力更趨平和,療效更佳。

黃芩黃連甘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 調和藥性: 黃芩、黃連皆屬苦寒之性,容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可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負擔,使藥性更為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二、 增強藥效: 甘草有補氣益脾、調和藥性的作用,可加強黃芩、黃連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使其作用更為顯著。同時,甘草還能減輕黃芩、黃連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頭瘟病」,又名「大頭天行」,屬溫毒時疫範疇,以頭面紅腫熱痛為特徵,類似現代醫學的顏面丹毒或流行性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小兒臟腑嬌嫩,易感溫熱邪毒,此方針對熱毒上攻頭面的病機,以清熱解毒、瀉火消腫為核心,分階段調整治療策略:先緩解上焦熱毒,若未效再加大瀉下攻邪之力,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思維。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藥物配伍

    • 黃芩、黃連(酒炒)
      酒炒增強上行頭目之性,二者皆苦寒直折火勢。黃芩善清上焦肺熱,黃連瀉心胃實火,協同清解頭面熱毒,阻斷邪熱蔓延。
    • 生甘草
      甘緩清熱解毒,調和黃芩、黃連峻烈之性,防苦寒傷胃,兼能緩解咽喉腫痛。

    階段性戰術:初服此三味,旨在以輕清之劑透散上焦邪熱,避免過早攻下導致邪氣內陷。

  2. 加強方(次階段用藥)

    • 大黃(煨)、牛蒡子(黍粘子)、芒消
      • 大黃煨製減緩瀉下峻性,通腑瀉熱,引火下行;
      • 牛蒡子疏風利咽,解毒散腫,助黃芩黃連宣透鬱熱;
      • 芒消軟堅瀉下,與大黃協力通腑,給邪以出路。

    攻防轉換:若初階段清解不力,轉用通腑瀉毒,體現「上病下治」原則,通過瀉下使熱毒從二便而解,頭面腫脹自消。

  3. 治療原理總結

    • 清上通下,分層截斷
      先以苦寒直折頭面火毒,若熱邪深重兼腑實,則加大黃、芒消「釜底抽薪」,再回歸清解餘熱。此動態調整符合溫病「逐邪務盡」思想。
    • 給邪出路
      結合「透散」與「瀉下」,既從表宣發鬱熱,又從裏導邪外出,雙向調解氣機壅滯。

【中醫理論延伸】
此方暗合「火鬱發之」與「熱者寒之」法則,針對溫毒壅遏氣血、充斥三焦的病勢,體現「治未病」思維:初階段阻斷熱毒內傳,次階段防範毒邪深入營血,層層攔截,堪為古代治療小兒溫疫的實用範例。

傳統服藥法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生甘草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煎7分,徐徐呷之,不住服。
劑畢未退,再用大黃(煨),黍粘子各等分,水煎,去滓,入芒消等分,再煎,亦徐徐呷之,無令飲食在前。得微利及腫消,只服前三味以和之。如不退,依前法次第服之,得大利,邪氣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火解毒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黃連甘草湯, 出處:《保命歌括》卷六。 組成:黃芩(酒炒)、黃連(酒炒)、生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大頭瘟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