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石膏湯

黃連石膏湯

HUANG LIAN SHI G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肺經 19%
心經 14%
脾經 9%
大腸經 9%
肝經 9%
膽經 9%
腎經 4%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石膏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效。其可針對熱邪熾盛、心火亢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
  2. 配伍相宜: 石膏性寒,功能清熱解表,並能涼血止血。與黃連搭配使用,則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更有效地治療熱證,如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渴引飲等。

黃連石膏湯為清熱解毒之經典方劑,其組成包括黃連、石膏等多種草藥,其中黃芩作為輔助藥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黃芩內含黃酮類成分,如黃芩苷與黃芩素,這些活性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並有助於減輕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在黃連石膏湯中加入黃芩,不僅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效果,還能針對肺胃之熱,調理體內濕熱環境,使熱毒得以順利排出體外。此外,黃芩還能夠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如與黃連配合使用時,兩者相得益彰,共同加強了清熱瀉火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疾病。

黃連石膏湯中加入知母,是為了增強清熱瀉火之力,並兼顧滋陰潤燥的作用。

  1.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與黃連、石膏共同作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清瀉心火、肺火,達到退熱解毒、止渴生津的效果。
  2. 滋陰潤燥:知母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由熱邪所致的津液虧損、燥熱傷肺等症狀,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保護津液,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黃連石膏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黃連則苦寒,入心、脾、胃經,擅長清心瀉火,燥濕止痢。二者合用,可協同清熱瀉火,用於治療熱病高熱、神昏譫語、口渴引飲、煩躁不安等症。
  2. 滋陰潤燥: 石膏除了清熱瀉火之外,還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熱邪傷陰導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黃連苦寒,能瀉火除熱,但也會損傷津液,石膏的滋陰潤燥作用正好可以彌補黃連的不足,使藥效更加平和。

黃連石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緩和藥性: 黃連、石膏皆屬寒涼藥,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可緩解黃連、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黃連苦寒,石膏甘寒,甘草可調和二者的藥性,使藥物更加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石膏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吐血」,古代醫家認為其病機多與「胃熱上攻」、「血熱妄行」或「氣火上逆」相關。從用藥推測,此方適用於因熱邪熾盛(如胃火、肺胃積熱)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血,可能伴隨口乾、煩躁、牙齦腫痛等症狀,屬實熱證範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 黃連(酒炒):苦寒入心、胃經,清瀉胃火與心火,酒炒減其寒性兼引藥上行。
  • 石膏(煅):辛甘大寒,煅後緩和峻性,專清肺胃實熱,針對熱邪熾盛之吐血。
  • 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配伍意義:黃連與石膏相須為用,直折火勢;石膏煅後更側重局部清熱(如口腔、胃脘),適合熱迫血行之證。

2. 升散鬱火,透解熱毒

  • 升麻:升散陽明鬱火,解毒透熱。
  • 乾葛(葛根):升發脾胃清陽,助升麻透邪外出。
  • 防風、白芷:辛散風熱,宣通氣機,防熱鬱閉肺胃。

配伍意義:「火鬱發之」,此類藥物能疏散鬱熱,避免一味苦寒冰伏邪氣,符合「治吐血須降火,但不可純用寒涼」的古訓。

3. 調血和營,緩急止痛

  • 川芎:活血行氣,防涼血藥過於凝滯。
  • 白芍:斂陰和血,緩解血熱妄行之急。

配伍意義:吐血屬血分病,川芎、白芍調血以防留瘀,兼緩解熱灼陰血之痛。

4. 健脾化痰,顧護中焦

  • 白朮:健脾益氣,防寒涼傷胃。
  • 半夏(炒):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減少熱痰上擾。

配伍意義:吐血雖因熱起,但過用寒涼易傷脾胃,白朮、半夏兼顧中焦運化。


漱藥變方之用意

原方註明「漱藥不用白朮、半夏」,推測其目的在於:

  • 局部清熱:去健脾溫燥之品,集中藥力於口腔、咽喉,透過含漱直接清熱解毒。
  • 避免吞服:漱後吐之,減少對脾胃的影響,適用於熱毒上壅之牙齦出血、喉腫等症。

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降為主,升散為輔」,體現以下思路:

  1. 清胃瀉火:直接針對熱邪本源(黃連、石膏)。
  2. 透熱外出:用風藥疏散鬱火(升麻、防風)。
  3. 調和氣血:行血斂陰並行(川芎、白芍)。
  4. 標本兼顧:清熱同時護脾胃(白朮、甘草)。

適用證候特點

  • 實熱性吐血,血色鮮紅,伴胸膈煩熱、口臭、牙齦腫痛。
  • 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注意:若屬虛寒吐血(血色淡、肢冷脈弱)或陰虛火旺者,非本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升麻7分,川芎7分,白芍藥7分,半夏(炒)7分,乾葛5分,生甘草5分,防風5分,黃連(酒炒)5分,石膏1錢(火煅過),白朮1錢,白芷3分。
漱藥不用白朮、半夏。
每服2錢,水煎服;若能漱藥者,則含藥漱而吐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黃連石膏湯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 黃連石膏湯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胃腸出血口乾口渴多痰噁心反胃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石膏湯, 出處:《方症會要》卷三。 組成:黃連、黃芩、知母、石膏、甘草。 主治:吐血。

黃連石膏湯, 出處:《一盤珠》卷三。 組成:川黃連(酒炒)1錢,煨石膏3錢,竹茹1錢。 主治:嘔吐有實火,口渴,腹痛。

黃連石膏湯, 出處:《明醫雜著》卷五。 組成:升麻7分,川芎7分,白芍藥7分,半夏(炒)7分,乾葛5分,生甘草5分,防風5分,黃連(酒炒)5分,石膏1錢(火煅過),白朮1錢,白芷3分。 主治:小兒陽明之熱,齒腫,流涎,腮腫,馬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