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石膏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生津: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二者配伍,一寒一溫,寒熱相濟,既可清熱瀉火,又可補氣生津,達到清熱解毒、滋陰生津的功效,尤其適用於熱病後期氣陰兩傷的患者。
- 扶正祛邪: 人參補氣益血,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邪氣,防止病情反覆。石膏清熱瀉火,可消除病邪,抑制病情的發展。二者配合,可扶正祛邪,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人參石膏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之功效。對於因熱邪熾盛,導致高熱煩躁、口渴咽乾等症狀,石膏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二、平衡寒熱: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但人參過於溫補,易於助熱,而石膏的清熱作用可以平衡人參的溫熱之性,避免溫補過度,達到寒熱平衡,使藥效更加平和。
人參石膏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為了瀉火解毒,滋陰降燥。
- 石膏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其性較燥,容易耗傷陰津。
-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 知母與石膏相配,可減輕石膏的燥性,避免耗傷陰津,同時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達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燥的功效。
- 此搭配在治療熱病煩渴,心煩不眠,口燥咽乾,脈數有力等症狀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人參石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人參補氣益血,石膏清熱瀉火,性質偏於寒涼。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可使人參石膏湯的藥性更平和,避免寒涼過度而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人參的補氣作用,並與石膏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
總之,甘草在人參石膏湯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其成為一劑效果顯著的經典方劑。
人參石膏湯為清熱解毒、益氣生津之良方,其組成精妙,各藥材間相輔相成。其中黃芩作為一味重要成員,其性寒味苦,歸肺、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此方中加入黃芩,旨在對抗因熱毒所致的高熱、煩渴等症狀,並能調理體內濕熱,防止病邪深入。尤其與人參、石膏同用,既可增強清熱之力,又能防範石膏之寒涼過度,保護脾胃免受損傷。此外,黃芩還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而不傷正、祛邪而不耗氣的效果,從而使人參石膏湯在治療外感熱病、肺熱咳嗽等方面,發揮出更全面且均衡的療效。
人參石膏湯為清熱養陰之經典方劑,主要針對外感熱病後期,或內傷虛熱所導致的口渴、虛羸、氣短等症狀。方中人參補氣養陰,石膏清熱生津,兩者相輔相成,既清熱又固本。其中,杏仁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能降氣止咳、潤腸通便。在人參石膏湯中加入杏仁,不僅能增強方劑的潤肺止咳效果,對於因熱病耗損肺氣所致的咳嗽、氣喘,有良好療效;同時,杏仁還能幫助調理腸胃,防止長時間清熱解毒導致的腸燥便秘。總體而言,杏仁在人參石膏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使方劑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養肺腎,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參石膏湯主治功效分析
一、原方主治
原方主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二、主治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病機為上焦燥熱,津液虧虛,兼有氣虛。
- 上焦燥熱: "膈消"是指消渴病的一种类型,以上焦燥热症状为主。燥热之邪壅于上焦,耗伤津液,肺失清肃,胃失和降,故见燥渴。热邪偏盛,但尚未至大实大满的程度,故“不欲多食”,与阳明腑实证的“能食而渴”不同。
- 津液虧虛: 燥热之邪,最易伤津,导致津液不足,不能上承以濡润口舌咽喉,故见口渴欲饮。
- 氣虛: 久渴伤津,津伤气耗,或素体气虚,加之燥热之邪耗气,导致气虚。气虚则运化无力,气不化津,加重口渴的症状。
三、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生津,益氣潤燥」為主要治療原理。
- 清熱瀉火:
- 石膏: 為君藥,辛甘大寒,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善清肺胃之熱,尤擅清解上焦燥熱。針對上焦燥熱而設。
- 黃芩: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輔助石膏清解上焦熱邪。
-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 知母: 苦甘寒,滋陰降火,潤燥滑腸。與石膏相配,既能增強清熱之力,又能滋陰潤燥,針對燥熱傷津而設。
- 益氣補虛:
- 人參: 甘微苦溫,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針對氣虛而設,既能補氣以助生津,又能扶正以祛邪。
-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甘草: 甘平,調和諸藥,緩急止痛。既能調和石膏、知母、黃芩的寒涼之性,又能益氣和中。
- 宣肺止咳润肠通便:
- 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能够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四、古文內容分析
- 《奇效良方》: 兩次提及人參石膏湯,一次記載了其組成和用法,主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另一次記載了其可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熱頭疼,精神不利,昏憒”。
- 《仁齋直指方論》: 指出人參石膏湯即白虎加人參湯,主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飲食”。
- 《症因脈治》: 記載了人參石膏湯可治暑氣嘔吐之氣熱煩渴、脈沉數者。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多次提及人參石膏湯,並指出其可治“風熱頭疼,心煩昏憒”、“自汗多”、“咳嗽不已”等症,並與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桂苓甘露飲等方劑進行了比較。還記載了“崔宣武人參石膏湯”一方。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記載了人參石膏湯的組成和主治,並指出可用小柴胡湯、白虎湯或地骨皮散加減治療。
- 《雜病廣要》: 指出人參石膏湯即白虎加人參湯去粳米,主治“膈消,上焦煩渴,不欲多食”。
- 《辨證奇聞》: 記載了人參石膏湯可治冬月傷寒,汗吐下後虛煩脈微,並強調了重用人參、石膏的重要性。
-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記載了人參石膏湯可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熱頭痛,精神不利,昏憒”,並記載了“崔宣武人參石膏湯”。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記載了人參石膏湯可治“傷暑,脈弱,口渴,大汗出,頭暈者”。
- 《醫方選要》: 記載了人參石膏湯的組成和用法,主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 《醫方集宜》: 記載了人參石膏湯可治“膈消上焦煩渴不飲多食”,並提出了渴病的不同類型和治法。
- 《醫學綱目》: 指出人參石膏湯可治“膈消,上焦煩渴,不欲多食”,並引用了多位醫家的觀點。
- 《傷寒論輯義》: 記載了多個人參石膏湯的加減方和應用,並引用了多個醫案。
- 《証治準繩‧雜病》: 指出人參石膏湯可治“上消”之能食而渴為實熱者。
五、總結
人參石膏湯以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為君,知母滋陰降火,潤燥生津,黃芩清熱燥濕,解毒退黃,杏仁宣肺止咳潤肠通便,人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為臣,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共奏清熱生津、益氣潤燥之功,適用於上焦燥熱,津液虧虛,兼有氣虛所致的膈消,症見上焦燥渴、不欲多食等。後世醫家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此方,並進行加減化裁。通過對古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參石膏湯在治療上焦燥熱、消渴等病症方面的廣泛應用。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3錢,石膏4錢,知母2錢,甘草1錢,黃芩1錢,杏仁1錢。
上作1服。水2鐘,加粳米1撮,煎至1鐘,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適合於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等症狀。但本方性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石膏湯,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人參半兩,石膏1兩2錢,知母7錢,甘草4錢。 主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人參石膏湯, 出處:《濟生拔粹》卷八引東垣方。 組成:人參(去蘆)3錢,石膏4錢,知母2錢,甘草1錢,黃芩1錢,杏仁1錢。 主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人參石膏湯, 出處:《宣明論》卷六。 組成:人參2錢半,石膏1兩,川芎1兩,黃芩2錢,茯苓3錢,甘草半兩,防風3錢。 主治:清頭目,定喘嗽。主治:傷寒頭痛,心煩悶;風熱並汗後餘熱,自汗多。咳嗽不已。
人參石膏湯, 出處:《宣明論》卷六。 組成:人參1錢,石膏3兩,川芎半兩,半夏2錢(去滑),白朮半兩,茯苓半兩,甘草1兩(炙),大梔子3錢,知母1兩半,黃芩3錢。 主治:傷寒咳嗽不已,心煩;及風熱頭痛,精神不利,惛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