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黃芩湯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了柴胡這一味藥材。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肝氣鬱結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胸脹、腹痛等。加入柴胡的原因在於其具有疏肝解鬱、調和營衛之效。根據中醫理論,柴胡能引導藥物直達肝膽,有效緩解由肝氣不舒引起的症狀。此外,桂枝黃芩湯中的其他成分如桂枝與黃芩分別具有溫通經絡及清熱燥濕的功效,與柴胡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疏肝理氣的目的。因此,柴胡作為該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改善患者的情緒波動以及相關生理不適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桂枝黃芩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表寒裏熱證。
桂枝溫陽散寒,黃芩清熱瀉火,兩者相合,可調和寒熱,使寒邪散去,熱邪消退。此外,黃芩還能利濕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進一步緩解表寒裏熱症狀。因此,黃芩在桂枝黃芩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其療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桂枝黃芩湯中包含人參,是因其扶正的作用。
桂枝黃芩湯為治療表寒裏熱的經典方劑,桂枝、黃芩清熱解表,但藥性偏寒,易傷正氣。人參性溫,可補氣益血,扶助正氣,防止藥物過寒而傷及正氣,同時亦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驅除風邪。
此外,人參還可調和藥性,使桂枝、黃芩的清熱解表作用更為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出現副作用。
桂枝黃芩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桂枝性溫,黃芩性寒,甘草性平,能調和桂枝的溫熱之性,使藥性不致過於燥烈,避免傷陰;同時亦可緩解黃芩的寒涼之性,防止損傷脾胃。
-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黃芩的苦味,使患者更易服藥;此外,甘草亦有調和氣血,益氣補脾的作用,能增強桂枝黃芩湯的整體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桂枝黃芩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桂枝黃芩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表寒裡熱證,而半夏可幫助去除濕邪,使藥效更易達於病所。
- 和胃降逆: 半夏亦能和胃降逆,防止藥物上逆犯肺,造成咳嗽加重等不適。桂枝黃芩湯中含有桂枝,性溫,易於上行,加入半夏可避免藥性過於偏溫,達到整體平衡。
桂枝黃芩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之效。該方症狀多為外感風寒,兼有表熱裡熱,故以石膏清熱瀉火,以緩解患者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 抑制邪熱: 方中桂枝溫經散寒,黃芩清熱燥濕,但單用黃芩易傷陰,石膏則能輔助黃芩清熱,抑制邪熱,避免傷陰耗氣,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桂枝黃芩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方中因桂枝、黃芩等藥性溫燥,容易耗傷陰液,故加入知母以清解熱邪,滋養陰津,平衡藥性。
- 瀉火解毒:知母能清熱解毒,針對因熱邪內陷、蘊毒於血分而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配合黃芩、黃連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除病竈的目的。
桂枝黃芩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解表: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發表解肌之效。方中以桂枝為君藥,旨在溫陽解表,驅散風寒邪氣,緩解患者發熱、惡寒、頭痛等表證。
- 調和營衛: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方中以桂枝配伍黃芩、芍藥等藥,可協調營衛之氣,使腠理疏通,寒邪外解,達到治療表寒兼裏熱的功效。
總之,桂枝在桂枝黃芩湯中發揮溫陽解表、調和營衛的重要作用,是治療風寒表證兼裏熱的重要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桂枝黃芩湯主治「瘧疾」屬「三陽合病」者,即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受邪,且於服用桂枝芍藥湯後,寒熱症狀未減反而加重者。其關鍵適應證特點如下:
- 三陽合病:
- 太陽病:可見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等表證。
- 陽明病:兼見煩渴、身熱、汗出等裡熱證。
- 少陽病:兼有口苦、咽乾、胸脅脹滿等半表半裡證。
- 瘧疾寒熱轉大:
- 原用桂枝芍藥湯(調和營衛)後,寒熱非但不解,反見加劇,提示邪已深入三陽,需同步清解三經之邪。
此方劑設計針對「表裡俱熱、邪氣瀰漫三陽」之複雜病機,透過和解少陽、清泄陽明、兼解太陽,達到三陽並治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和解少陽為核心:
- 柴胡(1兩2錢)+黃芩(4錢半)+半夏(4錢)+人參(4錢半)+甘草(4錢半):
此組合實為「小柴胡湯」之主架構,用以調和少陽樞機,解決半表半裡之邪。柴胡疏泄少陽鬱熱,黃芩清泄膽火,半夏和胃降逆,人參、甘草益氣扶正,防止邪氣內陷。
- 柴胡(1兩2錢)+黃芩(4錢半)+半夏(4錢)+人參(4錢半)+甘草(4錢半):
清泄陽明裡熱:
- 石膏(5錢)+知母(5錢):
此為「白虎湯」之核心藥對,專清陽明氣分大熱。石膏辛寒解肌退熱,知母苦潤滋陰瀉火,針對瘧疾熱化後的高熱、煩渴等症。
- 石膏(5錢)+知母(5錢):
兼解太陽表邪:
- 桂枝(2錢):
少量桂枝取其辛溫透表之力,配合石膏、柴胡,既助解太陽之表邪,又可防止寒涼藥物冰伏邪氣,體現「火鬱發之」之旨。
- 桂枝(2錢):
(二)治療原理
三經並治,側重少陽:
- 本方以「小柴胡湯」為基礎,說明少陽為三陽樞紐,和解少陽可調和表裡之氣機;加入石膏、知母直清陽明,桂枝兼顧太陽,形成「少陽為軸,三陽同調」格局。
寒溫並用,標本兼顧:
- 柴胡、桂枝性偏辛散,石膏、知母性寒沉降,人參、甘草補中益氣。全方寒溫互制,既避免過散傷陰,亦防止過寒傷陽,契合瘧疾「邪正相爭、寒熱錯雜」之病機。
時機關鍵:「迎發而服」:
- 強調於瘧疾發作前服藥,趁邪氣未盛時截斷病勢,體現「治未病」思想,亦與少陽病「和解時機」相呼應。
三、綜論
桂枝黃芩湯為「三陽合病」瘧疾之進階方劑,適用於表裡同病、寒熱交爭之複雜階段。其組方邏輯以「和解少陽」為主軸,輔以陽明清熱、太陽透表,層次分明,展現中醫「分經論治」與「整體調和」的結合智慧。
傳統服藥法
柴胡1兩2錢,黃芩4錢半,人參4錢半,甘草4錢半,半夏4錢,石膏5錢,知母5錢,桂枝2錢。
上為粗末。
每服五7錢至半兩,水煎,迎發而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桂枝黃芩湯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出汗、口乾、口渴等症狀。如果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黃芩湯, 出處:《三因》卷六。 組成:桂枝(去皮)半兩,芍藥半兩,黃芩半兩,甘草(炙)1兩。 主治:風疫,證如太陽傷風,相傳染爲異,脈浮數而不弱,頭項疼,腰脊痛,發熱惡風。
桂枝黃芩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柴胡1兩2錢,黃芩4錢半,人參4錢半,甘草4錢半,半夏4錢,石膏5錢,知母5錢,桂枝2錢。 主治:瘧疾。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服桂枝芍藥湯後,寒熱轉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