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加桂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和解鬱: 柴胡具有解表散熱、疏肝解鬱的功效,能有效緩解患者發熱、胸悶、脅肋疼痛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柴胡能促進機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配合桂枝溫經散寒,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柴胡的加入,使柴胡加桂湯具有解表散熱、疏肝解鬱、扶正祛邪的功效,對於治療外感風寒、兼有肝鬱氣滯的患者有良好的療效。
柴胡加桂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柴胡加桂湯主治少陽證,患者常伴有發熱、口苦、心煩等症狀。黃芩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表,消散熱毒,緩解患者的發熱和不適。
- 抑制柴胡升散之性: 柴胡性升散,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作用。而黃芩性寒,可抑制柴胡的升散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升,導致病情加重。因此,黃芩的加入可調節藥性,使藥物更為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柴胡加桂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柴胡疏肝解鬱: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柴胡善於疏肝解鬱,但若患者寒邪較重,則柴胡單獨使用效果不佳。桂枝加入,可溫陽散寒,助柴胡疏肝解鬱,增強藥效。
2. 和解表裏,協調陰陽:柴胡加桂湯常用於治療少陽病,少陽病症狀多為表裏不和,寒熱往來。桂枝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柴胡則能疏肝解鬱,兩者相輔相成,和解表裏,協調陰陽,使寒熱之邪得以疏散。
柴胡加桂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溼化痰之功效。柴胡加桂湯主治少陽病,常伴有噁心嘔吐、胸悶腹脹等症狀。半夏能降胃氣,止嘔逆,緩解上述不適,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配合柴胡疏肝解鬱: 柴胡疏肝解鬱,但易耗氣傷陰。半夏入脾胃,能健脾益氣,與柴胡相配合,既能疏肝解鬱,又能補氣養陰,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柴胡加桂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方中柴胡、黃芩、半夏等藥性偏寒,桂枝性溫,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諸藥之性,使藥力平和,不致傷正氣。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合用,可增強解表散寒、和解少陽的功效,有助於緩解患者的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易怒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加桂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以下三類證候:
- 半表裏症:症見邪氣未全離太陽表分,又未純入少陽,呈「往來寒熱」但兼「身熱不欲去衣」,反映外有表寒未解、內有少陽鬱熱。
- 心下支結:自覺心下(胃脘部)悶塞不舒,觸按卻無明顯硬滿,屬少陽氣機不暢,水飲微結之輕證。
- 少陽瘧疾:瘧邪伏於半表半裏,寒熱交替發作,或見盜汗(少陽熱蒸津液外泄)。
其特點在於「表裏兼顧」:桂枝解表寒,柴胡、黃芩清少陽熱,半夏化飲開結,合而調和營衛、疏通少陽樞機。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柴胡(3錢)+黃芩(2錢)
- 核心藥對,構成「小柴胡湯」骨架。
- 柴胡疏泄少陽鬱滯,提舉外邪;黃芩清膽腑之熱,二者協力和解半表半裏。
桂枝(2錢)
- 關鍵加味,彰顯「表證未罷」之用。
- 辛溫解肌,散去太陽殘餘之寒(對應「身熱不欲去衣」),兼助柴胡透邪外出。
- 與甘草、生薑、大棗相合,暗含「桂枝湯」意,調和營衛以止盜汗。
半夏(1錢)+生薑(3片)
- 化痰飲、降胃氣,針對「心下妨悶」之水氣停滯。
- 生薑兼能散寒止嘔,助桂枝溫通表陽。
甘草(4分)+大棗(2枚)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並防黃芩苦寒傷胃。
- 大棗補脾滋液,配合桂枝養營氣以固表。
三、方劑邏輯推演
此方實為「小柴胡湯」減參、棗用量,加桂枝而成,其配伍思維如下:
- 病機重點:太陽表寒未盡(桂枝證)+少陽樞機不利(柴胡證)+胃中水飲微結(半夏證)。
- 加減策略:
- 去人參:無明顯裏虛,故不需補益。
- 加桂枝:針對表寒與營衛失和,強化解表與溫通之力。
- 協同效應:
- 柴胡、桂枝一升一散,共逐外邪;
- 黃芩、半夏一清一降,調理中焦氣機。
整體形成「外和營衛、內疏少陽」之格局,適用於太陽少陽合病之輕證,尤重「表寒與少陽鬱熱並存」者。
傳統服藥法
柴胡3錢,黃芩2錢,桂枝2錢,半夏1錢,甘草4分。
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柴胡加桂湯有疏解少陽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有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可以服用柴胡加桂湯,但如果有嘔吐、腹瀉等症狀,則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加桂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柴胡3錢,黃芩2錢,桂枝2錢,半夏1錢,甘草4分。 主治:半表裏症,盜汗,身熱不欲去衣;及不滿不硬,但心下妨悶,謂之支結,少陽瘧往來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