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散及湯中加入桂枝,是為了溫陽化寒、散寒止痛。
半夏散及湯主治寒飲內停,胸脘痞悶,嘔吐呃逆,腹痛泄瀉等症。而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發表解肌的功效。
加入桂枝,可以溫通寒飲,使寒飲得以降解,緩解胸脘痞悶、嘔吐呃逆等症狀。同時,桂枝還可以溫陽化寒,減輕腹痛泄瀉,起到止痛的效果。
半夏散及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半夏散及湯以半夏為主藥,性寒燥,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可緩解半夏的燥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各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等作用,與半夏、黃芩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半夏散及湯」中含有「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痰濕阻滯引起的嘔吐、噁心,半夏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化痰止咳: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潤肺止咳,對於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半夏能起到清痰利肺的作用。
因此,半夏在「半夏散及湯」中擔當着降逆止嘔、化痰止咳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治療功效。
主治功效
半夏散及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綜合多部醫學典籍的記載,半夏散及湯主要用於治療少陰病之咽喉疼痛,尤其適用於以下情況:
- 少陰病,咽中痛,脈反浮者。(《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張仲景)
- 少陰客寒咽痛。(《醫貫》|趙獻可)
- 不腫或涎纏咽中而不堪痛楚。(《皇漢醫學》|日本·湯本求真)
- 少陰寒邪,挾痰涎壅於咽中作痛。(《本草思辨錄》|周巖)
-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仲景傷寒補亡論》|郭雍)
- 少、厥二陰,風熱痰壅。(《吳醫匯講》|唐大烈)
- 里陰逆而咽痛。(《醫學摘粹》|慶恕)
- 少陰咽痛危急之時。(《醫學摘粹》|慶恕)
- 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所致的咽痛,此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常伴隨下利。(《醫學綱目》|樓英)
- 寒犯腎中之痛。(《張聿青醫案》|張聿青)
證候分析
半夏散及湯所治咽痛,多屬寒邪或痰涎阻滯少陰經脈,或兼有風熱痰壅、里陰上逆、濁陰上逆,衝擊咽喉等病機:
- 少陰客寒: 少陰經脈循喉嚨,若感受寒邪,寒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則發為咽痛。
- 痰涎壅滯: 半夏辛溫,能燥濕化痰。痰涎為陰邪,易阻滯氣機,停聚於咽喉,亦可導致咽痛。
- 風熱痰壅: 風熱之邪與痰涎互結,壅阻於咽喉,亦可導致咽痛。
- 里陰上逆/濁陰上逆: 指體內陰寒之邪上逆,或痰濁等陰邪上犯咽喉,導致疼痛。
- 伏氣化熱: 伏邪郁久化熱,上攻咽喉,也可導致咽痛。
- 寒犯腎中: 寒邪侵犯腎臟,寒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也可能導致疼痛。
治療原理
半夏散及湯由半夏、桂枝、甘草三味藥組成,各藥在方中的作用如下:
- 半夏: 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散結消痞。在本方中,主要取其燥濕化痰、降逆之功,以祛除壅滯咽喉之痰涎,並能降上逆之氣。
- 桂枝: 辛溫,發汗解表、調和營衛、助陽溫中,發散外寒,溫通經脈。在本方中,主要取其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功,以驅散客於少陰之寒邪,並助半夏降逆。
- 甘草: 甘平,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緩急止痛。在本方中,主要取其緩急止痛、調和藥性之功,以緩解咽喉疼痛,並調和半夏、桂枝的辛溫之性。
三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燥濕化痰、降逆止痛之功。
方劑配伍機理
- 半夏與桂枝: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桂枝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二者相伍,既可祛痰,又能散寒,且桂枝可助半夏降逆,半夏可助桂枝溫化,共治痰涎壅滯、寒邪客於少陰之咽痛。
- 桂枝與甘草: 桂枝辛溫,甘草甘平。二者相伍,即為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溫通經脈,溫陽化氣。
- 半夏與甘草: 半夏辛燥,甘草甘緩。二者相伍,可緩解半夏的辛燥之性,並增強止痛之效。
總結
半夏散及湯以其溫經散寒、燥濕化痰、降逆止痛的功效,成為治療少陰病咽喉疼痛的有效方劑,尤其適用於寒邪或痰涎阻滯所致的咽痛,並且透過半夏、桂枝和甘草的精妙配伍,針對病因病機,達到精準治療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半夏、桂枝、甘草等份(一般用15g)
相關疾病
多痰咽喉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