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葛湯

乾葛湯

QIAN G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6%
肺經 26%
膀胱經 13%
心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葛湯方劑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1. 葛根性寒,能解肌退熱:乾葛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發熱頭痛、項背強痛等症狀。葛根性寒,能解肌退熱,疏散風熱,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
  2. 葛根能升陽止瀉:乾葛湯中加入葛根,還有升陽止瀉的作用。葛根具有升清降濁、止瀉止吐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熱外感引起的腹瀉、嘔吐等症狀。

總之,乾葛湯中加入葛根,既能解肌退熱,又能升陽止瀉,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等症狀。

乾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乾葛湯中葛根性寒涼,甘草可中和其寒性,避免過於寒涼,以免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肌肉痙攣,與葛根共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解肌發表、止渴生津、緩解肌肉疼痛的功效。甘草還能增強葛根的藥效,提高療效。

乾葛湯中包含半夏,是利用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乾葛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夾濕邪,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悶脘痞、嘔吐腹痛等症狀。半夏作為燥濕化痰藥,可有效祛除濕邪,同時也能降逆止嘔,緩解因濕邪阻滯胃氣引起的嘔吐。

此外,半夏還能配合葛根解肌發表,使風寒濕邪從體表排出,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葛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乾葛湯主治邪熱蓄積於胃中所致的系列症狀。具體表現包括:

  • 胃中熱邪導致氣機不清
  • 陰陽氣機混亂("陰陽渾")
  • 心下微煩
  • 厭惡熱物
  • 遇熱則嘔
  • 經常口渴
  • 脈象虛數或細而疾

此方針對的是以胃熱為主,兼有氣機不暢的病證,屬於清熱和胃的方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1. 乾葛(葛根)(用量3兩)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
    • 主要功效為解肌退熱、生津止渴
    • 在本方中扮演清胃熱、生津液的君藥角色
    • 針對主症中的邪熱、口渴等症狀
  2. 半夏(用量3分)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
    • 主要功效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在本方中發揮和胃降逆的作用
    • 針對主症中的嘔吐、氣機不暢等症狀
  3. 甘草(用量3分)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主要功效為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在本方中緩和藥性,輔助清熱
  4. 生薑(煎藥時加入)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
    • 主要功效為溫中止嘔、解表散寒
    • 在本方中助半夏和胃止嘔,制約寒涼
  5. 竹茹(煎藥時加入)

    • 性味甘微寒,歸肺胃膽經
    • 主要功效為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 在本方中增強清胃熱、止嘔的功效

方劑配伍邏輯

  1. 清熱與和胃並重
    方中以葛根為主清胃熱,半夏為輔和胃氣,形成清熱不傷胃、和胃不助熱的配伍特點。

  2. 寒溫並用
    葛根、竹茹性涼,與生薑、半夏的溫性相配,達到寒熱平衡,適合"陰陽渾"的病理狀態。

  3. 升降相宜
    葛根有升發之性,半夏有沉降之能,二者合用調暢中焦氣機,改善"氣不清"的情況。

治療原理

  1. 清泄胃熱
    通過葛根清解胃中蓄熱,從根本上解決熱邪引起的系列症狀。

  2. 調和胃氣
    半夏、生薑合用能降逆和胃,改善嘔吐、心下煩等胃氣不和的表現。

  3. 生津止渴
    葛根配合竹茹能生津液,緩解因胃熱傷津導致的口渴。

  4. 調暢氣機
    全方藥物升降並用,能糾正"陰陽渾"的氣機紊亂狀態。

特別值注意的是,本方劑量上葛根遠重於半夏、甘草,體現了以清熱為主、和胃為輔的治療思路,十分切合"邪熱蓄於胃中"的病機。

傳統服藥法


乾葛3兩,甘草3分,半夏3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水2盞,加生薑3片,竹茹棗許大,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乾葛湯性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 乾葛湯不宜長期服用。
  • 乾葛湯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胃腸出血睡眠障礙怕冷身體容易出汗口乾口渴心情煩燥昏迷鼻子乾燥大便出血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乾葛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乾葛、桂枝、麻黃、白芍藥、甘草。 主治:傷寒陽明經表證,目痛,鼻乾,不眠,脈弦長。

乾葛湯, 出處:《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組成:乾葛2錢,枳實(麸炒)1錢,梔子仁1錢,豆豉1錢,甘草5分。 主治:消癉,口渴咽乾。

乾葛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六引《經驗良方》。 組成:石膏2兩,麻黃(去根節)1兩,乾葛1兩,川芎1兩。 主治:傷寒頭痛不可忍者。

乾葛湯, 出處:《直指》卷二十三。 組成:白乾葛半兩,枳殼(炒)半兩,半夏(制)半兩,茯苓半兩,生乾地黃半兩,杏仁半兩,黃芩1分,甘草1分。 主治:酒痔。酒痢便血。

乾葛湯,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乾葛3兩,甘草3分,半夏3分。 主治:邪熱蓄於胃中,胃中得熱則氣不清,氣不清則陰陽渾,以致心下微煩,惡聞熱物,得熱即嘔,時時喜渴,其脈虛數或細而疾。

乾葛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乾葛、知母、石膏、大黃、枳殼。 主治:溫熱便結,發熱自汗,汗出熱仍不減,不惡寒而渴,或壯熱唇焦,口渴引飲,譫語神昏,大便不通,脈尺寸洪數,爲正陽陽明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