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丸

HUANG L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8%
肺經 28%
心經 14%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龍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黃龍丸主治痰熱壅肺、咳喘痰多,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利於清肺止咳。
  2. 降逆止嘔: 半夏亦能降逆止嘔,與黃龍丸中其他清熱止咳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痰熱壅肺所致的噁心嘔吐症狀。

總而言之,半夏在黃龍丸中起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黃龍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黃龍丸中多種藥材性味各異,甘草可起到協調藥性、避免藥物互相剋制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還具有補氣益脾、緩解胃腸不適、減輕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黃龍丸部分藥材可能對胃腸造成刺激,甘草可以起到保護胃腸、緩解不適的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主治功效


黃龍丸主治功效分析

黃龍丸,主要用於治療中暑症狀,根據古籍記載和現代藥理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清熱解暑

  • 古籍記載: 多部古籍,如《是齋百一選方》、《祖劑》、《醫門法律》等,均明確記載黃龍丸可用於治療中暑症狀,包括身熱頭疼、煩渴嘔吐、昏悶不食,甚至中暍昏厥等危重情況。例如《是齋百一選方》提到「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煩渴嘔泄,昏悶不省,或不能飲食」,並記載「嘗有中暍已昏欲死者,灌之立蘇」。
  • 藥物分析: 方中多味藥物具有清熱作用,如硫黃、硝石、白礬、雄黃、滑石等,這些藥物合用可以起到清解暑熱、降溫的作用。特別是硫黃、硝石,傳統上認為它們具有清熱解毒、降火的功效。

分利陰陽,燥濕化痰

  • 古籍記載: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大黃龍丸,治中暑昏憒,眩暈。分利陰陽。」《世醫得效方》也指出此方能「分陰陽」。
  • 藥物分析: 方中可能包含利水滲濕的成分,如滑石,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同時也可能用了可以化痰的成分,如半夏(在《雞峰普濟方》中),這有助於緩解中暑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

行氣止痛

  • 古籍記載: 《是齋百一選方》描述黃龍丸可以治療「身熱頭疼」等症狀。
  • 藥物分析: 方中可能含有行氣止痛的藥物,例如其中一個版本的方劑中有川芎,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中暑引起的頭痛等不適症狀。

針對不同證型

  • 暑濕型:《雞峰普濟方》中記載的黃龍丸組成包括半夏、白茯苓、甘草,針對「中暍煩躁,汗出身熱,頭疼,痰逆,噁心,口燥多渴」等症狀,偏重於化濕和胃。
  • 暑熱型: 《世醫得效方》和《成方切用》中記載的黃龍丸組成以硫黃、硝石、雄黃、滑石、白礬為主,則更偏重於清熱解毒。
  • 酒毒傷暑:《仁齋直指方論》和《世醫得效方》中用黃連、酒煮後製成的黃龍丸,則主要針對「傷酒臟毒,及暑瀉、熱瀉」,以及「傷酒過度,臟毒下血或泄瀉」等症狀,偏重於清熱解毒、燥濕止瀉。

總結

黃龍丸通過清熱解暑、分利陰陽、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等多重作用機制,達到治療中暑的目的。不同醫家根據對病機的理解和臨床經驗,對黃龍丸的組成進行了調整,使其應用更加廣泛,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中暑症狀,以及酒毒傷暑等兼夾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古籍記載的黃龍丸組成差異較大,這可能反映了不同醫家對中暑病機的不同認識和治療經驗的差異。 後世醫家在使用黃龍丸時,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並參考現代藥理研究,合理調整藥物組成和劑量。

傳統服藥法


雄黃1錢半,蜈蚣2條(砂鍋內炒,去頭足),蘆薈3分,阿魏3分,牛黃1分,天竺黃3分。
上為末,化黃蠟1兩為丸,如綠豆大。
先服7丸則熱退,次服9丸則塊消,3服11丸則病根除。每用黃蠟煎雞子清入藥於黃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麻痺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頭痛口乾口渴全身酸痛膝部腫大疼痛經常疲勞想睡舌頭腫大頭昏精神不佳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黃龍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譚氏殊聖)。 組成:胡黃連1兩,麝香1錢,牛黃1錢,朱砂1錢。 主治:小兒驚疳,多淚。

黃龍丸, 出處:《百一》卷七。 組成:半夏半斤(酽醋1鬭浸3日,入銀器中慢火熬醋盡,取出,新汲水洗,曬乾),甘草1兩。 主治:中暑。

黃龍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八引劉小亭方。 組成:雄黃1錢半,蜈蚣2條(砂鍋內炒,去頭足),蘆薈3分,阿魏3分,牛黃1分,天竺黃3分。 主治:積癖。

黃龍丸,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八。 組成:三棱3兩,蓬朮3兩,青皮1兩半,陳皮1兩半,山楂7錢半,乾薑7錢半,檳榔半兩。 主治:化積磨積。主治:停食,小兒疳積。

黃龍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半夏1兩(洗淨,切片,米醋半盞煮乾),黃連(去須)半兩,甘草(炙)半兩,木豬苓(去皮)1兩,白茯苓1兩(去皮)。 主治:久中積暑,臟腑不調,每遇夏月發熱,不思飲食。

黃龍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紅芍藥半斤,川烏4兩(去皮尖),防風4兩,香白芷4兩,天麻(去根節)2兩,華陰細辛(去苗)2兩,白僵蠶(炒,去絲嘴)2兩,雄黃(别研)2兩,川芎2兩,白蒺藜(炒,去刺)、甘草1兩,乾薑(生用)1兩,藿香葉1兩,甘松(去土)1兩。 主治:左癱右瘓,手足麻木,口眼歪斜,風痹疰腰腳疼痛;及婦人血風勞氣,遍身疼痛,洗頭傷風,頭面乳腫,舌脹口乾,頭昏腦悶,多睡,暗風夾腦風,偏正頭痛,破傷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