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飲

獨活飲

DU HUO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1%
脾經 19%
胃經 19%
肺經 19%
腎經 12%
心經 9%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活飲以「獨活」為名,自然以「獨活」為主要藥材,這是因為「獨活」正是此方劑的核心藥材,它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獨活」藥性辛溫,能溫經散寒,祛除體內寒邪,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減輕疼痛。因此,獨活飲以「獨活」為名,突顯其方劑的核心藥效,並彰顯其在治療風濕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獨活飲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1. 解肌發表,祛風濕:葛根具有解肌發表、祛風濕的功效,能疏散風邪,解除肌表之邪,並能通絡止痛,與獨活、羌活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濕痺的功效。
  2. 升陽舉陷,益氣生津:葛根能升陽舉陷,益氣生津,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肢體麻木、沉重等症狀,能起到改善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恢復肢體功能。

獨活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獨活飲以祛風濕為主,其中獨活、羌活等藥性較烈,容易傷正氣。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和,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對人體的刺激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而傷及正氣。

2. 補益脾胃:甘草入脾胃經,有健脾益氣之功效。獨活飲中加入甘草,可以幫助脾胃運化藥力,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同時也可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總之,甘草在獨活飲中發揮著調和藥性、補益脾胃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方劑的療效和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活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風口噤不語,不知人,飲食不下」,屬中風急症範疇。其核心病機為風邪(或夾寒、痰)閉阻經絡,侵襲口咽、頭面,導致氣機壅塞、經絡不利,引發以下症狀:

  1. 口噤不語:風邪閉阻陽明經(循行於口頰),或寒凝筋脈,致牙關緊閉、言語不利。
  2. 不知人事:風邪上擾清竅,神明失用,或兼痰濁蒙蔽心神。
  3. 飲食不下:經絡受阻,咽喉氣機閉塞,吞咽功能失常。

此方針對「外風」為主的閉證,以開泄腠理、通絡解痙為急務,使風邪外透,氣血得通。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合與配伍

  • 君藥:獨活(去蘆頭)

    • 性味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善祛風勝濕、散寒通絡。
    • 針對「中風口噤」:獨活能疏散外風,尤擅下行(區別於羌活上行),可緩解牙關緊閉之筋脈拘急。其辛散之性助開泄腠理,溫通之力化寒凝。
  • 臣藥:葛根(銼)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功能升陽解肌、生津舒筋。
    • 協同獨活:葛根輕揚升散,能解肌表之邪(尤宜項背強急),並緩解肌肉痙攣;其涼性可制獨活之溫燥,防止化熱。
  • 佐使藥:炙甘草、生薑

    • 炙甘草甘平,和中緩急,調和藥性,減緩獨活、葛根峻散之弊。
    • 生薑辛溫,助獨活散寒開竅,兼能和胃止嘔(針對「飲食不下」),並引藥直達病所。

2. 整體方義

  • 祛風解表為主:獨活配葛根,一溫一涼,協力祛風邪、開腠理,解除經絡拘急。
  • 通絡開竅為輔:獨活通絡止痛,葛根舒筋緩痙,生薑辛散開閉,共奏通竅啟閉之效。
  • 兼顧脾胃氣機:炙甘草、生薑護胃和中,助藥力吸收(尤宜「口噤服藥不下」者)。

3. 煎服法特點

  • 粗末煎煮:保留藥性揮發成分,增強解表透邪之力。
  • 日夜頻服:急症需持續藥力維持,體現「治急不拘常法」思路。
  • 斡口灌服:針對口噤重症,強調急救實用性。

三、推論潛在應用
此方雖主治外風中經之閉證,然其「祛風解痙」核心機制,可延伸用於:

  • 外感風寒濕邪所致頭痛、項強、肢體拘急。
  • 風痰阻絡初期(如輕度面癱),需配伍化痰藥。

惟須辨明表裏寒熱,若屬內風(如肝陽化風)或熱閉神昏,則非此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獨活(去蘆頭)1兩,葛根(銼)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4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煎取7分,去滓熱服。口噤服藥不下,斡口開灌之,日夜4-5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腦中風麻痺半身不遂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獨活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獨活(去蘆頭)1兩,葛根(銼)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中風口噤不語,不知人,飲食不下。

獨活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獨活(去蘆頭)1兩,杜仲(去粗皮,切,炒)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1兩,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川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芍藥1兩,當歸(切,焙)1兩,秦艽(去苗土)1兩,麻黃(去根節)1兩。 主治:産後中風偏枯,半身不收,麻痹不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