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脈湯

調脈湯

DIAO MA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偏熱 (1.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3%
胃經 18%
膀胱經 18%
肝經 10%
心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脈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邪,解肌退熱:葛根具備解肌發表、升陽散寒之效,可有效疏散外感風寒之邪,解除肌表之束邪,達到退熱的效果。
  2. 調和營衛,通絡止痛:葛根可入營分、衛分,具有調和營衛,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當風寒邪氣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疼痛時,葛根可通絡止痛,緩解疼痛。

調脈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皮膚瘙癢等症狀。調脈湯以調和氣血、通經活絡為目的,防風的加入可輔助散寒解表,促進氣血流通,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2.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防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起到協同作用,例如與桂枝、白芍等藥物配伍,可增強其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效果,使調脈湯的療效更佳。

調脈湯中加入前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前胡味辛、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寒、理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調脈湯多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胸悶氣短、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狀,前胡可疏肝理氣,調和氣血,有助於緩解胸悶氣短、心悸失眠等症狀,並可降逆止嘔,緩解因氣滯上逆所致的嘔吐。
  2. 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前胡亦具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若調脈湯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呼吸不暢等症狀,前胡的加入則可幫助宣肺止咳,化解痰液,使呼吸通暢。

因此,前胡在調脈湯中,扮演着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以及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調脈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或烈性,使藥效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力,如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氣作用;與桂枝配伍,可增強溫經散寒之效。

甘草在調脈湯中起着重要的調和與增效作用,使其藥效更佳,對症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脈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立春後至清明前傷寒」,此階段雖屬春初,然寒氣未退,陰氣仍盛。其關鍵病機為「關前脈力小,關後脈力大」,反映陽氣不升、表衛受遏,故見「惡風卻不自汗」——此為風寒外束,營衛不和,然未至表虛汗出之候。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葛根(君藥)

    • 性味辛涼,升發陽明之氣,解肌透邪。此處用一兩為重,旨在升提關前脈力(寸脈屬陽主表),助陽氣外達以散寒。
    • 兼能舒筋緩急,防風寒鬱閉致經絡拘急。
  2. 防風(臣藥)

    • 辛溫散風,祛表寒而無大汗之弊,符合「不自汗」之治則。
    • 與葛根協同,一升一散,開泄腠理,驅邪外出。
  3. 前胡(佐藥)

    • 苦辛微寒,降氣化痰。此處用三錢,針對春初寒邪或夾肺氣不降(前胡「去苗」取其輕清上焦之效),防風寒化熱入裡。
  4. 炙甘草(使藥)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佐制葛根、防風之散,使祛邪不傷正。
  5. 生薑、大棗(引藥)

    • 生薑劈破煎煮,辛溫助衛陽,增強散寒之力。
    • 若寸脈弱甚,加大棗補脾和營,助葛根升提之效,且防辛散耗氣。

全方配伍要旨
此方以「升散解表」為核心,針對陰氣尚盛時之風寒表證。葛根、防風一升一散,前胡兼防肺氣鬱滯,甘草、薑棗調和營衛。其「調脈」之效,在於通過解表升陽,使關前(寸部)脈力復常,恢復表裡氣機平衡,故名「調脈」。

傳統服藥法


葛根1兩,防風(去蘆)半兩,前胡(去苗)3錢,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1塊,如棗大劈破,煎至7分,去滓溫服。如寸脈力小,加大棗3個,劈破同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不宜在夏季或體質虛弱者使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怕冷身體容易出汗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調脈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上。 組成:葛根1兩,防風(去蘆)半兩,前胡(去苗)3錢,甘草(炙)半兩。 主治: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傷寒,陰氣已盛,關前脈力小,關後脈力大,惡風,不自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