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升麻湯

加減升麻湯

JIA JIAN SHENG M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會通》卷三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21%
胃經 18%
肝經 12%
心經 9%
膀胱經 9%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升麻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痛的功效。該方劑常用於治療溫熱病初起,邪毒壅滯,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口渴、身痛等。升麻可清熱解毒,使邪氣外泄,達到退熱止痛的效果。
  2. 升陽解表: 升麻還具有升陽解表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使表邪外解。對於溫病初期,邪氣尚未深入肌膚,升麻可以幫助疏散表邪,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因此,升麻在「加減升麻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升陽解表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減升麻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涼血止痛:赤芍性寒,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升麻湯中某些藥物可能帶來的熱性反應,並減輕因熱毒所致的疼痛。
  2. 活血化瘀:赤芍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消除炎症,進一步緩解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赤芍在加減升麻湯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既能協調藥性,又能增強療效。

加減升麻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肌發表,透疹止癢: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發表、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外襲所導致的麻疹、風疹等症狀,葛根可以幫助疏散風熱,使疹子透發,減輕瘙癢。
  2. 升陽解肌,利水消腫:葛根同時具有升陽解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麻疹、風疹患者,葛根可以幫助提升陽氣,促進血液循環,利水消腫,緩解因疹子引起的腫脹和不適。

因此,葛根在加減升麻湯中,起到了解表散風、透疹止癢、升陽解肌、利水消腫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加減升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作用: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升麻性寒,甘草可以緩解升麻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2.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藥效。升麻本身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甘草的益氣作用可以防止汗出過多而耗傷正氣。

總而言之,甘草在加減升麻湯中起著調和藥性、益氣健脾的作用,使藥效更佳,避免副作用。

加減升麻湯中包含前胡,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前胡味辛、微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功效。加減升麻湯主治風熱犯肺,症見發熱、咳嗽、痰黃粘稠、口渴等,前胡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協助升麻疏散風熱,宣通肺氣。
  2. 清熱解毒,利咽止痛:前胡還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加減升麻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作用於咽喉部位,消炎止痛,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加減升麻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邪,止痛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經。其功效為解表散風,止痛止癢。升麻湯主治風邪上襲,頭痛項強、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症,而防風可配合升麻、葛根等藥物,共同疏散風邪,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2. 兼顧肌表,防止風邪再襲: 防風還具有固表止汗之功,可防止風邪再次侵襲肌表,鞏固療效。在升麻湯中加入防風,不僅可疏散風邪,更可預防復發,使治療更加徹底。

「加減升麻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具宣肺利咽之效,可開宣肺氣,利咽喉,有助於解除因外感風熱或痰濕阻肺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
  2. 引藥下行: 桔梗性升散,可引升麻、柴胡等藥物上行散邪,同時又可引藥下行,將藥力引至肺、脾等相關臟腑,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故桔梗在「加減升麻湯」中起著宣肺利咽、引藥下行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方劑的療效。

加減升麻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寒的功效。加減升麻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而紫蘇葉的加入可以加強其解表散寒之力,促進汗出,達到治療效果。
  2. 理氣寬中,和中止咳:紫蘇葉具有理氣寬中、和中止咳的功效。加減升麻湯中常含有升麻、柴胡等藥物,可能導致胃氣不和,而紫蘇葉可以理氣寬中,緩解胃氣不適,同時也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減輕咳嗽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升麻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無論痘與非痘,但見身熱頭痛,呵欠煩悶,睡中驚悸,嚏噴眼澀,鼻出清涕,耳涼骫涼,手足酸軟者」。其證候特點為外邪初襲、表證未解,兼有內鬱化熱或氣機不暢之象,屬風熱或風寒鬱而化熱之證。

  1. 身熱頭痛:邪氣客於肌表,衛陽被遏,正邪相爭而發熱;頭為諸陽之會,風熱或寒邪上擾清空,故頭痛。
  2. 呵欠煩悶:陽氣被鬱,氣機不宣,內生鬱熱而擾及心神,故見煩悶;呵欠為陽氣欲伸不達之象。
  3. 睡中驚悸:熱擾心神,或風邪內動,引動肝風,故見驚惕。
  4. 嚏噴眼澀、鼻出清涕:風邪犯肺,肺竅不利,鼻為肺之竅,故嚏噴流涕;目為肝竅,風熱上攻則眼澀。
  5. 耳涼骫涼、手足酸軟:邪襲肌表,陽氣未達四末,故耳、骫(小腿)及手足覺涼;氣血運行受阻,經絡失養,則酸軟。

此方適用於外感初期,邪未深入,但已有化熱趨勢,或夾雜風、熱、痰等病理因素。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方組成

  • 升麻、乾葛:為君藥,辛涼解表、透邪外出。升麻升散透熱,解毒;葛根解肌退熱,生津舒筋。
  • 防風、紫蘇:為臣藥,辛溫散風,助升麻、葛根宣散表邪。防風祛風勝濕,紫蘇理氣寬中,兼解表邪。
  • 桔梗、前胡:為佐藥,宣肺化痰。桔梗開提肺氣,前胡降氣化痰,二者調暢肺氣,治嚏噴、鼻塞。
  • 赤芍、甘草:為使藥,赤芍涼血散瘀,防熱鬱血分;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 生薑、蔥白:辛溫助陽解表,通達表裏。

加減配伍

  1. 壯熱腹脹喘滿加麻黃:表寒閉肺,麻黃宣肺平喘,開表散寒。
  2. 驚搐加木通、生地:木通瀉心火、通絡,生地涼血養陰,防熱極生風。
  3. 煩渴加花粉、黃芩:花粉生津止渴,黃芩清上焦熱,辰砂鬱金散清心鎮驚。
  4. 衄血加犀角、梔炭: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清熱涼血,梔炭止血,治熱迫血妄行。
  5. 便血加桃仁、川連:桃仁活血止血,黃連清熱燥濕,治熱傷腸絡。
  6. 溺澀加木通、車前、大腹皮:通利水道,清熱滲濕,治濕熱下注。
  7. 閉結加枳殼:理氣寬腸,通降腑氣。

治療原理

此方以「解表透邪」為主軸,結合「清熱涼血」「宣肺化痰」「調暢氣機」等法,針對外感初期多種兼夾證進行動態調整:

  1. 透邪外達:升麻、葛根為核心,使鬱熱從表而解,防邪內陷。
  2. 表裏兼顧:防風、紫蘇散風,桔梗、前胡調肺,赤芍防血熱,兼顧氣血層面。
  3. 隨證加減:針對熱、痰、瘀、濕等病理因素,靈活配伍,體現「因勢利導」思想。

總括而言,「加減升麻湯」是解表清裏、宣透鬱熱之方,適用於外感表證未解而裏證初現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升麻、赤芍、乾葛、甘草、前胡、防風、桔梗、紫蘇。
身熱壯甚,腹脹喘滿,加麻黃;驚搐時發,加木通、生地;煩渴,加花粉、黃芩,調辰砂鬱金散3錢;衄血,加犀角、梔炭;便血,加桃仁、川連;溺澀,加木通、車前、大腹皮;閉結,加枳殼
水1鐘半,加生薑1片,蔥白2寸,煎服。微汗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散風寒、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正氣。此外,本方性味辛涼,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痤瘡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慢性鼻炎肺氣腫麻疹妄想狀態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白痰,白鼻涕經常疲勞想睡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升麻湯,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一。 組成:升麻、粉葛、白芍、桔梗、羌活、甘草各等分。 主治:大人、小兒傷風寒溫疫,頭痛寒熱,斑瘡未發,疑似之間。

加減升麻湯, 出處:《痘疹會通》卷三。 組成:升麻、赤芍、乾葛、甘草、前胡、防風、桔梗、紫蘇。 主治:無論痘與非痘,但見身熱頭痛,呵欠煩悶,睡中驚悸,嚏噴眼澀,鼻出清涕,耳涼骫涼,手足酸軟者。

加減升麻湯, 出處:《種痘新書》卷四。 組成:升麻1錢,防風6分,桔梗5錢,川芎5錢,陳皮5錢,牛蒡8分,連翹8分,山楂8分,柴胡8分,蟬退4分,赤芍6分,甘草3分,木通5分。 主治:痘瘡初熱,外感風寒,憎寒壯熱,咳嗽流涕,體性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