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主治辛散苦泄、疏散風熱、宣肺利咽、更可泄火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及熱毒瘡瘍證。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紫蘇葉性味辛、溫。主治發表散寒、開宣肺氣、行氣寬中理氣、主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解魚蟹毒。
桔梗性味苦、辛、平。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等症。
山楂性甘,微溫,無毒,酸。主治消食積;化滯瘀。用於飲食積滯,脘腹脹痛,泄瀉痢疾,血瘀痛經,閉經,產後腹痛;惡露不盡、瘀血經閉、產後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脂血症。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加味升麻葛根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八。 組成:升麻、葛根、防風、淡豆豉、赤芍、桂枝、甘草(生)。 主治:痘方出而身癢者。
加味升麻葛根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九。 組成:赤芍、梔子、藿香、升麻、葛根、生甘草、防風、石膏。 主治:痘症熱毒熾盛,初見口唇赤紫或焦裂者。
加味升麻葛根湯, 出處:《痘疹金鏡錄》卷上。 組成:升麻、葛根、芍藥、甘草、防風、桔梗、紫蘇、蒼朮、陳皮、枳殼、柴胡。 主治:斑疹水痘,內有風熱者。
加味升麻葛根湯,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升麻1兩,葛根1兩,芍藥1兩,甘草1兩,瞿麥1錢,土牛膝1錢,瓜蔞根1錢,豆豉(炒)1錢。 主治:産育艱難,或1歲1産,可以此藥小間之。
加味升麻葛根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九。 組成:白粉葛1錢,升麻3分,牛蒡子5分(揀淨,炒香,研碎),小川芎7分,蘇葉6分,桔梗6分,山楂肉8分,赤芍5分,防風7分(去蘆),甘草2分(生,去皮),生薑3片。 主治:水痘初起,體氣壯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