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膈湯

LI G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1%
胃經 18%
脾經 17%
肝經 13%
心經 13%
膀胱經 4%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利膈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紫蘇葉性溫,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氣短、胃脘脹滿等症。利膈湯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胸悶脘痞等病症,紫蘇葉有助於散寒解表,促進氣機流通,緩解胸悶氣短,輔助治療脾胃氣滯。

2. 疏肝理氣: 紫蘇葉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滿、食慾不振等症。利膈湯中常配合柴胡、枳殼等疏肝理氣藥物,紫蘇葉的加入,可增強疏肝理氣的作用,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利膈湯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熱,利膈開胃: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寒的功效。對於因風熱鬱結於胃腸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乾咽燥等症,荊芥能起到疏風散熱、利膈開胃的作用,幫助恢復正常消化功能。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利膈湯中其他藥材如厚朴、枳實等,也具有理氣化痰、消食導滯的功效。荊芥與之配合,既能疏散風熱,又能促進氣機流通,共同達到消食導滯、利膈開胃的治療目的。

利膈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膈: 桔梗味辛,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膈、消痰止咳之功效。其宣肺之性可使肺氣通暢,利膈之性可消除胸膈之氣滯,從而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與利膈湯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功效相輔相成。
  2. 引藥入肺: 桔梗性善升散,可將藥力引至肺經,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其治療作用。利膈湯主要用於治療胸脅脹滿、飲食不消、脘腹脹痛等症,桔梗的引經作用可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肺經,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利膈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利膈止痛: 防風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作用。利膈湯主要用於治療胸膈脹滿、脘腹疼痛等症,這些症狀往往與風寒鬱結於胸膈有關。防風可以散寒解表,疏通經絡,從而達到利膈止痛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利膈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偏於燥性,容易耗傷津液。防風性溫,可緩解燥性藥物的副作用,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利膈湯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利膈止痛:牛蒡子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利膈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氣機阻滯所致的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咽喉腫痛等症狀,牛蒡子能有效清熱解毒,暢通氣機,緩解疼痛。
  2. 消腫散結,通利竅道:牛蒡子亦具有消腫散結、通利竅道的功效。利膈湯多用於治療胸膈脹滿、食積不化等症,牛蒡子能促進胃腸蠕動,消除積滯,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通利氣血運行。

利膈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利膈湯中多用辛溫之品,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使藥力平和,更易於被機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各味藥物發揮最佳功效。同時,甘草還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能增強利膈湯的整體療效,更有效地治療胸膈痞滿、脘腹脹痛等症狀。

利膈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針對其 補氣健脾 的作用。

  1. 利膈湯主要用於治療 脾胃氣虛、食積不消 等症狀,人參能 益氣健脾,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消食積、化痰涎,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2. 此外,人參還能 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抗力,幫助脾胃恢復正常功能,促進病情的康復。因此,利膈湯中加入人參,可謂 標本兼治,達到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利膈湯」主治功效分析

「利膈湯」此方最早見於《普濟本事方》,由紫蘇葉、荊芥、桔梗、防風、牛蒡子、甘草、人參等藥組成。主要用於治療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腫痛等症狀。

綜合古文內容分析,可見「利膈湯」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利咽:**此為「利膈湯」最主要的功效。多篇古文都提到其可治療咽喉腫痛、咽喉生瘡等症狀,如《類證治裁》的「邪達則痧透,痧透則爛止,利膈湯、清咽太平丸選用。」、《奇效良方》的「治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証治準繩‧幼科》的「清咽利膈湯,治心脾蘊熱,或咽喉腮舌腫痛。」、《醫方集解》的「治脾肺火熱,虛煩上壅,咽痛生瘡」等。這些都表明「利膈湯」具有良好的清熱利咽作用。
  2. **疏風解表:**方中荊芥、防風、薄荷等藥具有疏風解表的功效,可散除外感風熱之邪,這與《醫方集解》提到的「加薄荷、荊、防以散火除風」相符。
  3. **宣肺化痰:**方中桔梗能宣肺化痰,牛蒡子疏散風熱,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這與《醫方論》的「痰火閉塞,故成咽痛,寒涼遏抑,益之病耳。此用輕清解散之法,全不用寒涼,最為妙法。」相呼應。
  4. **補虛扶正:**方中人參能補益正氣,甘草調和諸藥,對於虛火上炎引起的咽喉腫痛,有扶正祛邪的作用,這與《醫方集解》提到的「火者,元氣之賊,正氣虛則邪火熾,故又加人參以補虛退熱」相吻合。
  5. 推蕩積熱: 外科正宗提到:"以清咽利膈湯推蕩積熱,腫痛稍減"。

治療原理分析:

「利膈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針對病因:**從多篇古文的論述可以看出,「利膈湯」主要針對的是脾肺熱盛、痰火上壅、風熱相搏等病因。方中多用辛涼之品,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以祛除病邪。
  • **注重清上:**如《醫方集解》所言,「此方清上焦壅熱,全用辛涼輕清之味,不用苦寒下降之藥,較涼膈散更勝。」「利膈湯」的組方特點是多用輕清上行之品,如荊芥、防風、薄荷等,引導藥力向上,直達咽喉病所,清解上焦熱毒。
  • 兼顧扶正:「利膈湯」在清熱解毒的同時,還加入了人參等補益藥,以扶助正氣,防止過度清熱傷正,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 標本兼治:「利膈湯」既能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以治標,又能補益正氣、調和陰陽以治本,可謂標本兼治。

總結:

「利膈湯」是一個以清熱利咽、疏風解表為主的方劑,對於脾肺熱盛、痰火上壅、風熱相搏等引起的咽喉腫痛、咽喉生瘡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其組方精妙,既能針對病因,又能兼顧扶正,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兩,雞蘇葉1兩,桔梗1兩,牛蒡子1兩,荊芥穗1兩,川升麻半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膈湯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服用。如果有發熱、頭痛、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狀,應先服用感冒藥治療。

相關疾病


咽喉痛咽喉有異物感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嘴裡發苦多痰心情煩燥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心胸煩熱吞咽障礙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利膈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薄荷、荊芥、力子、元參、瓜蔞、防風、桔梗、連翹、黃芩、甘草。 主治:麻症因於脾肺火熱風邪者。

利膈湯,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防風1兩,雞蘇葉1兩,桔梗1兩,牛蒡子1兩,荊芥穗1兩,川升麻半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上膈壅熱,口苦咽乾,痰唾稠粘,心煩喜冷,咽喉生瘡疼痛,一切上壅之證。

利膈湯, 出處:《本事》卷四引都君予方。 組成:雞蘇葉1兩,荊芥穗1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杈股)1兩,牛蒡子(隔紙炒)1兩,甘草1兩(炙),人參半兩(去蘆)。 主治:輕清解散。主治:虛煩上盛,脾肺有熱,咽喉生瘡,腹癰臍中出膿,失護進風,角弓反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