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子(青,乾淨好者)1兩,鼠粘子1兩,甘草3分(炮過),白醜2兩(炒令香熟)。
上為末。
每服1錢,入鹽點。治風牙痛,以3錢末,入川椒1粒、鹽2錢,煎熟,熱含,冷吐出。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的功效。薄荷具有疏風散熱、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的功效。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荊芥具有疏風解表、透疹、止痛的功效。牛蒡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辛溫燥烈之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等症狀,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膈散,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大黃2兩,朴硝2兩,甘草(炙)2兩,山梔仁1兩,薄荷1兩,黃芩1兩,連翹1兩5錢。 主治:胎熱驚煩。
利膈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荊芥穗子(青,乾淨好者)1兩,鼠粘子1兩,甘草3分(炮過),白醜2兩(炒令香熟)。 主治:上焦風壅,多患咽喉胸膈不利,及風牙痛。
利膈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二。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訶黎勒皮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白朮3分,乾薑半兩(炮裂,銼),赤茯苓1兩。 主治:胸痹,膈塞不通。
利膈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 組成:鬱李仁4兩(湯浸,去皮了,搗研如膏,看多少入白面,滴水和搜,硬軟得所,擀作餅子,于(钅敖??)上煿令黃色),木香半兩,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肉豆蔻半兩(去殼),槟榔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1兩(煨,用皮),甘草1分(炙微赤,銼),桂心半兩,麝香半分(細研)。 主治:五膈氣,胸心氣滯,滿悶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