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射乾湯中包含射干,乃因射干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之效。
方劑中以射干為君藥,針對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其清熱解毒之力可消散熱毒,利咽止痛之力可緩解咽喉疼痛,使聲門通暢。
此外,射干亦能燥濕化痰,對於痰熱阻肺導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射乾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射乾湯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等症,而防風有助於驅散風寒,緩解疼痛,達到止癢效果。
- 輔助君藥,增強療效: 射乾湯以羌活、獨活為君藥,主治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所致的疼痛。防風作為佐藥,可以輔助君藥,增強其疏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射乾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功效,可治療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症。射乾湯主治風熱感冒,伴有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等症,荊芥可清熱解表,利於患者康復。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射乾湯中其他藥材如射干、薄荷等,也具有清熱解表、利咽消腫的功效。荊芥與之配合,可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射乾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射乾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桔梗可以幫助疏散肺氣,利咽開音,緩解喉嚨腫痛,有利於痰液的排出。
- 助藥力達肺: 桔梗具有引藥入肺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射乾湯中其他藥物,例如射干、甘草等,也都有宣肺止咳的作用,桔梗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提高治療效果。
射乾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射乾湯主治風熱上擾,頭痛目眩,鼻塞流涕等症,薄荷可清熱解表,宣通鼻竅,緩解頭目脹痛等症狀。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薄荷的揮發油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滲透,增強藥效。同時,薄荷能起到芳香開竅、醒神止痛的作用,與射乾湯中的其他藥物配合,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射乾湯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清熱解毒:牛蒡子味苦性寒,入肺經,能清肺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聲音嘶啞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射乾湯主治外感風熱,肺熱咳嗽,而牛蒡子可以清熱解毒,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
- 疏散風熱:牛蒡子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可以幫助機體抵抗外邪侵襲,減少風熱邪氣對人體的傷害。射乾湯中其他藥材如射干、桔梗等也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牛蒡子與之搭配,可以加強疏散風熱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射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射乾湯以健脾燥濕為主要功效,陳皮有助於理氣降逆,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效。
- 和胃降逆:射乾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濕濁內停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陳皮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能夠緩解患者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使藥效更顯著。
射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射乾湯屬於辛涼解表之劑,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的辛燥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物更平和有效。
-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緩急、潤肺止咳之效,能增強射乾湯的解表清熱、止咳化痰功效,提高整體療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射乾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喉痹」。喉痹泛指咽喉腫痛、閉塞不通之症,多因風熱、痰火或陰虛火旺上攻咽喉所致。其症狀可見咽喉紅腫、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甚則呼吸不暢。射乾湯以單味射乾為主,配合蜂蜜調服,旨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緩解咽喉壅滯之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射乾(君藥)
- 性味苦寒,歸肺經,古醫籍載其「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
-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射乾含射乾苷、鳶尾黃酮等成分,具抗炎、抗菌作用,能緩解咽喉黏膜充血水腫,契合「喉痹」之病理熱結。
- 其「銼細」煎煮,有利於有效成分溶出,增強藥力直達病所。
蜂蜜(佐使藥)
- 甘平潤燥,能緩和射乾苦寒之性,防止傷及脾胃。
- 其黏稠質地可形成保護膜,潤澤咽喉黏膜,緩解疼痛,輔助射乾共奏「清潤並行」之效。
配伍思維與方義
此方為「單行」之劑(《神農本草經》七情之一),取其藥專力宏。射乾直清肺熱、化痰開閉,蜂蜜潤燥護陰,二者相配,體現「急則治標」之理,針對喉痹急性發作時熱毒壅盛之病機。煎服法「去滓,入蜜少許,旋旋服」,強調少量頻服,使藥力持續作用於咽喉局部,增強療效。
綜論
射乾湯以簡馭繁,透過單味主藥配合緩急之品,展現中醫「辨證求因,藥症相應」的治療邏輯,尤其適用於實熱型喉痹初起。後世方劑如「射干麻黃湯」等,皆在此基礎上化裁,擴展其應用範疇。
傳統服藥法
射乾(銼細)。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入蜜少許,旋旋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射乾湯,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一引《肘後方》。 組成:射乾(銼細)。 主治:喉痹。
射乾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射乾1錢,防風1錢,荊芥1錢,桔梗1錢,薄荷1錢,大力子1錢半(焙,研),廣皮8分,甘草3分。 主治:喉痹。
射乾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射乾1兩,半夏5枚,桂心5寸,麻黃1兩,紫菀1兩,甘草1兩,生薑1兩,大棗20枚。 主治:小兒咳逆,喘息如水雞聲。
射乾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一。 組成:射乾2錢半,芍藥2錢半,薏苡仁3錢,桂心半錢,牡蠣2錢,石膏2錢。 主治:肝經受病,多汗惡風,善悲嗌乾,善怒時憎。
射乾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一引《護命》。 組成:射乾、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大黃(銼,焙)、知母、木通(銼)各等分。 主治:小腸實熱,小便赤澀,疼痛不可勝忍。
射乾湯, 出處:《普濟方》卷十六○引《指南方》。 組成:射乾半兩,麻黃(去節)半兩,五味子1兩,半夏(泡)1兩,款冬花2兩,甘草半兩。 主治:肝咳。咳則兩脅痛,甚則不可轉側,轉側則兩脅下痞滿,惡風脈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