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清朝懷遠所著的《古今醫徹》,是一部集作者畢生醫學經驗與學術心得之大成的重要著作。本書成於清嘉慶年間,於西元1808年(嘉慶戊辰)重新編輯並補充內容,可謂一部經作者長期臨床驗證與學理鑽研後定稿的實用醫籍。其內容廣泛,涵蓋中醫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主要學科,並佐以大量的臨床病例和醫案,同時收錄諸多名醫的方歌,對後世中醫學的研究與臨床實踐具有不可或缺的參考與指導價值。
從本書開頭的兩篇序言及凡例中,我們得以窺見作者懷遠的學術背景、創作動機及其核心醫學理念。序言中提到,懷遠早年研習儒術,後因時局變遷,隱於醫道,濟世活人近三十年。這段從儒轉醫的經歷,或許賦予了他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更注重實踐應用的治學態度。友人王昶和顧開雍的序,皆讚譽懷遠醫術精湛,活人無數,並非泥古不化之輩。他們特別強調懷遠的醫學,並非僅僅局限於紙上談兵,而是能體現「良醫別有慧悟」的境界,能從眾多醫家學說中取精用華,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發明創見。這種「博而有要」、「取之左右逢源」的精神,正是《古今醫徹》的一大特色。
凡例部分更是作者親自闡述本書宗旨與編寫體例的關鍵。懷遠在凡例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傷寒學說頭緒繁多,他力求「盡削去」,「獨舉大綱,曉暢厥義」,旨在化繁為簡,使醫者易於理解和遵循。這體現了他注重實用、追求清晰的編寫理念。尤其重要的,凡例中特別強調「虛實為尤要」,認為在傷寒辨證中,除了表裡之外,虛實的辨別尤其關鍵,臨證者務必慎重。這一點呼應了序言中對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在虛實辨證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或偏頗的討論,顯示作者對核心病機的深刻認識。
懷遠在凡例中亦提及本書常「引他症以相較」,藉由對雜病的論述來襯托傷寒的特點,以避免誤診誤治。這種對比分析的方法,有助於讀者更精確地把握疾病的性質。同時,他謙遜地表示,書中收錄的醫案僅為「一二」,目的在於「就正有道」,「非敢矜其所得」,強調案例僅為輔助說明大義,而非炫耀醫術。這 reinforces 本書紮實、嚴謹的學風。
凡例中最具臨床指導意義的莫過於對「原方」的態度。懷遠明確指出,書中備載原方是為了參考,但「有可遵守者,有宜變通者」,關鍵在於「臨時裁酌」,「斷不應膠執以違病機,反致遺害」。這一原則是中醫辨證論治精神的核心所在,強調處方用藥必須靈活變通,隨病機變化而調整,而非簡單套用,這對於初學者和有經驗的醫者都具有極其重要的警示作用。
從卷一「傷寒論」的開篇內容,我們更能具體體會懷遠的醫學思想與臨床經驗。他從經典《素問》「傷於寒則為病熱」這句話入手,深入淺出地解釋傷寒的病機——寒邪侵襲導致陽氣鬱阻而發熱。接著,他詳細闡述了汗法的運用,明確指出汗法的作用機制是藉由辛溫藥物助陽氣以驅逐寒邪,使邪氣從汗而解。然而,他隨即話鋒一轉,以極大的篇幅強調汗法的「不可輕汗、不可大汗、不可再汗、不可誤汗」五個原則。這「五不可」並非簡單的禁忌,而是建立在對病邪輕重、體質強弱、病程階段、有無兼夾證等綜合因素判斷基礎上的靈活運用原則。他通過具體藥物(麻黃、羌活、紫蘇)及方劑(麻黃湯)的舉例,說明了汗法輕重的選擇。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列舉了元氣素弱、雜病兼感、產後、痘後、失血、勞倦內傷、房事後等情況下應當慎汗或不汗的臨床場景,並以「一婦惡寒發熱,乃左乳腫痛」的醫案為例,警示醫者務必仔細辨證,切不可見寒熱便輕率發汗,否則可能「傷正氣」,導致「亡陽」、「胃腑燥竭」、「腎陰消亡」等嚴重後果。
懷遠在卷一開篇對汗法的詳細論述和對誤汗的嚴厲批判,正是其臨床經驗的凝結,也反映了他對當時醫界普遍存在的誤診誤治現象的憂慮與針砭。他直指當時「凡病家、醫士,及旁觀者,一發寒熱,動以傷寒首戒,每必曰曾汗否?曾下否?使汗之下之而斃,縱無憾也。如不汗不下而痊,猶未愜志焉。」這種盲目追求汗下、不辨病情的醫學風尚,正是導致「生民之厄運」的重要原因。懷遠藉由本書,特別是開篇對傷寒汗法的細緻辨析,試圖矯正時弊,回歸中醫辨證論治的本源。
顧開雍在序中對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等醫家的評價,以及對懷遠「既升仲氏之堂,旋入東垣之室,兼而濟之」的讚譽,也側面印證了《古今醫徹》在學術上的定位。本書並非拘泥於某一特定醫學流派,而是力圖融匯不同學術思想,結合作者自身的豐富經驗,形成一套更為全面、靈活且實用的診療體系。特別是李東垣學說對「內傷」的重視,與張仲景對「外感」的深入研究,在懷遠的筆下得到了有機的結合。他不僅關注外來的寒邪,也強調體質因素、內在損傷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並將地理環境(地氣之剛柔)和時代特點(古今之厚薄)納入考量,這使得他的醫學思想更具宏觀視野和臨床實用性。顧序中提到的京師良醫誤用大陷胸湯致死的案例,以及對當代醫者普遍濫用參附的批判,進一步凸顯了懷遠強調辨證精細、用藥謹慎的價值。
總體而言,《古今醫徹》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的醫學著作。作者懷遠以其近三十年的臨床經驗為基礎,對傳統醫學典籍進行了梳理、辨析和發展。他從基礎病機入手,層層深入,特別是在傷寒等複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提供了詳細且具操作性的指導。書中對汗法「五不可」的闡述、對虛實辨證的強調、對誤治時弊的批判,以及「方不可執,法亦不可廢」的用藥原則,都體現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臨床功力。大量的醫案和方歌,不僅豐富了本書的內容,也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料。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能學習到具體的辨證論治方法,更能領會到中醫臨床應當遵循的謹慎、靈活、以人為本的核心精神。《古今醫徹》無疑是清代中醫學的一部重要文獻,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和理論研究具有啟迪意義。本書清晰、實用的風格,使得其在眾多醫籍中獨樹一幟,成為後世醫家學習和參考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