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5)
1. 發疹(附)
疹者。太陰肺經風熱所致。與癍絕不相同。而治法亦異。蓋疹之發也。乘於時氣。無論長幼男女。傳染不一。或呼瘄子。或稱麻子。吳俗則為之痧。總名曰疹。乃另一種。非癍疹之疹也。其形密似針頭。其色淡若桃花。頭面愈多者佳。以肺位至高也。上見咳嚏。下見泄瀉。以肺與大腸為表裡也。
宜辛涼。不宜溫熱。以兌為燥勝也。宜辛散。不宜苦寒。以肺主皮毛也。溫之則火爍金而毒不解。寒之則熱內伏而邪不化。總以荊防薄荷大力葛根前桔之屬。發透為主。使毒盡出皮膚。而鮮內攻之患。最為上策。冬月大寒。不易出者。稍加麻黃。夏月大熱。不易解者。宜入連翹。
胃氣弱。以米飲助之。邪不在胃也。中氣實。以枳樸平之。暫假則易也。至孕婦發痘而胎不宜墮者。痘喜內實也。發疹而胎不自固者。疹喜內虛也。然欲安之而卒不可得。又何故。蓋胞系於腎。金為之母。今發疹則肺家之血。盡出於外。腎經絕生化之源。而無以自養。故胎必墮而罕留也。
又豈得與癍同日語哉。且癍以二三日之間。即化為輕。疹以六七日之內。漸沒為安。則又殊矣。
按憶自己丑及壬辰癸巳。疹症大行。無論長幼。闔境相沿。比余診之。則咳嗽噴嚏泄瀉。甚至目紅鼻衄咽痛聲啞。眾咸作癍治。予曰。此皆屬肺經症。乃疹而非癍也。考之方書。獨於幼科準繩得之。猶未愜意。內弟孫子大起專幼科。性嗜學。乃出朱惠民傳心錄示余。余讀之。
見其方法井井。治驗昭昭。予遵而行之。百不爽一。任其變幻而總以發透為主。其間有停食者。有失血者。有胎孕者。略為加減。或兼消兼清。而孕未有不墮者。孕墮而疹未有不愈者。余於是時。莫不應手取效。又豈敢忘其所自哉。姑識之。
治驗
一女子食麵停滯。而疹甚稠密。余先與托疹。胸膈脹滿。加卜子厚朴而胸始寬。疹亦透。但能食者多。而此其百一耳。
一男人發疹。因服涼藥。腹痛泄瀉。疹色淡白。余與白茯苓炙甘草厚朴陳皮葛根桔梗薄荷煨姜二劑。腹痛止而疹紅綻乃愈。
一男子夏令發疹。幼科加麻黃羌活。鼻衄不止。咽痛聲啞。予與玄參連翹甘桔鼠黏薄荷等清涼而安。蓋疹不慮其多而慮其伏。伏則喘急鼻扇。甚則成疳痢勞瘵。多至不救。更有一人之身而二三發者。乃時氣所感。非比痘症終生一次不可不知。
荊防飲
防風,荊芥,鼠黏子(焙研),前胡,桔梗,蘇薄荷,陳皮,葛根(各一錢),甘草(二分),山楂肉(一錢五分)
加生薑一片。芫荽一撮。無則用子。如發透。去荊防。胸膈不寬。加枳樸。痰多。加蘇子。瀉甚。去鼠黏。咽痛。加射干。火毒。加玄參。腹痛。加茯苓厚朴。二劑後。去荊防。加薄荷一錢。枳殼一錢。一疹本肺經。世俗動以羌活太陽藥燥之。一失也。其害則為咽痛煩躁尤輕。又以石膏湯寒其胃。一失也。其害則變異頃刻。立致其死。含冤者可不大畏哉。
白話文:
發疹
疹子,是因太陰肺經受到風熱侵襲所引起的,與癍疹完全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疹子的發生,會隨著時令的氣候而來,不論男女老幼,都有可能被傳染,有的地方稱作「瘄子」,有的地方稱作「麻子」,吳地則稱之為「痧」。總之都叫做「疹」,是另一種病,不是癍疹那種疹。疹子的形狀細密,像針頭一般,顏色淡像桃花,頭臉上的疹子越多越好,因為肺的位置最高。疹子發作時,上面會出現咳嗽、打噴嚏的症狀,下面則會腹瀉,這是因為肺與大腸互為表裡。
治療疹子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不宜用溫熱的藥物,因為肺屬金,金怕火;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不宜用苦寒的藥物,因為肺主皮毛。如果用溫熱藥物,會使火氣灼傷肺金,導致毒素無法解除;如果用寒涼藥物,則會使熱邪內伏,無法散發。總之,要用荊芥、防風、薄荷、大力子、葛根、前胡、桔梗等藥物,以將毒邪發散透出皮膚為主要目標,這樣才能避免毒素內攻的危險,這是最好的辦法。冬天寒冷,疹子不容易發出來時,可以稍微加入麻黃;夏天炎熱,疹子不容易消退時,則適合加入連翹。
如果脾胃虛弱,可以用米湯來幫助消化,因為邪氣不在胃裡。如果中氣實,可以用枳實、厚朴來平息,暫時的症狀容易解決。至於孕婦發疹子,如果想要保住胎兒,那很難做到。因為胎兒喜歡內裡充實的環境,而發疹子則顯示身體內虛。之所以難保住胎兒,是因為胞胎的根基在於腎,肺金是腎水的母親,現在發疹子,表示肺家的精血都跑到外面去了,腎經失去精血的滋養,沒有辦法自我維持,所以胎兒必定會流產,很少能留住。
另外,疹子怎麼可以跟癍疹相提並論呢?癍疹在兩三天內,就會轉為輕微,而疹子則需要六七天左右,才能逐漸消退痊癒,兩者又有不同。
我回憶過去己丑年、壬辰年、癸巳年,疹子的疫情非常盛行,不論男女老幼,整個地區都接連感染。我診斷這些病人,發現他們有咳嗽、噴嚏、腹瀉,甚至眼睛發紅、流鼻血、咽喉痛、聲音沙啞等症狀,許多人都當作癍疹治療。我說:「這些都是肺經的病症,是疹子不是癍疹。」查閱醫書,只有在幼科的書籍《幼科準繩》中得到一些啟發,但仍然不夠滿意。我內弟的孫子專攻幼科,非常愛好學習,他拿出了朱惠民的《傳心錄》給我看。我看了之後,發現其中的治療方法條理分明,療效顯著。我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幾乎沒有失誤,無論疹子如何變化,都以發散透出為主要目標。期間遇到有食積的、有失血的、有懷孕的,我略加調整,或者同時消食清熱,但懷孕的還是沒有保住的,而孕婦流產後,疹子反而痊癒了。當時,我幾乎都能藥到病除,又怎麼敢忘記它的來源呢?在此記錄下來。
驗案
有一位婦女因為吃麵食導致消化不良,而疹子發得很密集,我先用藥物幫助疹子發出,她感到胸膈脹滿,我加入卜子、厚朴,胸部才開始舒暢,疹子也透出來了。但能吃的病人太多,這只是其中一例。
有一位男子發疹子,因為吃了寒涼藥物,導致腹痛腹瀉,疹子顏色淡白。我用白茯苓、炙甘草、厚朴、陳皮、葛根、桔梗、薄荷、煨姜等藥物給他服用兩劑,腹痛止住,疹子轉為紅色,病就好了。
有一位男子夏天發疹子,幼科的醫生給他用了麻黃、羌活等藥物,導致他流鼻血不止、咽喉痛、聲音沙啞。我給他用玄參、連翹、甘桔、鼠黏子、薄荷等清涼的藥物,病就痊癒了。發疹子最怕的是疹子伏在體內,如果伏在體內,會導致喘息急促、鼻翼扇動,嚴重的話會成為疳痢、癆瘵等病,多數會不治而亡。還有一人身上發疹子兩三次的,這是因為受到時令氣候的影響,而不是像痘瘡那樣一生只會發生一次,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荊防飲
防風、荊芥、炒過的鼠黏子(磨成粉)、前胡、桔梗、蘇薄荷、陳皮、葛根(各一錢),甘草(二分),山楂肉(一錢五分)。
加生薑一片,芫荽一小撮,如果沒有芫荽可以用芫荽子。如果疹子已經透出來,就去掉荊芥、防風。如果胸膈不舒暢,就加枳殼、厚朴。如果痰多,就加蘇子。如果腹瀉嚴重,就去掉鼠黏子。如果咽喉痛,就加射干。如果火毒盛,就加玄參。如果腹痛,就加茯苓、厚朴。服用兩劑後,去掉荊芥、防風,加薄荷一錢,枳殼一錢。
疹子原本是肺經的病,世俗之人動不動就用羌活這種屬於太陽經的燥熱藥來治療,這是第一種錯誤。這樣做的害處是會導致咽喉痛、煩躁,這還是比較輕微的。又有人用石膏湯這種寒涼的藥物來寒傷脾胃,這是第二種錯誤,這樣做的害處是會導致病情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甚至導致死亡。含冤而死的人,怎能不讓人感到害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