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6)
1. 發黃
夫雜症之發黃。多由於濕。傷寒之發黃。多由於熱。濕則黃色暗。而熱則黃色明也。濕則酒面魚腥之所化。故脹滿而不甚渴。熱則辛散燥烈之所致。故煩躁而不自寧。治之者亦不可一例而施也。脹滿者。平胃散為主。加以清水之劑。煩躁者。梔子豆豉湯為要。佐以生津之味。
如干葛知母門冬花粉。皆所以滋陰也。山梔黃連黃芩黃柏。皆所以抑陽也。蒼朮秦艽茯苓車前。皆所以除濕也。至於食疸。則枳實萊菔之類。必不可缺。酒疸。則解酲五苓之中。又所急需。女勞疸。雖有礬石砂石散。不如地黃湯易生地。入車前牛膝尤勝。陰黃。四肢冷脈微。
附子理中湯加茵陳。此先賢微妙之法也。又有蓄血發黃。桃亡承氣湯。止治其血而黃自退也。蓋此症受補者少。而不受補者多。不渴者易療。而渴者難療。久而不愈。中滿腹脹。便成不治之候矣。
茵陳梔子湯,治發黃。小便赤。
茵陳(二錢),梔子(一錢炒),黃連(一錢),車前子(一錢炒),澤瀉(一錢),枳殼(一錢),廣陳皮(一錢),乾葛(一錢)
燈芯生薑水煎。或加秦艽豆豉花粉知母。
平胃散,治濕鬱發黃。
蒼朮(一錢米泔制),厚朴(一錢薑汁炒),廣皮(一錢),甘草(三分),山梔(一錢炒),茵陳(二錢),秦艽(一錢),茯苓(一錢),生地(一錢),葛根(一錢)
燈芯生薑水煎。
枳實湯,治食疸。
枳實(一錢五分),陳神麯(一錢炒),萊菔子(一錢五分炒研),青皮(一錢),豆豉(一錢),茵陳(一錢),廣皮(一錢),山梔(一錢炒),黃芩(一錢),厚朴(一錢薑製)
姜一片水煎。
白話文:
發黃
各種疾病引起的黃疸,大多是因為體內濕氣所導致,而傷寒引起的黃疸,則多半是由於體內熱氣所造成。濕氣引起的黃疸,顏色會比較暗沉,熱氣引起的黃疸,顏色則會比較鮮明。濕氣引起的黃疸,通常是喝酒、吃魚腥等食物所造成,所以會有腹脹但不太會口渴的現象;熱氣引起的黃疸,則是辛辣燥熱之物所導致,所以會感到煩躁不安。治療黃疸時,不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處理。
腹脹的患者,應該以平胃散為主,再搭配一些清熱利水的藥劑;煩躁的患者,則要用梔子豆豉湯為主要處方,並輔以一些生津止渴的藥材,例如葛根、知母、麥門冬、花粉等,這些藥材都有滋陰的作用。至於山梔、黃連、黃芩、黃柏等藥材,則具有抑制體內陽氣的作用。而蒼朮、秦艽、茯苓、車前子等藥材,則有去除體內濕氣的功效。
如果是因為飲食引起的黃疸(食疸),則必須使用枳實、萊菔子等藥材;如果是因為喝酒引起的黃疸(酒疸),則要使用解酒的五苓散之類的藥方。若是婦女勞累過度引起的黃疸(女勞疸),雖然有礬石砂石散可以使用,但效果不如用生地黃湯,尤其是加入車前子和牛膝,效果更佳。若是陰黃,患者會出現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的情況,這時需要使用附子理中湯,並加入茵陳來治療,這是前人非常精妙的方法。還有一種是因為體內有瘀血而引起的黃疸(蓄血發黃),要用桃核承氣湯來治療,只要將體內的瘀血清除,黃疸自然就會消退。
一般來說,黃疸這種病,能夠接受補藥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都不適合用補藥治療,不太口渴的病人比較容易治療,而口渴的病人比較難治療,如果病情拖延太久都無法痊癒,出現腹部脹滿的症狀,就變成無法醫治的危急情況了。
茵陳梔子湯,治療黃疸、小便赤紅:
茵陳(8克),炒梔子(4克),黃連(4克),炒車前子(4克),澤瀉(4克),枳殼(4克),廣陳皮(4克),葛根(4克),用燈芯和生薑煮水服用,也可以加入秦艽、豆豉、花粉、知母。
平胃散,治療因為濕氣鬱結而引起的黃疸:
用米泔水製過的蒼朮(4克),薑汁炒過的厚朴(4克),廣陳皮(4克),甘草(1.2克),炒山梔(4克),茵陳(8克),秦艽(4克),茯苓(4克),生地黃(4克),葛根(4克),用燈芯和生薑煮水服用。
枳實湯,治療因為飲食引起的黃疸:
枳實(6克),炒神麯(4克),炒萊菔子(6克,研磨),青皮(4克),豆豉(4克),茵陳(4克),廣陳皮(4克),炒山梔(4克),黃芩(4克),用薑製過的厚朴(4克),加一片生薑煮水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