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霍亂論

霍亂之候。其來暴疾。腹中絞痛。擾亂不寧。自吐瀉交作。有吐而不瀉。瀉而不吐。有不得吐。又不得瀉。則邪有上下淺深之分。而總以得吐為愈。邪有入必有出。鹽湯探吐。上妙法門。然後調其胃氣可也。蓋霍亂每傷於胃。雖風寒暑濕。四氣相乘。而中必先虛。故邪入焉。

至飲食失和。穢邪觸感者尤多。胃氣一傷。清濁相干。邪不去則正不安。所以攻邪尤要於扶正也。即至肢冷脈伏。轉筋聲啞。亦必驅邪至盡。蓋邪去則正安。非比他症養正而邪自除也。及大吐瀉後。元氣既乏。手足厥冷。脈微欲脫者。參附理中湯。仍為吃緊。若早投之。則邪反固而難愈矣。

白話文:

霍乱发作时,来得突然,腹中绞痛,难以安宁,常常伴随呕吐和腹泻。有的只吐不泻,有的只泻不吐,有的既吐不出也泻不出来。这是因为邪气在体内分布的位置不同,深浅也不一样。但总体来说,能够呕吐出来就比较好。邪气入体,必然要排出。用盐汤催吐是最好的方法,之后再调理胃气即可。霍乱大多伤及胃部,虽然风寒暑湿四种邪气相互影响,但本质上是身体内部虚弱,所以才会让邪气入侵。

尤其是饮食不节,受到秽邪侵袭的人更容易得病。一旦胃气受损,清浊之气相互干扰,邪气不去,正气就不能安定。因此,驱除邪气必须同时注重扶正。即使出现肢体冰冷,脉象微弱,抽筋,声音嘶哑等情况,也要彻底驱除邪气。因为邪气去除后,正气自然会恢复。这与其他疾病不同,其他疾病是通过养正来驱除邪气。当患者大量呕吐和腹泻之后,元气已经十分虚弱,手脚冰冷,脉象微弱,快要脱脉时,应该及时服用参附理中汤。如果过早服用,反而会使邪气固守在体内,更加难以治愈。

所以當其發時。不可用米飲。先哲諄諄戒之。豈無謂哉。觀於乾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亦因邪不能出。所以為甚。治者愈可思其故矣。

治驗

一男子恣飲梅水。吐瀉無度。手足厥逆。面色慘晦。聲音不出。而脈沉伏。小水點滴不通。服藥入口即吐。醫告技窮。余熟思半日。忽悟及梅者果屬也。其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閉。因思果得麝則敗。酒得麝則壞二語。且麝性香竄走竅。乃取麝半入臍中。半入鼻孔。病者即以手拂其鼻。曰此何物也。少頃小水大下二三行。忽如醉而醒。夢而覺。越日索粥漸安。

一女子大吐瀉後。四肢厥逆。六脈俱無。頭面帶陽。而反紅赤。凡藥入口即吐。余曰。此陰盛格陽。以仲景通脈四逆湯連劑。脈出肢暖始愈。

白話文:

所以當其發時。不可用米飲。先哲諄諄戒之。豈無謂哉。觀於乾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亦因邪不能出。所以為甚。治者愈可思其故矣。

所以當疾病發作時,不可用米湯。古時候的先賢們一再告誡我們,難道沒有道理嗎?我們觀察乾霍亂的症狀,病人上吐不出來,下瀉也不行,也是因為邪氣無法排出,所以才會病情加重。醫生們更應該思考其中的道理。

一男子恣飲梅水。吐瀉無度。手足厥逆。面色慘晦。聲音不出。而脈沉伏。小水點滴不通。服藥入口即吐。醫告技窮。余熟思半日。忽悟及梅者果屬也。其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閉。因思果得麝則敗。酒得麝則壞二語。且麝性香竄走竅。乃取麝半入臍中。半入鼻孔。病者即以手拂其鼻。曰此何物也。少頃小水大下二三行。忽如醉而醒。夢而覺。越日索粥漸安。

一位男子過度飲用梅子水,導致吐瀉不止,手腳冰冷,面色慘白,聲音沙啞,脈象沉而微弱,小便滴滴答答難以排出,服用藥物後就吐出來,醫生束手無策。我沉思了半天才明白,梅子屬於果實,其味酸性收斂,所以才會導致小便閉塞。我又想起「果實遇到麝香就會腐敗,酒遇到麝香也會變質」這句話,而且麝香性香,能穿透關竅。於是就取了一半麝香放進病人的肚臍,另一半放進鼻孔。病人用手去聞鼻子,問這是什麼東西。一會兒之後,小便大量排出兩三行,病人突然就像醉酒醒來、做夢醒來一樣,第二天就要求喝粥,漸漸恢復健康。

一女子大吐瀉後。四肢厥逆。六脈俱無。頭面帶陽。而反紅赤。凡藥入口即吐。余曰。此陰盛格陽。以仲景通脈四逆湯連劑。脈出肢暖始愈。

一位女子大吐瀉後,四肢冰冷,六脈全無,頭面發熱,反而紅赤,所有藥物服下就吐出來。我說:「這是陰氣過盛,阻礙陽氣。就用仲景的通脈四逆湯連續服用。」病人脈搏出現,四肢變暖,病情才好轉。

藿香湯,治霍亂吐利交作。

藿香,紫厚朴(薑製),茯苓,木瓜,車前子(焙研二錢),澤瀉,枳殼,廣皮,葛根(各一錢)

加生薑三片。有食。加砂仁末一錢。煩渴。去藿香。加紫蘇一錢。麵食。入萊菔一錢。著氣。入青皮七分。木香三分。切戒米飲。直待痛止覺飢。方可與之。

白話文:

藿香湯主治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交替出現。配方包括藿香、紫厚朴(用薑製)、茯苓、木瓜、車前子(焙研二錢)、澤瀉、枳殼、廣皮、葛根(各一錢),另加生薑三片。若有食慾,可加砂仁末一錢。若感到煩躁口渴,可去藿香,加紫蘇一錢。若食用麵食,可加入萊菔一錢。若出現氣喘,可加入青皮七分、木香三分。忌食米飯,要等到疼痛止住、感覺飢餓時,才能進食。

2. 膈噎論

膈噎之症。內經止有三陽結謂之膈一句。子和從而釋之。謂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結則二陰不利。津液不行。故逆反而上。其言病機則得矣。而三陽所以致結之故。則未始推及。至張雞峰云是神思間病。惟內觀靜養。可以卻之。斯乃切中病情。蓋此恙多由憂愁思慮。傷於心脾。

血液不生。日漸煎熬。肝火彌熾。腎水益枯。五臟之陰既竭。六腑之陽安得獨足。於是槁在上而為噎。槁在下而為膈。譬之江河阻塞。而餉道不通。有仰食不獲而待命矣。此時而浚其流。不若疏其源。然後水從天際而下。飛爇立送。復循故道也。故患膈噎者。欲噓既槁之血液而復生之。

白話文:

膈噎之症

內經中說:「止有三陽結謂之膈」。子和由此解釋,說三陽指的是大小腸和膀胱。三陽結,就是指這三個陽經不通,導致陰氣不順暢,津液無法運行,所以逆流而上,造成膈噎。

這段話說出了膈噎的病機,但並沒有解釋三陽為什麼會結。直到張雞峰說這是神思間病,只有內觀靜養才能緩解,這才真正切中病症。

因為膈噎大多是由憂愁思慮造成的。憂思傷心脾,血液無法生成,日漸枯竭。肝火旺盛,腎水枯竭。五臟陰氣耗竭,六腑陽氣也無法獨存。於是上半身氣血枯竭而出現噎住的症状,下半身氣血枯竭則出現膈症。

這就像江河阻塞,糧道不通,即使送飯也無法送達。此時,疏通河道不如疏通源頭,水才能從天際流下,快速送達,重新恢復正常。

同樣,治療膈噎,應該要讓枯竭的血液重新生成,才能恢復正常。

莫若屏七情。絕嗜好。遠幃幕。心似已灰木。身如不繫舟。奴枯禪老寂。而後靜能勝動。水升火降。津液漸行。庶出約有常。長享天命。誰謂治膈之大丹。不取諸身而足哉。舍此而欲他求。惟有養血生津。開鬱理氣。佐以降火。或一法也。李絳兵部手集。用人參三兩取汁。入粟米雞子白薤白。

煮粥與啖。取其潤滑而通陽明。最稱神效。至王太僕以食剎即出。食入反出。分有火無火之別。尤當參而調之。畢竟此疾多得於憂患之人。而安逸者未嘗有。則知藥石之不勝病也。夏審矣。

白話文:

最好的方法是屏除七情,斷絕嗜好,遠離名利。心如同已燃盡的灰燼,木頭般無動於衷,身體如同沒有繫繩的船,孤寂、枯槁,如同禪宗的老僧。到了這個境界,靜才能勝過動,水能上升,火能下降,津液逐漸運行,生命才能維持正常,長享天命。誰說要靠服食丹藥才能治好膈症呢?不從自身下手,難道還能從其他地方找到方法嗎?除此之外,只能採取養血生津、開鬱理氣、輔以降火的方法。李絳兵部手集記載:用人參三兩取汁,加入粟米、雞子白、薤白,煮成粥食用。取其潤滑通暢陽明經,效果最為神奇。至於王太僕,他一吃藥就立刻拉肚子,吃下去的東西又吐出來,這就要區分是火氣旺還是火氣不足,根據情況分別調治。歸根結底,這種病多發於憂患之人,而安逸之人很少患病,由此可知,藥石難以抵擋疾病。夏審的話很有道理。

地髓煎,治血枯便燥結。

生地黃(一斤),鹿角膠(二兩四錢),生薑(八錢絞汁),白蜜(二合),酒(四合),紫蘇子(四錢酒研)

文武火煮地黃成膏。去滓。即以酒研蘇子入煎。一二十沸下膠。膠化。下薑汁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酒化下。

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痰盛者。

白話文:

地髓煎,可以治療血液枯竭、大便乾結、排便困難。

配方:生地黃一斤,鹿角膠二兩四錢,生薑八錢(絞汁),白蜜二合,酒四合,紫蘇子四錢(酒研)。

製作方法:用文武火煮生地黃,直到熬成膏狀,去除渣滓。然後用酒研磨紫蘇子,加入煎煮。煮沸十至二十次後,加入鹿角膠,待膠化後,再加入薑汁和蜜,繼續煎煮,直到稠厚。最後用瓦器盛裝,用酒化開服用。

大半夏湯,可以治療胃氣上逆、嘔吐、痰多的病症。

半夏(五錢),人參(三錢),白蜜(二錢)

水二鍾。和蜜揚之百遍。煎服。

和胃湯

人參(一錢半),黃連(六分土炒),當歸(一錢),黃芩(七分土炒),白芍藥(一錢酒炒),茯神(一錢),石菖蒲(五分),神麯(七分),半夏(七分),枳實(麩炒四分),紅花(三分),蘇子(一錢五分)

用陳壁土研細。攪入長流水。澄清煎藥。入薑汁白蜜少許。童便一二匙和服。

白話文:

半夏五錢、人參三錢、白蜜二錢,用水二鍾,將藥材與白蜜一起攪拌一百遍,煎煮後服用。

第二部分

  • 和胃湯
  • 人參(一錢半),黃連(六分土炒),當歸(一錢),黃芩(七分土炒),白芍藥(一錢酒炒),茯神(一錢),石菖蒲(五分),神麯(七分),半夏(七分),枳實(麩炒四分),紅花(三分),蘇子(一錢五分)

和胃湯

人參一錢半,黃連六分(土炒),當歸一錢,黃芩七分(土炒),白芍藥一錢(酒炒),茯神一錢,石菖蒲五分,神麯七分,半夏七分,枳實四分(麩炒),紅花三分,蘇子一錢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