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7)

1. 吐蛔

蛔者依胃為養。贊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動。用炮姜理中湯加川椒烏梅。所謂聞酸則靜。見苦則安也。吳綬謂蛔厥卻緣多飢。節庵謂妄發厥陰汗。胃冷蛔上。又謂吐蛔雖大熱。勿犯寒涼。則蛔厥之用溫中也必矣。及閱仲景烏梅丸。烏梅為君。人參附子細辛桂枝蜀椒當歸為佐。

而柏皮之外。又加黃連。乃倍乾薑。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法乎。乃余見一婦。煩熱嘔酸。脈數吐蛔。欲投茱制黃連薑汁炒梔方可。奈醫者執用溫藥。隨飲隨斃。益信仲景烏梅丸倍黃連。早已開示後學一大法門。而習俗罕究也。又治二婦。食傷脹滿不堪。蛔竄十餘不止。氣口脈有力。

竟投枳樸等。溫中內消而愈。蓋失飢與傷飽。又不可執一者乎。要之蛔在平人。宜有不宜無。宜少不宜多濕。熱甚。蛔蟲滋長。發胃脘痛。吐出則少愈。若胃敗吐蛔。色黑且腐。併成族來者。在不治例。

理中湯

人參,白朮(土炒),乾薑(炮各一錢),甘草(八分),烏梅肉(二個),川椒(十粒)

水煎。

烏梅丸,治蛔厥

烏梅(七十五個),人參,附子(炮),柏皮,桂枝,細辛(各一兩五錢),乾薑(二兩五錢炮),黃連(四兩),蜀椒,當歸(各一兩)

十味各搗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飯上蒸之。飯熟搗梅成泥和勻

諸藥。蜜丸梧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枳實湯,治胸滿。右關脈有力。吐蛔不止。

枳實(麩炒),紫厚朴(薑製),廣皮(各一錢),山楂(一錢半),柴胡(七分),萊菔子(炒研一錢)

炒熟砂仁末五分。生薑一片。水煎。

清中湯,治脈數。嘔酸黃水。煩躁吐蛔。

山梔(炒),半夏(各一錢),黃連(七分),茯苓,廣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錢。川椒十粒。生薑一片。水煎。

白話文:

蛔蟲是依附在胃部吸取養分,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古時候的醫方希望蛔蟲安靜不要亂動。會用炮薑理中湯加上川椒、烏梅,是取用「聞到酸味就安靜,嚐到苦味就安定」的原理。吳綬認為蛔蟲導致的厥症,多半是因為過度飢餓,節庵認為胡亂發汗導致厥陰虛弱,胃寒造成蛔蟲上逆。也提到吐蛔雖然可能是熱症,但不要用寒涼的藥物,可見用溫藥來調理中焦是很重要的。翻閱張仲景的烏梅丸,烏梅是主藥,人參、附子、細辛、桂枝、蜀椒、當歸是輔佐藥,除了柏皮之外,還加了黃連,用量是乾薑的兩倍,難道是用寒藥來治療熱證,用熱藥來治療寒證嗎?我曾見過一位婦人,煩躁發熱、嘔吐酸水、脈象數快且吐蛔,想要用茱萸、黃連、薑汁炒梔子來治療,但醫生堅持用溫熱藥,結果病人隨即死亡,更加證明仲景烏梅丸重用黃連,早已開啟後人的一大治療法門,只是世俗醫家很少去研究。又治療兩位婦人,因飲食積滯腹脹難忍,蛔蟲竄動不止,氣口脈搏有力,就用枳實、厚朴等藥來溫中消食而痊癒,可見,因為飢餓或過飽,也不能只用一種方法來治療。總的來說,蛔蟲在一般人身上,適宜存在不適宜沒有,適合少量不適合過多。濕熱過盛,蛔蟲就會滋長,引起胃脘疼痛,吐出來會稍微好一些。如果胃氣敗壞,吐出來的蛔蟲顏色發黑腐爛,而且成群出現,這就是無法醫治的重症。

理中湯

人參、炒白朮、炮乾薑各一錢、甘草八分、烏梅肉二個、川椒十粒。水煎服用。

烏梅丸,治療蛔厥

烏梅七十五個、人參、炮附子、柏皮、桂枝、細辛各一兩五錢、炮乾薑二兩五錢、黃連四兩、蜀椒、當歸各一兩。 將十種藥材搗成粉末,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晚,去除果核,將烏梅放在米飯上蒸熟,搗成泥狀,與藥粉混合均勻,再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十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忌食生冷滑膩的食物。

枳實湯,治療胸滿、右關脈有力、吐蛔不止

麩炒枳實、薑製厚朴、廣皮各一錢、山楂一錢半、柴胡七分、炒過的萊菔子末一錢,再加入炒熟的砂仁末五分、生薑一片,用水煎服。

清中湯,治療脈象數快、嘔吐酸水黃水、煩躁不安且吐蛔

炒梔子、半夏各一錢、黃連七分、茯苓、廣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加入竹茹一錢、川椒十粒、生薑一片,用水煎服。

2. 厥症

陰陽二厥,節庵辨之詳矣。但寒厥易辨,而熱厥易忽。以其脈俱微細,四肢俱冷,則有以認熱為寒者矣。但寒厥腹疼而瀉,熱厥腹或疼而不瀉。寒厥則喜熱飲,熱厥則喜冷飲。寒厥喜暖與日火光,熱厥畏熱而不喜明。寒厥投熱藥或捍格而移時即安,熱厥服香燥而嘔逆彌甚。餘一日初秋冒暑,飲食未化,即便吐逆,少頃氣上壅,四肢漸冷,語言難布。及按脈則細微,自思吐之太甚,故氣逆不下。當晚以鐵鏽水磨下,覺少平。次日又出外不避暑,逾日復作。一友教以沉香磨服,氣不下,若見日光與火,便覺厭極,且終夜危坐,不能安寢。餘乃思曰:此火逆衝上,四肢故冷,是熱厥也。命取黑山梔三錢冷水調下,當飲便安。復治一女子,下痢艱迫,四肢冷,脈微細,一醫欲用理中加茱萸治。余曰:此火邪內伏,非寒也。竟以山梔芍藥黃連木香等而愈。況傷寒熱厥從傳經來,寒厥從直中來,又甚不侔者乎。

按二厥之外,有氣厥者,五志過極,氣鬱不伸,脈必沉伏,婦人多見之。蘇合香丸,烏藥順氣選用。有痰厥者,體肥痰盛,氣壅脈滑,宜導痰湯二陳湯。虛者倍加人參。有食厥者,發之必暴,飲食不化,填塞中焦,上部有脈,下部無脈,鹽湯探吐,最妙法也。有大吐血後或產後,去血過多,陽無所附,自汗手足冷,宜益氣,獨參湯理中湯之類。有真氣虛寒者,參附湯八味湯,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白話文:

厥症

厥症分為陰厥和陽厥兩種,節庵先生已經分析得很詳細了。但寒厥比較容易辨別,而熱厥卻容易被忽略,因為它們的脈象都呈現微細,四肢也都是冰冷的,這樣就容易讓人誤把熱厥當成寒厥來治療。不過,寒厥會伴隨腹痛和腹瀉,熱厥則腹痛但不一定腹瀉;寒厥喜歡喝熱飲,熱厥喜歡喝冷飲;寒厥喜歡溫暖和陽光,熱厥則怕熱不喜歡光亮;寒厥服用熱藥後,即使有時會出現暫時的抵抗反應,但很快就會好轉,熱厥服用溫燥的藥物則會出現嘔吐加劇的情況。

我曾經在初秋時節,因為貪涼冒著暑熱,導致吃下去的東西沒有消化,就開始嘔吐,不久後感覺氣往上衝,四肢逐漸冰冷,說話也很困難。把脈後發現脈象細微,我心想可能是因為嘔吐太過,導致氣逆上衝無法下行,當晚就喝了用鐵鏽水磨成的藥汁,感覺稍微好一點。隔天我又出門沒避暑,過了一天又犯了。有朋友教我用沉香磨粉服用,結果氣還是下不去,而且只要看到陽光或火就會覺得非常厭惡,整晚只能危坐著無法安睡。

我於是想到,這應該是火逆上衝導致四肢冰冷,是熱厥。便讓人取用黑山梔三錢,用冷水調和服用,喝下去就立刻感覺舒服了。我還曾經醫治過一名女子,她腹瀉不止、排便困難,四肢冰冷,脈象微細。有位醫生想用理中湯加上吳茱萸來治療,我說這應該是火邪潛伏在體內,並非寒症。最後我用山梔、芍藥、黃連、木香等藥物,她的病就好了。何況傷寒的熱厥是從傳經而來,寒厥是直接由內而發,兩者大不相同啊。

除了以上兩種厥症,還有氣厥,通常是因情緒過於激烈,導致氣鬱不暢,脈象會沉伏。這種情況在婦女身上比較常見,可以使用蘇合香丸或烏藥順氣散來治療。還有痰厥,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體型肥胖、痰多的人身上,會出現氣壅脈滑的現象,宜使用導痰湯或二陳湯來治療,體虛者可以加重人參的用量。還有食厥,發病通常很突然,是因為飲食無法消化,堵塞在中焦,上部有脈,下部卻摸不到脈象,可以用鹽湯催吐,這是最好的方法。

另外,還有在大吐血後或產後,因失血過多,陽氣無所依附,導致自汗手腳冰冷,應該用益氣的方法來治療,例如獨參湯或理中湯之類的藥方。還有真氣虛寒者,則宜用參附湯或八味湯等藥方,來補益火之本源,以消除陰寒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