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霍亂論

霍亂之候。其來暴疾。腹中絞痛。擾亂不寧。自吐瀉交作。有吐而不瀉。瀉而不吐。有不得吐。又不得瀉。則邪有上下淺深之分。而總以得吐為愈。邪有入必有出。鹽湯探吐。上妙法門。然後調其胃氣可也。蓋霍亂每傷於胃。雖風寒暑濕。四氣相乘。而中必先虛。故邪入焉。

至飲食失和。穢邪觸感者尤多。胃氣一傷。清濁相干。邪不去則正不安。所以攻邪尤要於扶正也。即至肢冷脈伏。轉筋聲啞。亦必驅邪至盡。蓋邪去則正安。非比他症養正而邪自除也。及大吐瀉後。元氣既乏。手足厥冷。脈微欲脫者。參附理中湯。仍為吃緊。若早投之。則邪反固而難愈矣。

所以當其發時。不可用米飲。先哲諄諄戒之。豈無謂哉。觀於乾霍亂。上不得吐。下不得瀉。亦因邪不能出。所以為甚。治者愈可思其故矣。

治驗

一男子恣飲梅水。吐瀉無度。手足厥逆。面色慘晦。聲音不出。而脈沉伏。小水點滴不通。服藥入口即吐。醫告技窮。余熟思半日。忽悟及梅者果屬也。其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閉。因思果得麝則敗。酒得麝則壞二語。且麝性香竄走竅。乃取麝半入臍中。半入鼻孔。病者即以手拂其鼻。曰此何物也。少頃小水大下二三行。忽如醉而醒。夢而覺。越日索粥漸安。

一女子大吐瀉後。四肢厥逆。六脈俱無。頭面帶陽。而反紅赤。凡藥入口即吐。余曰。此陰盛格陽。以仲景通脈四逆湯連劑。脈出肢暖始愈。

藿香湯,治霍亂吐利交作。

藿香,紫厚朴(薑製),茯苓,木瓜,車前子(焙研二錢),澤瀉,枳殼,廣皮,葛根(各一錢)

加生薑三片。有食。加砂仁末一錢。煩渴。去藿香。加紫蘇一錢。麵食。入萊菔一錢。著氣。入青皮七分。木香三分。切戒米飲。直待痛止覺飢。方可與之。

白話文:

霍亂這種病發作起來非常急,會導致肚子裡劇烈絞痛,煩躁不安。通常會有上吐下瀉的症狀,有的只吐不瀉,有的只瀉不吐,有的則是想吐又吐不出來,想瀉也瀉不出來。這表示病邪侵入身體的部位有深淺上下的不同,但總體來說,能吐出來是比較好的。因為病邪進入身體一定會有往外排出的途徑,所以用鹽水催吐是個很棒的方法。之後再調理腸胃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霍亂常常是因為腸胃受到損傷。雖然風、寒、暑、濕這四種氣候因素都可能相互影響導致疾病,但通常都是腸胃本身就比較虛弱,才會讓病邪趁虛而入。

尤其飲食不當、接觸到不潔之物更容易引發霍亂。當腸胃功能受損,體內清濁之氣就會互相干擾,如果病邪不去除,身體就無法安寧。所以,攻邪和扶正一樣重要。即使出現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腿抽筋、聲音沙啞等情況,也必須把病邪徹底清除。因為病邪去除後,身體自然會恢復健康,這跟其他疾病不同,不能只想著滋養身體而讓病邪自己消退。在經歷大量嘔吐腹瀉後,元氣會非常虛弱,導致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甚至快要消失的情況,這時要趕緊使用參附理中湯。如果太早使用此方,反而會讓病邪更加固結,更難治癒。

所以,當霍亂發作時,絕對不能喝米湯,這是前人諄諄教誨的,絕對不是沒有道理的。觀察乾霍亂,上吐不出來、下瀉不出來,也是因為病邪無法排出,所以才會更加嚴重。治療的人更應該深入思考原因。

治療案例

有一個男子因為貪喝梅子水,導致吐瀉不止,手腳冰冷,臉色蒼白,說不出話,脈搏沉伏,小便也點滴不出。吃藥後立刻就吐出來,醫生都束手無策。我仔細思考了半天,突然想到梅子的酸味是收斂的,所以才會導致小便不通。我想到了「麝香遇到果子就會腐敗,酒遇到麝香就會變質」這句話。而且麝香的性質是芳香走竄,能開通孔竅。所以我拿了半點麝香塞進他的肚臍,另外半點塞進他的鼻孔。病人立刻用手拂開鼻子,說這是什麼東西?過了一會兒,他開始大量排尿,就像醉酒後突然清醒,做夢後突然醒來一樣。第二天就能吃粥,身體漸漸好轉。

另有一個女子在大量吐瀉後,四肢冰冷,脈搏完全摸不到。頭和臉卻呈現陽氣外浮的紅色。所有藥吃進去都立刻吐出來。我認為這是體內陰氣過盛而把陽氣逼到體表的現象,於是連續給她服用仲景的通脈四逆湯,直到脈搏出現、手腳溫暖後才痊癒。

藿香湯,治療霍亂吐瀉交作

藥方:藿香、薑製紫厚朴、茯苓、木瓜、車前子(焙過研末,二錢)、澤瀉、枳殼、廣皮、葛根(各一錢)

加入生薑三片。如果吃了東西,可以加入砂仁末一錢;如果感到煩渴,就去掉藿香,加入紫蘇一錢;如果是吃麵食,就加入萊菔子一錢;如果是感到氣堵,就加入青皮七分、木香三分。一定要戒米湯,直到疼痛停止、感覺飢餓後,才可以給他吃東西。

2. 膈噎論

膈噎之症。內經止有三陽結謂之膈一句。子和從而釋之。謂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結則二陰不利。津液不行。故逆反而上。其言病機則得矣。而三陽所以致結之故。則未始推及。至張雞峰云是神思間病。惟內觀靜養。可以卻之。斯乃切中病情。蓋此恙多由憂愁思慮。傷於心脾。

血液不生。日漸煎熬。肝火彌熾。腎水益枯。五臟之陰既竭。六腑之陽安得獨足。於是槁在上而為噎。槁在下而為膈。譬之江河阻塞。而餉道不通。有仰食不獲而待命矣。此時而浚其流。不若疏其源。然後水從天際而下。飛爇立送。復循故道也。故患膈噎者。欲噓既槁之血液而復生之。

莫若屏七情。絕嗜好。遠幃幕。心似已灰木。身如不繫舟。奴枯禪老寂。而後靜能勝動。水升火降。津液漸行。庶出約有常。長享天命。誰謂治膈之大丹。不取諸身而足哉。舍此而欲他求。惟有養血生津。開鬱理氣。佐以降火。或一法也。李絳兵部手集。用人參三兩取汁。入粟米雞子白薤白。

煮粥與啖。取其潤滑而通陽明。最稱神效。至王太僕以食剎即出。食入反出。分有火無火之別。尤當參而調之。畢竟此疾多得於憂患之人。而安逸者未嘗有。則知藥石之不勝病也。夏審矣。

地髓煎,治血枯便燥結。

生地黃(一斤),鹿角膠(二兩四錢),生薑(八錢絞汁),白蜜(二合),酒(四合),紫蘇子(四錢酒研)

文武火煮地黃成膏。去滓。即以酒研蘇子入煎。一二十沸下膠。膠化。下薑汁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酒化下。

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痰盛者。

半夏(五錢),人參(三錢),白蜜(二錢)

水二鍾。和蜜揚之百遍。煎服。

和胃湯

人參(一錢半),黃連(六分土炒),當歸(一錢),黃芩(七分土炒),白芍藥(一錢酒炒),茯神(一錢),石菖蒲(五分),神麯(七分),半夏(七分),枳實(麩炒四分),紅花(三分),蘇子(一錢五分)

用陳壁土研細。攪入長流水。澄清煎藥。入薑汁白蜜少許。童便一二匙和服。

白話文:

關於「膈噎」這種病症,《內經》只提到「三陽結謂之膈」一句。朱丹溪依此解釋,認為「三陽」是指大腸、小腸和膀胱,這些地方阻塞不通,就會導致身體裡的「二陰」功能失常,津液無法正常運行,於是向上逆行。他的解釋點出了疾病的機制,但並未深入探討「三陽」為何會阻塞的原因。

後來,張景岳認為這是一種精神思慮方面的疾病,只有內心平靜、靜養才能治好。這可謂切中要點,因為這種病大多是由於憂愁思慮,傷害了心脾功能,導致血液無法生成,身體日漸衰弱。肝火越來越旺盛,腎水則日益枯竭。當五臟的陰液耗盡,六腑的陽氣又如何能獨自維持呢?於是,身體上部枯槁就會形成噎病,下部枯槁就會形成膈病。這就像江河被堵塞,運送物資的道路不通暢,只能仰賴他人供給食物,等待生命終結。這時與其疏通河道,不如從源頭治理,讓水從天上流下,快速輸送,重新回到原來的河道。因此,患有膈噎的人,想要恢復已經枯槁的血液,讓其重新生成,最好的辦法就是摒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斷絕不良嗜好,遠離聲色犬馬,保持心如死灰、身如無根之舟的狀態,像老僧一樣安靜寂寞。只有這樣才能以靜制動,使水液上升、火氣下降,津液逐漸運行,身體機能才能逐漸恢復正常,長久享受天年。誰說治療膈噎的大藥,不是從自身求得的呢?捨棄這種方法而去尋求其他治療方式,無非就是養血生津、疏肝解鬱、理氣、再配合降火等方法,這也算是一種治療思路。

李絳兵部(可能是指李絳這位兵部官員)在他的手稿中記載,用人參三兩取汁,加入小米、雞蛋清、薤白煮成粥食用,可以潤滑腸道,通暢陽明經,效果非常好。而王太僕(可能是指王太僕這位官員)則認為,這種病有食入即吐和食入後反吐之分,應該分辨有無火氣,並加以調理。總之,這種疾病多發生於憂愁的人身上,安逸的人很少會得這種病,由此可知藥物並不能完全治好這種病。這些道理需要仔細審察。

以下是一些藥方:

地髓煎,治療血虛導致的大便乾燥:

  • 生地黃(一斤)
  • 鹿角膠(二兩四錢)
  • 生薑汁(八錢)
  • 白蜜(二合)
  • 酒(四合)
  • 紫蘇子(四錢,用酒研磨)

先將生地黃用文火和武火煮成膏狀,去除藥渣,再加入用酒研磨的紫蘇子,煎煮一二十沸,然後加入鹿角膠,待膠化後,加入薑汁和蜂蜜,再次煎煮至濃稠,用瓦器盛放。服用時用酒調和。

大半夏湯,治療胃氣逆反,嘔吐痰多的情況:

  • 半夏(五錢)
  • 人參(三錢)
  • 白蜜(二錢)

用水兩碗,加入蜂蜜攪拌一百下,煎煮後服用。

和胃湯

  • 人參(一錢半)
  • 黃連(六分,用土炒過)
  • 當歸(一錢)
  • 黃芩(七分,用土炒過)
  • 白芍藥(一錢,用酒炒過)
  • 茯神(一錢)
  • 石菖蒲(五分)
  • 神麯(七分)
  • 半夏(七分)
  • 枳實(四分,用麩皮炒過)
  • 紅花(三分)
  • 蘇子(一錢五分)

用陳年牆壁土研成細末,加入長流水攪拌,澄清後用來煎藥。加入少許薑汁和蜂蜜,再加入一兩匙童子尿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