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血症
凡症之可畏者。莫甚於失血。使不急有以止之。則危亡隨焉。然止之而不得止。或屢止而屢發者何故。良由世之治者。執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之說。不求陰陽原委。漫以寒涼投之。設在火症。偶爾獲效。危亡者接踵矣。褚齊賢有服寒涼百不一生之嘆。豈過甚哉。竊念人之一身。
內而臟腑。外而皮膚。而血潛行於中。豈容有發越也哉。惟傷於肺。則血縷帶於痰中。傷於脾。則血散漫於痰涎。傷於肝。則血凝結而紫黑。傷於腎。則血隨咳唾而出。傷於心與腎。則血暴吐而成盂。其間臟腑。雖有氣血多少之別。斷未有真陰足而妄動者。亦未有元氣充而不攝者。
每見失血之人。非有大損於臟腑。則血不易以至。一至焉。則症不易以復。從可識矣。端賴求其原而療之。或補其陽。以固脾肺之氣。如面色黃白。而脈虛大空軟者是也。或補其陰。以固腎肝之氣。如面赤口乾。而脈虛細弦數者是也。然補陽無論矣。而補陰之中。又有火衰者。
其症面青白而脈遲弱。或服寒涼而脈反鼓指者。皆當以導火歸元。如八味丸以消陰翳是也。不見立齋治張東谷。遇勞則吐血一二口。用補中益氣湯。加門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非補脾肺乎。丹溪每用炮姜止血。繆仲仁用四君六君加木香。謂古人治血多以胃藥收功。非補中焦乎。
養葵謂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歸脾湯。三臟之藥畢具。用之鮮不神效。非補心脾乎。余治一友。汪子軼干。應鄉試過勞。及歸。吐血。屢發屢止。遍服補陰藥。逾年不效。余見之面色白。脈虛數無力。體中未嘗畏熱。余曰此不特脾肺虛而命門之火亦衰。遂用歸脾湯加炮姜五味倍人參。
而血勢少衰。偶加門冬。則又如故。繼以八味丸無間服之。血遂止。若八味少弛。則血又復。以後連獲二子。應試如初。非補命門乎。乃知有形之血。固於無形之氣。無形之氣。資於命門之火。所謂精足則氣旺。氣旺則神生。神者血之華也。不信然哉。及觀古人治脫血。必用大劑獨參湯以挽之。
豈血未至於脫。而反不可用人參乎。此亦余之所不解矣。故余治失血症。上必顧其脾肺。下必滋其腎元。切禁苦寒以伐之。庶幾無愧於前哲。而不遺人夭枉也。
按上治五臟法也。胃多氣多血。暴吐成碗成盂。當火熾方盛時。必用四生丸。生地涼血。荷葉柏葉破血。假艾葉辛溫濟之。則血不復滯而歸經矣。胸中氣塞。血成紫塊者。此必血菀於上。宜桃仁枳殼陳皮香附之屬。破而降之。則氣平而血止矣。小便尿血。心移熱於小腸。清心蓮子加柏葉牛膝小薊主之。
大便下血。元氣下陷。補中益氣加槐花槐角地榆主之。審其虛實而施治可也。至鼻衄。血沖清道。四生丸為最妙。虛則生脈散加黃耆芍藥以攝之。牙宣出血。六味丸加骨碎補。虛寒者。八味丸加骨碎補。生脈散亦效。此又豈法之所拘哉。
生地丹皮湯,治脈數內熱咳嗽痰血者。
懷生地,牡丹皮,川貝母(去心研),麥門冬(去心),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沙參(一錢),(如不止加阿膠一錢蛤粉炒成珠)
加焙扁柏葉一錢。水煎服。如吐血。去門冬加荷葉艾葉。或加藕節童便。
當歸止血湯,治脈弦脅痛氣逆者。
當歸(一錢),香附(一錢便制),生地(一錢),白芍藥(一錢酒炒),牡丹皮(一錢),蘇子(一錢),炙甘草(三分),廣陳皮(一錢)
加焙扁柏葉一錢。水煎服。
白芨湯,治內傷吐血。
白芨,茜草,生地,丹皮,牛膝,廣皮,歸尾(各一錢)
加荷葉蒂五個。水煎服。
補方見論內
白話文:
所有疾病中最可怕的莫過於失血。如果不及時止血,就會危及生命。然而,為什麼有時止不住血,或止住又反覆發作呢?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醫生,認為血是因火而往上衝,錯誤地認為血是胡亂運行,不探究陰陽的根本原因,就隨意用寒涼藥物。如果碰巧遇到火熱引起的出血,或許能有點效果,但因此而喪命的人也接踵而至。褚齊賢曾感嘆服用寒涼藥物後百無一生,這話一點也不誇張啊。我認為人體內,從內部的臟腑到外部的皮膚,血液都在其中流動,怎麼可能隨意溢出呢?只有當肺受到損傷時,才會在痰中看到血絲;當脾受到損傷時,血液會散漫地混在痰涎中;當肝受到損傷時,血液會凝結成紫黑色;當腎受到損傷時,血液會隨著咳嗽或吐口水而出;當心和腎同時受到損傷時,血液會大量吐出,像一盆一樣。雖然各個臟腑的氣血有多有少,但絕對沒有陰氣充足卻妄動的情況,也沒有元氣充足卻不固攝血液的情況。
我常常看到失血的人,如果不是臟腑受到極大的損傷,血是不容易流失的,一旦流失,病情就不容易恢復,從這點就可以知道了。關鍵是要找到病因並加以治療。有時候要補陽,以固護脾肺之氣,像面色黃白、脈象虛大空軟的情況;有時候要補陰,以固護肝腎之氣,像面色潮紅、口乾、脈象虛細弦數的情況。補陽就不用多說了,而補陰之中,還有虛火衰弱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症狀是面色青白、脈象遲弱,或者服用寒涼藥物後脈象反而跳動有力,都應該用引火歸元的辦法,例如用八味丸來消除陰氣的阻礙。就像李東垣治療張東谷,他因為勞累而吐血一兩口,就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冬、五味子、山藥、熟地、茯神、遠志,這不就是補脾肺嗎?朱丹溪常常用炮姜來止血,繆仲仁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加上木香,認為古人治療出血大多從調理胃氣入手而見效,這不就是補中焦嗎?
趙養葵說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用歸脾湯,包含了心、脾、肝三臟的藥物,使用後幾乎都能見效,這不就是補心脾嗎?我曾經治療一個朋友,汪子軼,他參加鄉試過於勞累,回家後吐血,反覆發作,服用了許多補陰藥都沒有效果。我看到他面色蒼白,脈象虛數無力,身體並不覺得怕熱,我認為這不僅是脾肺虛弱,連命門之火也衰弱了。於是就用歸脾湯加上炮姜、五味子、加倍的人參。血勢稍微減弱,但偶爾加了麥冬,病情又復發。接著持續服用八味丸,血就止住了。如果八味丸稍微停用,血又會再次流出。之後他連續生了兩個兒子,參加考試也像以前一樣。這不就是補命門嗎?可見有形的血液,穩固於無形的氣,無形的氣,依賴於命門的火。所謂精氣充足則氣旺盛,氣旺盛則精神充沛,精神是血液的精華。難道不是這樣嗎?看看古人治療脫血,必定使用大劑量的獨參湯來挽救。難道血液還沒到脫失的地步,就不能用人參嗎?這也是我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我治療失血的症狀,上要顧及脾肺,下要滋養腎元,絕對禁止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伐,這樣才能不辜負前人的教誨,也不會使人無辜喪命。
以上說的是治療五臟的方法。胃氣血充盛,大量吐血,像碗或盆一樣,當火勢正盛的時候,必須用四生丸。生地可以涼血,荷葉和柏葉可以破血,再用艾葉的辛溫之性來輔助,這樣血液就不會停滯而回歸正常運行。如果胸中氣悶,血液形成紫色的血塊,這一定是血液鬱積在上面,應該用桃仁、枳殼、陳皮、香附之類的藥物,破開並使其下降,氣順了血也就止住了。小便尿血,是因為心熱傳到小腸,要用清心蓮子飲加上柏葉、牛膝、小薊來治療。大便下血,是因為元氣下陷,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槐花、槐角、地榆來治療。要仔細分辨虛實情況來施治。至於流鼻血,是因為血液往上衝擊清道,四生丸最為有效。如果是虛弱引起的,要用生脈散加上黃耆、芍藥來收攝。牙齦出血,要用六味丸加上骨碎補。如果是虛寒引起的,要用八味丸加上骨碎補,生脈散也有效果。這又怎麼能被固定方法所限制呢?
生地丹皮湯,治療脈數、內熱、咳嗽痰血的症狀。
懷生地、牡丹皮、川貝母(去心研磨)、麥冬(去心)、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沙參(一錢)。如果無法止血,可以加阿膠一錢,用蛤粉炒成珠。
再加入焙過的柏葉一錢,用水煎服。如果吐血,就去掉麥冬,加上荷葉、艾葉,或者加上藕節、童便。
當歸止血湯,治療脈弦、脅痛、氣逆的症狀。
當歸(一錢)、香附(一錢,用鹽水製過)、生地(一錢)、白芍藥(一錢,用酒炒過)、牡丹皮(一錢)、蘇子(一錢)、炙甘草(三分)、廣陳皮(一錢)。
加入焙過的柏葉一錢,用水煎服。
白芨湯,治療內傷吐血。
白芨、茜草、生地、丹皮、牛膝、廣皮、歸尾(各一錢)
加入荷葉蒂五個,用水煎服。
補藥的方子在其他篇章中。
2. 咳嗽
咳嗽。微疾也。連綿不已,則又痼疾也。夫豈容渺視哉?然咳則有聲無痰,虛怯者恆見之。或時咳一聲,或連咳二三聲,日以為常,初不經意,而尫羸已成矣。蓋肺出氣,腎納氣,升降往來,舒徐不迫,惟縱欲以竭之,以耗散之,而真氣餒,於是假咳而上達,豈可久之道哉?
嗽則有聲有痰,其因多端。外則六淫,內則七情,咸足以致之。經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而肺為之總司。然六淫之中,風寒尤易犯,以肺主皮毛,而開竅於鼻,形寒飲冷則傷之,留而不去,為寒為熱,變遷不一,須審其風則解之,寒則散之,中病即止。若過於解散,則腠理疏而邪復襲,愈襲愈解,愈解愈襲,脾肺虛而元氣憊,反變成他症而難療矣。況乎暑濕七情等因,又當隨感而施治者哉?竊思痰者,身之液也,外充皮膚,內滋臟腑,氣為之化,血為之輔,相為灌溉而不可竭者。若久嗽不已,則腑腑精華,肌肉血脈,俱為耗引,消竭於痰,比之脫氣脫血,何多遜焉?獨不觀久嗽者,始而色瘁,繼而肉消,繼而骨痿,皆津液不能敷布乃至此。夫豈容渺視哉?故療之者,乾咳,用地黃丸峻補其腎,兼進人參以滋化源。痰嗽,風則解以辛涼,寒則散以辛溫,暑則清之,濕則燥之,燥火則潤之,七情則隨所因而調之,而總以扶脾保肺為首務,幸毋沾沾於逐痰也。
按痰又有酒濕而生者,六君子加葛粉澤瀉之類;有食積而生者,枳朮加半夏曲陳皮甘草之類;有痰火而生者,二陳加栝蔞山梔黃芩之類;有肺燥而生者,二冬加貝母栝蔞百合之類;有氣逆而生者,二陳加蘇子桑皮杜仲之類。此皆治標之治法,隨症以投,第不可過甚耳。
白話文:
咳嗽,算是小毛病。但如果持續不斷,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怎能輕忽呢?咳嗽如果只有聲音沒有痰,通常是身體虛弱的人才會這樣。有時只咳一聲,有時連續咳兩三聲,每天都這樣,一開始不在意,久了身體就變得非常虛弱。這是因為肺負責呼氣,腎負責納氣,兩者一升一降,運作應該是順暢不急迫的。但如果因為縱慾過度而耗竭精氣,導致真氣不足,就會藉由咳嗽來向上傳達。這種情況怎麼可以拖太久呢?
而有聲音又有痰的咳嗽,原因就很多了。外在可能是風、寒等六種外邪侵襲,內在可能是情緒波動等七種內傷所引起,這些都可能導致咳嗽。中醫說五臟六腑都可能引發咳嗽,雖然不只是肺的問題,但肺是主要負責的。六種外邪中,風寒最容易侵犯。因為肺主導皮膚毛孔,並開竅於鼻子,如果身體受寒或喝冷飲,就容易受傷。這些邪氣如果累積不散,就會變成寒或熱,變化多端。要仔細辨別是風就用祛風的方法,是寒就用散寒的方法來治療,病好了就停止用藥。如果過度發散,反而會使皮膚毛孔鬆弛,導致邪氣再次侵入,如此反覆,會使脾肺虛弱,元氣衰竭,甚至變成其他難以治療的疾病。更何況還有暑、濕、情緒等各種原因,都應該針對病因來治療。
我認為痰,其實是身體的津液,它在外滋養皮膚,在內滋潤臟腑。氣使津液化生,血輔助津液運行,彼此互相灌溉,不能枯竭。如果長期咳嗽不止,五臟六腑的精華、肌肉和血脈都會被消耗,變成痰液排出。這跟氣血耗竭相比,也不遑多讓。難道沒看到長期咳嗽的人,一開始臉色憔悴,接著肌肉消瘦,最後連骨頭都衰弱,這都是因為津液不能正常輸送所導致的嗎?怎麼可以輕忽呢?
所以治療咳嗽,乾咳的要用六味地黃丸來峻補腎氣,同時用人參來滋養化生氣血的源頭。有痰的咳嗽,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就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寒邪引起的,就用辛溫的藥物來散寒;暑邪引起的,就用清熱的方法;濕邪引起的,就用燥濕的方法;燥熱引起的,就用滋潤的方法;情緒引起的,就針對情緒來調解。但總而言之,扶助脾胃、保護肺氣才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只執著於化痰。
另外,痰也有可能是因為喝酒或濕氣引起的,這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葛粉、澤瀉等藥物來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消化不良引起的,可以用枳朮丸加上半夏、神曲、陳皮、甘草等藥物來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痰火引起的,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瓜蔞、山梔、黃芩等藥物來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肺燥引起的,可以用二冬湯加上貝母、瓜蔞、百合等藥物來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氣逆引起的,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蘇子、桑白皮、杜仲等藥物來治療。這些都是治標的方法,應該根據具體的症狀來用藥,但不可過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