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血症

凡症之可畏者。莫甚於失血。使不急有以止之。則危亡隨焉。然止之而不得止。或屢止而屢發者何故。良由世之治者。執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之說。不求陰陽原委。漫以寒涼投之。設在火症。偶爾獲效。危亡者接踵矣。褚齊賢有服寒涼百不一生之嘆。豈過甚哉。竊念人之一身。

內而臟腑。外而皮膚。而血潛行於中。豈容有發越也哉。惟傷於肺。則血縷帶於痰中。傷於脾。則血散漫於痰涎。傷於肝。則血凝結而紫黑。傷於腎。則血隨咳唾而出。傷於心與腎。則血暴吐而成盂。其間臟腑。雖有氣血多少之別。斷未有真陰足而妄動者。亦未有元氣充而不攝者。

白話文:

凡是疾病中令人恐懼的,莫過於失血。若不急切採取措施止血,則危及生命。然而,止血卻止不住,或者反覆止血又反覆發作,這是為何呢?原因在於世上的醫者,執著於「火載血上,錯經妄行」的理論,不探求陰陽的本源,只是盲目地投以寒涼之藥。若遇上火症,偶爾或許能見效,但危及生命的人接踵而來。褚齊賢感慨道:「服寒涼百不一生」,這話並不過分。

竊以為人體,內有臟腑,外有皮膚,而血液潛行於其中,豈容輕易發散呢?唯有傷及肺部,則血液會附著在痰液中;傷及脾部,則血液會散佈於痰涎中;傷及肝部,則血液會凝結而呈現紫黑色;傷及腎部,則血液會隨著咳嗽吐出;傷及心臟和腎臟,則血液會大量吐出,如同盆盂一般。其間臟腑,雖然氣血多少有所不同,但絕不可能真陰充足而妄動,也不可能元氣充沛而不攝血。

每見失血之人。非有大損於臟腑。則血不易以至。一至焉。則症不易以復。從可識矣。端賴求其原而療之。或補其陽。以固脾肺之氣。如面色黃白。而脈虛大空軟者是也。或補其陰。以固腎肝之氣。如面赤口乾。而脈虛細弦數者是也。然補陽無論矣。而補陰之中。又有火衰者。

其症面青白而脈遲弱。或服寒涼而脈反鼓指者。皆當以導火歸元。如八味丸以消陰翳是也。不見立齋治張東谷。遇勞則吐血一二口。用補中益氣湯。加門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非補脾肺乎。丹溪每用炮姜止血。繆仲仁用四君六君加木香。謂古人治血多以胃藥收功。非補中焦乎。

白話文:

可能需要補陽

,以固護脾肺之氣,例如:面色黃白,脈象虛大空軟的人。

可能需要補陰

,以固護腎肝之氣,例如:面赤口乾,脈象虛細弦數的人。

然而,補陽的原則已不需贅述,補陰之中,又分為火衰的情況。

火衰的症狀

包括:面色青白,脈象遲弱,或服寒涼藥後脈象反彈鼓指等。這類情況需要以導火歸元的方式治療,例如:使用八味丸來消除陰翳。

我們可以看到張東谷先生治療一位勞累後吐血的病人,使用了補中益氣湯,並加入了門冬、五味子、山藥、熟地、茯神、遠志等藥材,這正是補脾肺的方子。

丹溪先生常用炮姜止血,繆仲仁先生則用四君六君湯加入木香,他們都認為古人治療失血多以胃藥收效,這正是補中焦的道理。

養葵謂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歸脾湯。三臟之藥畢具。用之鮮不神效。非補心脾乎。余治一友。汪子軼干。應鄉試過勞。及歸。吐血。屢發屢止。遍服補陰藥。逾年不效。余見之面色白。脈虛數無力。體中未嘗畏熱。余曰此不特脾肺虛而命門之火亦衰。遂用歸脾湯加炮姜五味倍人參。

而血勢少衰。偶加門冬。則又如故。繼以八味丸無間服之。血遂止。若八味少弛。則血又復。以後連獲二子。應試如初。非補命門乎。乃知有形之血。固於無形之氣。無形之氣。資於命門之火。所謂精足則氣旺。氣旺則神生。神者血之華也。不信然哉。及觀古人治脫血。必用大劑獨參湯以挽之。

白話文:

養葵說心臟主管血液,脾臟包裹血液,肝臟藏納血液。歸脾湯包含了三臟的藥物,使用起來效果非常顯著,難道不是補益心脾嗎?我曾經治療一位朋友,名叫汪子軼干,他在鄉試考試後勞累過度,回家後吐血,反覆發作,服用過很多補陰藥,但一年多都無效。我觀察他的面色蒼白,脈象虛弱細數無力,身體也沒有發熱,我就說他除了脾肺虛弱之外,命門之火也衰敗了。於是就用歸脾湯,加炮姜五味,人參的劑量加倍。

這樣他的血勢稍微減弱,偶爾加一些門冬,就又恢復了原樣。接著用八味丸不停地服用,血就止住了。如果八味丸的服用量稍微減少,血又會再次出現。後來他連續生了兩個孩子,應試能力也恢復到以前一樣。難道不是補益了命門嗎?由此可知,有形的血液依賴於無形的氣,無形的氣依賴於命門之火。所謂「精氣充足則氣旺,氣旺則神明健旺,神明是血液的精華」。難道這不是真的嗎?再看古代醫生治療脫血,一定會用大量的獨參湯來挽救。

豈血未至於脫。而反不可用人參乎。此亦余之所不解矣。故余治失血症。上必顧其脾肺。下必滋其腎元。切禁苦寒以伐之。庶幾無愧於前哲。而不遺人夭枉也。

按上治五臟法也。胃多氣多血。暴吐成碗成盂。當火熾方盛時。必用四生丸。生地涼血。荷葉柏葉破血。假艾葉辛溫濟之。則血不復滯而歸經矣。胸中氣塞。血成紫塊者。此必血菀於上。宜桃仁枳殼陳皮香附之屬。破而降之。則氣平而血止矣。小便尿血。心移熱於小腸。清心蓮子加柏葉牛膝小薊主之。

白話文:

難道血還沒流盡,就不可用人參嗎?這也是我所不明白的。所以我在治療失血症時,上面一定照顧脾肺,下面一定滋養腎氣,絕對禁止苦寒藥物來損傷它。希望如此就能不辜負前輩的智慧,也不至於讓病人白白死去。

這段文字是關於治療五臟的方法。胃氣血旺盛,突然嘔吐,吐出碗狀或盆狀的嘔吐物,此時火氣正旺,一定要用四生丸。生地涼血,荷葉、柏葉破血,再加上艾葉辛溫來幫助它,這樣血就不會再淤積,就能順利回到經脈。胸中氣悶,血變成紫色塊狀,這一定是血淤積在上,應該用桃仁、枳殼、陳皮、香附等藥物,把它們打碎並降下去,這樣氣就能平穩,血就能止住。小便帶血,是因為心火移到了小腸,可以用清心蓮子加上柏葉、牛膝、小薊來治療。

大便下血。元氣下陷。補中益氣加槐花槐角地榆主之。審其虛實而施治可也。至鼻衄。血沖清道。四生丸為最妙。虛則生脈散加黃耆芍藥以攝之。牙宣出血。六味丸加骨碎補。虛寒者。八味丸加骨碎補。生脈散亦效。此又豈法之所拘哉。

生地丹皮湯,治脈數內熱咳嗽痰血者。

懷生地,牡丹皮,川貝母(去心研),麥門冬(去心),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沙參(一錢),(如不止加阿膠一錢蛤粉炒成珠)

白話文:

大便帶血,是元氣下陷造成的。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槐花、槐角、地榆來治療。要根據病人虛實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法。

鼻子流血,是血氣上衝導致的。四生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病人虛弱,可以服用生脈散加黃芪、芍藥來收斂止血。

牙齦出血,可以用六味丸加骨碎補來治療。如果病人虛寒,可以用八味丸加骨碎補,生脈散也有效。治療方法不必拘泥於古法。

生地丹皮湯,主要用於治療脈搏頻數、內熱、咳嗽、痰中帶血的病人。

藥方:生地、牡丹皮、川貝母(去心研磨)、麥門冬(去心)、廣陳皮(各一錢),炙甘草(三分)、沙參(一錢)。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一錢阿膠,用蛤粉炒成珠。

加焙扁柏葉一錢。水煎服。如吐血。去門冬加荷葉艾葉。或加藕節童便。

當歸止血湯,治脈弦脅痛氣逆者。

當歸(一錢),香附(一錢便制),生地(一錢),白芍藥(一錢酒炒),牡丹皮(一錢),蘇子(一錢),炙甘草(三分),廣陳皮(一錢)

加焙扁柏葉一錢。水煎服。

白芨湯,治內傷吐血。

白芨,茜草,生地,丹皮,牛膝,廣皮,歸尾(各一錢)

加荷葉蒂五個。水煎服。

補方見論內

白話文:

加焙扁柏葉一錢,用清水煎煮服用。如果吐血,就去除門冬,加入荷葉、艾葉,或者加入藕節和童便。

當歸止血湯,用來治療脈弦脅痛、氣逆。

方劑:當歸一錢,香附一錢便制,生地一錢,白芍一錢酒炒,牡丹皮一錢,蘇子一錢,炙甘草三分,廣陳皮一錢。

加焙扁柏葉一錢。用清水煎煮服用。

白芨湯,用來治療內傷吐血。

方劑:白芨、茜草、生地、丹皮、牛膝、廣皮、歸尾各一錢。

加入荷葉蒂五個。用清水煎煮服用。

補方請參閱論內。

2. 咳嗽

咳嗽。微疾也。連綿不已。則又痼疾也。夫豈容渺視哉。然咳則有聲無痰。虛怯者恆見之。或時咳一聲。或連咳二三聲。日以為常。初不經意。而尫羸已成矣。蓋肺出氣。腎納氣。升降往來。舒徐不迫。惟縱欲以竭之。以耗散之。而真氣餒。於是假咳而上達。豈可久之道哉。

嗽則有聲有痰。其因多端。外則六淫。內則七情。咸足以致之。經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而肺為之總司。然六淫之中。風寒尤易犯。以肺主皮毛。而開竅於鼻。形寒飲冷則傷之。留而不去。為寒為熱。變遷不一。須審其風則解之。寒則散之。中病即止。若過於解散。

白話文:

咳嗽:

咳嗽,看似微不足道的病症。但若持續不斷,便會演變成頑固的疾病,絕不可輕忽。

有些人咳嗽時有聲無痰,往往是虛弱的人經常出現的狀況。他們可能偶爾咳一下,或連續咳上兩三聲,日復一日,習以為常,一開始不以為意,卻不知不覺身體虛弱起來。這是因為肺負責吐氣,腎負責納氣,兩者相互協調,升降往來,運作順暢。但若縱慾過度,耗損精氣,導致真氣虛弱,就會引起咳嗽,並向上蔓延。這種情況不可拖延,應及早治療。

有些咳嗽則伴有聲音和痰液,其成因眾多。外在因素包括六淫,內在因素包括七情,皆可引發咳嗽。古籍記載,五臟六腑皆可能導致咳嗽,並非單單肺部問題,但肺臟是主導咳嗽的器官。

在六淫之中,風寒最容易侵犯人體,因為肺主皮毛,並與鼻部相通。若受寒飲冷,則容易傷及肺氣,留滯體內,可能化為寒邪或熱邪,變化多端。因此需仔細辨別,風則解之,寒則散之,對症下藥,即可痊癒。若過度使用散寒藥物,則需謹慎,以免損傷正氣。

則腠理疏而邪復襲。愈襲愈解。愈解愈襲。脾肺虛而元氣憊。反變成他症而難療矣。況乎暑濕七情等因。又當隨感而施治者哉。竊思痰者。身之液也。外充皮膚。內滋臟腑。氣為之化。血為之輔。相為灌溉而不可竭者。若久嗽不已。則腑腑精華。肌肉血脈。俱為耗引。消竭於痰。

比之脫氣脫血。何多遜焉。獨不觀久嗽者。始而色瘁。繼而肉消。繼而骨痿。皆津液不能敷布乃至此。夫豈容渺視哉。故療之者。乾咳。用地黃丸峻補其腎。兼進人參以滋化源。痰嗽。風則解以辛涼。寒則散以辛溫。暑則清之。濕則燥之。燥火則潤之。七情則隨所因而調之。

白話文:

如果體表腠理疏鬆,外邪就會反覆入侵。一次次侵襲,一次次緩解,反覆不斷。脾肺虛弱,元氣不足,久而久之,就會轉變成其他疾病,難以治療。更何況暑濕、七情等因素,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我私下思考,痰是人體的津液,外充皮膚,內滋臟腑。氣化為痰,血輔助痰,互相滋潤,不可枯竭。如果久咳不止,就會耗損臟腑精華、肌肉血脈,全部消竭於痰中。

這與脫氣脫血相比,有什麼遜色呢?難道沒看到久咳的人,一開始面色憔悴,接著肌肉消瘦,最後骨骼痿縮,都是因為津液不能正常運布才導致如此。難道可以輕視嗎?

所以治療咳嗽,乾咳可以用地黃丸峻補腎氣,同時服用人參滋養生化之源。痰嗽的話,風寒則用辛涼解表,風寒則用辛溫散寒,暑熱則清熱,濕邪則燥濕,燥熱則滋潤,七情所致則根據病因調治。

而總以扶脾保肺為首務。幸毋沾沾於逐痰也。

按痰又有酒濕而生者。六君子加葛粉澤瀉之類。有食積而生者。枳朮加半夏曲陳皮甘草之類。有痰火而生者。二陳加栝蔞山梔黃芩之類。有肺燥而生者。二冬加貝母栝蔞百合之類。有氣逆而生者。二陳加蘇子桑皮杜仲之類。此皆治標之治法。隨症以投。第不可過甚耳。

白話文:

重點是要扶持脾臟、保護肺部,不要只顧著祛痰。

痰的形成原因很多,例如:濕熱引起的痰,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葛粉、澤瀉等藥物治療;食積引起的痰,可以用枳朮湯加上半夏曲、陳皮、甘草等藥物治療;痰火引起的痰,可以用二陳湯加上栝蔞、山梔、黃芩等藥物治療;肺燥引起的痰,可以用二冬湯加上貝母、栝蔞、百合等藥物治療;氣逆引起的痰,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蘇子、桑皮、杜仲等藥物治療。這些都是治標的方法,應該根據症狀選擇藥物治療,但不要過於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