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中風論
一中風五絕之症。如口開眼合。手撒遺尿。聲如齁睡者不治。治之無益。
一中風喎僻癱瘓。分左右之道路。而大補氣血。佐以舒筋豁痰。十補勿一瀉之。
一中風痱痿不用。宜八味十補還少等丹丸選用。佐以補中六君歸脾等湯調之。慎勿誤治。以夭人命。
一中氣中寒中暑中食。分別以治。不可誤認作中風一例而看。
稀涎散
江子仁(六粒每粒分作兩半),牙皂(三錢細切),明礬(一兩)
先將礬熔開。入二味攪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
三生飲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半兩去皮),生附子(半兩去皮),木香(二錢)
每用共一兩。加人參一兩。水煎。
地黃飲子
懷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淨),附子(制),石菖蒲,五味子(杵),茯苓,麥門冬(去心),遠志肉(去心甘草湯淨),石斛(鹽水焙),紫肉桂
各等分。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薑棗水煎。
白話文:
中風有五種屬於絕症的情況,像是嘴巴張開、眼睛閉合、手鬆開、大小便失禁、聲音像打呼睡覺一樣,這些都無法醫治,治療也沒有用處。
中風導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癱瘓,要區分是左邊還是右邊的病症,然後大量補充氣血,並輔助使用能舒筋活絡、化痰的藥物。治療時要以補養為主,不要輕易使用瀉下的藥物。
中風導致肢體麻木無力、肌肉萎縮不能活動,適合選用八味丸、十補丸、還少丹等藥丸,並輔以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歸脾湯等湯劑來調理。務必要謹慎,不要錯誤治療,以免加速病人死亡。
中氣虛弱、中寒、中暑、或飲食不當所導致的疾病,要分別針對病因來治療,不可以誤認為是中風,而用相同的治療方法。
稀涎散
藥材:江子仁(六顆,每顆切成兩半),牙皂(三錢,切細),明礬(一兩)
做法:先將明礬融化,放入江子仁和牙皂攪拌均勻,等到礬乾燥成粉末。每次使用三分。
三生飲
藥材: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半兩,去皮),生附子(半兩,去皮),木香(二錢)
做法:每次使用以上四味藥材共一兩,加入人參一兩,用水煎煮。
地黃飲子
藥材:懷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洗淨)、附子(製過)、石菖蒲、五味子(搗碎)、茯苓、麥門冬(去心)、遠志肉(去心,用甘草水洗淨)、石斛(用鹽水浸泡後烘烤)、紫肉桂
做法:以上藥材等分,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少許薄荷,用薑、棗加水煎煮。
2. 虛損論
虛損之症。越人言之詳矣。然有驟而損者。有漸而損者。驟而損者。如大勞大病脫氣脫血之診。其勢疾暴可畏。然苟察陰陽偏勝而調之。往往易於見功。此無他。形體雖壞。而臟真未竭也。漸而損者。如勞役所傷陰虛火動之候。其始若不經意。其繼猶或強持。日積月累。漸至於深入而不可救。
此無他。臟真先虧。而形體徐壞也。夫然。則虛損之要。莫有過於陰陽。而治之者。有五失焉。方其始也。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醫者見其寒。輒思解之。見其熱。輒思清之一失也。其繼也。陽虛宜補陽。而反滋陰。陰虛宜滋陰。而反補陽。則陰陽愈乖。二失也。且陽虛有火。
則甘溫之中。不宜燥熱。陽虛無火。則甘溫之中。不宜涼潤。陰虛有火。則壯水之中。勿雜燥味。陰虛無火。則益火之中。切禁苦寒。治者不守大法。三失也。又有陽先病。而溫之大過。陰後病者。陰先病而涼之太過。陽後病者。治者不知變計。四失也。況陽虛則陰無所統。
病在陰而仍宜治其陽。陰虛則陽無所附。病在陽。而仍宜治其陰。治者不窺原本。五失也。此其間緩急進退之法。非可執一。宜深思而熟計之。不致變生而易轍。斯善爾。故治損之法。惟越人為最精。其曰損其肺者益其氣。即勞役所傷。而用補中益氣之類也。損其心者。調其榮衛。
即思慮過度。而用濟生歸脾之類也。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即飲食失節。而用四君六君人參理中之類也。損其肝者。緩其中。即七情怫鬱。而用加味逍遙之類也。損其腎者益其精。即真陰失守。而用六味八味之類也。矧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臟盛。乃能瀉脾運水穀之精而日生之。
以灌於臟腑可見先天之精。早已易竭。後天之精。生之實難而不知節者又妄用而不恤。於是精不能生氣。氣不能生神。而骨痿色悴。勞瘵之形成矣。雖有扁倉。能不卻走哉。
按虛損之症。未有不見於咳嗽。而咳嗽之因。則有多端。如形寒飲冷則傷肺。此時而即解之易易也。然有忽視而任之者。則邪內伏而正反虛有重視而屢發者。則氣益虛而嗽彌甚。於焉津液內亡。肺氣不能自固。而腎絕生化之源。更加之以不謹。而子母兩虧。陰益亡而竭矣。陰竭則火動。
火動則金愈傷。燎原而不可遏。求其不為怯也難矣。於是療之者。始議降火。議清金。不知苦寒又壞胃。胃傷則脾亦傷。更絕其肺之母而死亡迫矣。故善治者。肺虛則補其氣。兼補其脾。使土得以生金。肺有火。則補其腎。使子不盜母之氣。而水足制火。火衰。則補其火。使不致金寒水冷而上泛為痰。
仲景謂陰虛咳嗽者。用腎氣丸補而逐之。東垣謂脾虛生痰者。六君子補中益氣培而養之。如憂慮而傷心脾。歸脾湯主之。鬱怒而傷肝脾。加味逍遙歸脾主之。氣血兩虛。八珍人參養榮湯主之。此皆治咳嗽之大法。亙古而不可易者也。奈何世之醫者。一見咳嗽。不求其因。不顧其本。
白話文:
虛損的病症,醫學家扁鵲已經說得很詳細了。然而,虛損有突然發生的,也有逐漸發生的。突然發生的虛損,像是大勞累、大病導致的脫氣脫血,這種情況來勢洶洶,很可怕。但如果能仔細觀察陰陽的偏盛狀況並加以調理,往往容易見效。這是因為身體雖然壞了,但內臟的真氣還沒有耗盡。逐漸發生的虛損,像是因勞役損傷而導致陰虛火旺的狀況,剛開始好像不怎麼在意,接著可能還勉強支撐,日子久了,積累下來,就逐漸深入而不可救治。
這是因為內臟的真氣先虧虛,然後身體才慢慢壞掉。因此,虛損的關鍵在於陰陽的失衡,而治療虛損的人,常犯五個錯誤。剛開始,陽虛的人會怕冷,陰虛的人會發熱,醫生看到怕冷就想用解寒的藥,看到發熱就想用清熱的藥,這是第一個錯誤。接著,陽虛的人應該補陽,反而用滋陰的藥;陰虛的人應該滋陰,反而用補陽的藥,導致陰陽更加失調,這是第二個錯誤。而且,陽虛有火時,在用甘溫藥時,不宜用燥熱的藥;陽虛無火時,在用甘溫藥時,不宜用涼潤的藥。陰虛有火時,在用滋陰藥時,不要混用燥熱的藥;陰虛無火時,在用溫補藥時,要避免使用苦寒的藥。治療的人沒有遵守這些法則,這是第三個錯誤。還有,陽氣先病了,就過度使用溫熱的藥;陰氣後病了,陰氣先病了,就過度使用寒涼的藥,陽氣後病了,治療的人不知道改變治療方針,這是第四個錯誤。況且陽氣虛了,陰氣就沒有統攝;病在陰氣,仍然應該治療陽氣。陰氣虛了,陽氣就沒有依附;病在陽氣,仍然應該治療陰氣。治療的人不探究根本原因,這是第五個錯誤。這些治療過程中的緩急、進退方法,不能固執不變,應該深入思考並仔細考慮,不要讓情況產生變化而輕易改變治療方向,這樣才是好的做法。所以,治療虛損的方法,醫學家扁鵲是最精通的。他說,肺虛的要補益肺氣,這指的是因勞役損傷,而用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心虛的要調和營衛,這指的是因思慮過度,而用歸脾湯之類的藥方;脾虛的要調理飲食,使其寒溫適宜,這指的是因飲食失調,而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人參理中湯之類的藥方;肝虛的要舒緩情緒,這指的是因情緒抑鬱,而用加味逍遙散之類的藥方;腎虛的要補益精氣,這指的是因真陰失守,而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之類的藥方。何況腎臟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而儲藏起來,五臟強盛,才能運化脾胃消化水穀的精華,以產生精氣,滋養臟腑。可見先天精氣早就容易耗竭,後天精氣的產生很困難,但不知節制的人,又隨意妄用而不愛惜,於是精氣不能生養氣血,氣血不能滋養精神,導致骨骼萎弱、面色憔悴,形成勞瘵病。即使有扁鵲那樣的醫術,又能不逃走嗎?
按照虛損的病症來看,沒有不出現咳嗽的,而咳嗽的原因有很多種,像是身體受寒、喝冷飲會傷害肺,這時候如果馬上治療就很容易好。但有些人忽略了它,任由病邪潛伏,反而讓正氣虛弱;有些人太過重視,咳嗽反覆發作,則會讓氣更加虛弱,咳嗽也更嚴重。於是津液在體內耗損,肺氣不能自我固守,腎臟也失去生化精氣的來源,如果再不謹慎,就會導致母子兩虧,陰氣更加耗損而枯竭。陰氣枯竭,就會導致虛火妄動。虛火妄動,則會讓肺金更加受損,像野火燎原般難以控制,想不畏懼也難了。於是治療的人,開始想著降火、清肺,卻不知道苦寒的藥物又會傷害脾胃,脾胃受傷則脾也受損,更會斷絕肺的生養來源而走向死亡。所以,善於治療的人,肺虛就補其氣,同時補脾,使脾土可以生養肺金;肺有火,就補腎水,使腎水能控制肺火,而不會讓肺氣被消耗;火衰,就補其火,使其不致寒冷,而使水氣上泛成痰。張仲景說陰虛咳嗽的人,用腎氣丸來補腎而治療;李東垣說脾虛生痰的人,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來培補脾胃;因憂慮而傷心脾,用歸脾湯來治療;因憤怒而傷肝脾,用加味逍遙散、歸脾湯來治療;氣血兩虛,用八珍湯、人參養榮湯來治療。這些都是治療咳嗽的大原則,自古以來就不可改變。可是現在的醫生,一看到咳嗽,不去探究原因,不顧及根本,把治療咳嗽的藥物都用上了,發散的藥物沒效,就用消痰的藥物,消痰的藥物沒效,就用降氣的藥物,降氣的藥物沒效,就用清火的藥物,清火的藥物沒效,就只能等死了,這不是很可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