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頭風
凡頭痛之候。感於六淫者。其發各以時。惟頭風發不以時。或月計。或歲計。虛則愈頻。獨可異者。素問云。當先風一日則痛甚。不可出內。至其風曰。則少愈。夫痛既以風而作。何先風反甚。風日反愈乎。蓋礎潤而雨。月暈而風。凡氣機之動。每先形於所感。在天為風者。
在人為肝。肝者風木之臟。而血藏焉。惟血虛則發熱。熱甚則生風。一經感召。而病機之躍躍欲動者。則從少陽之火以上頭角。故頭風先患左半者以此。然木邪凌土。脾胃受克。頭痛甚者。必作嘔。乃由少陽入陽明。則侵及於右半者以此。可見頭風之疾。乃本肝經而作。腎水不能生肝木。
白話文:
頭痛的病症,大多是因六淫之邪入侵所致,發作時間各有不同。唯獨頭風的發作時間不固定,可能是每月一次,也可能是每年一次,體虛的人更容易頻繁發作。值得注意的是,《素問》中記載,頭痛發作前一天會更加嚴重,不能外出,等到風真的來了反而疼痛會減輕。既然頭痛是因風而起,為何在風來之前更嚴重,等到風來了反而減輕呢?這是因為地基潮濕後才會下雨,月亮出現光暈後才會刮風,所有氣機的變化,都會先在感受到的地方有所徵兆。天上的風,对应人体则是肝臟,肝主風木,且藏血。血虛的人容易發熱,熱極則生風,一旦受到風邪的感召,身體的病氣就會迅速向上移動,從少陽之火開始,向上蔓延至頭頂,因此頭風會先發作於左側。而木氣侵犯土氣,脾胃受損,頭痛嚴重的人就會出現嘔吐,這是因為少陽之火進入陽明經,進而影響右側頭部。由此可見,頭風之病,源於肝經。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因此才會導致頭風。
肝木來乘脾土。惟以補中益氣。調中益氣。使清陽上升。入黃柏以降陰火。土生金。金平木。水制火。東垣先生深察病機。立方神應。非後人所幾及。於此見一班云。若漫作風治。去之不啻千里。希其效也得乎。
一大寒犯腦。頭痛齒亦痛。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附子細辛。
一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用調中益氣湯。
一挾熱頭痛。煩躁不寧。用茶調散。
白話文:
肝木乘脾土,補中益氣降陰火
肝木克制脾土,因此要以補中益氣的方藥來調和脾胃,使清陽之氣上升,再用黃柏來降服陰火。土生金,金克木,水克火,東垣先生深入觀察病機,創立的方劑神效應驗,後人難以企及。由此可見,如果漫不經心地用風寒之法治療,與正解相去甚遠,想要見效就難了。
一大寒犯腦,頭痛齒痛
如果因為寒邪侵犯腦部而導致頭痛牙痛,可用補中益氣湯加麻黃、附子、細辛。
一頭痛耳鳴,九竅不利
如果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這是腸胃失調所致,可用調中益氣湯。
一挾熱頭痛,煩躁不寧
如果因內熱而頭痛,並且煩躁不安,可用茶調散。
一痰厥頭痛。因誤服疏風。脾胃虛損。頭旋吐痰。身重肢冷。頭苦痛如裂者。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一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用黑錫丹。
一眉稜骨痛。風熱痰氣上攻者。用選奇湯。
調中益氣湯
升麻,柴胡,黃柏(酒炒),川芎,甘草(各三分炙),蒼朮(泔制),人參,陳皮(各七分),黃耆(蜜炙),當歸,蔓荊子(各一錢焙研)
白話文:
痰厥頭痛,是因為誤服疏風藥造成脾胃虛損,導致頭暈、吐痰、身體沉重、手腳冰冷,頭部疼痛如裂開般。可以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
頭痛巔疾,屬於下虛上實,病位在足少陰經和巨陽經,可以用黑錫丹治療。
眉稜骨疼痛,是風熱痰氣上攻引起的,可以用選奇湯治療。
此外,可以用益氣湯調理脾胃。
藥方中包含升麻、柴胡、黃柏、川芎、甘草、蒼朮、人參、陳皮、黃耆、當歸、蔓荊子等藥材,需依照藥材的特性和用法來使用。
水煎。畏寒甚。加細辛三分。
茶調散
黃芩(酒浸炒,二兩),川芎(一兩),白芷(五錢),荊芥(四錢),薄荷,細茶(各三錢)
為細未。每服三錢。茶送下。巔頂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
半夏白朮天麻湯
半夏,麥芽(各錢半),乾薑(三分),白朮(土炒),神麯(各一錢炒),黃柏(二分酒炒),人參,蒼朮(米泔制),天麻(煨),黃耆(蜜炙),陳皮,澤瀉,茯苓(各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服用。如果畏寒嚴重,可以加細辛三錢。
這個藥方叫做茶調散,由酒浸炒的黃芩二兩、川芎一兩、白芷五錢、荊芥四錢、薄荷三錢、細茶三錢組成,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茶水送服。如果頭頂和腦部疼痛,可以再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
另外,還有個叫做半夏白朮天麻湯的方子,由半夏、麥芽各錢半、乾薑三分、土炒白朮一錢、炒神麯一錢、酒炒黃柏二分、人參、米泔制蒼朮、煨天麻、蜜炙黃耆、陳皮、澤瀉、茯苓各五分組成。
水煎
黑錫丹
沉香,附子(制),葫蘆巴,肉桂(各五分),茴香(焙),補骨脂,木香,金鈴子,肉豆蔻,黑錫,硫黃(與黑錫結砂各一兩)
為末。研勻酒煮。面和丸。梧子大。陰乾。每服五錢。空心姜鹽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五錢。巴戟一兩。
選奇湯
防風,羌活(各三錢),黃芩(一錢酒炒),甘草(三錢夏生冬炙)
每服三錢。水煎熱服。
白話文:
水煎黑錫丹
將沉香、附子(制)、葫蘆巴、肉桂(各五分)、茴香(焙)、補骨脂、木香、金鈴子、肉豆蔻、黑錫、硫黃(與黑錫結砂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酒煮成糊狀,搓成丸,大小如梧桐子,陰乾。每次服用五錢,空腹用薑鹽湯送服。
另一方
加入陽起石五錢,巴戟一兩。
選奇湯
將防風、羌活(各三錢),黃芩(一錢酒炒),甘草(三錢,夏生冬炙)一起煎煮。
黑錫丹
是一種中藥丸,由沉香、附子、葫蘆巴、肉桂、茴香、補骨脂、木香、金鈴子、肉豆蔻、黑錫、硫黃等藥材製成。將藥材研磨成粉後,用酒煮成糊狀,搓成丸,阴干。每次服用五錢,空腹用薑鹽湯送服。
另一種黑錫丹配方
則添加了陽起石和巴戟。
選奇湯
則是由防風、羌活、黃芩、甘草等藥材煎煮而成的湯藥。
註解
- 方劑中的藥材名稱後面的括號內,標明了藥材的處理方法,例如「制」、「焙」、「酒炒」、「夏生冬炙」等。
- 「分」和「錢」是古代重量單位,1錢約等於3.75克。
- 「梧子」指梧桐子,是一種鳥類的卵,用來比喻藥丸的大小。
- 「陰乾」指在陰涼通風處晾乾,避免陽光直射。
- 「空心」指空腹,即飯前。
- 「薑鹽湯」指用生薑和食鹽煮成的湯。
2. 頭眩
經言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則眩者風之所作。而肝之所主。河間則責於火。火炎上而動搖也。丹溪則責於痰。痰流動而沖溢也。然治火併治痰。而眩如故者何耶。良緣火之有餘。本於水之不足。則壯水之主。錢氏六味丸加鹿茸是也。痰之所發。由於水之上泛。則益火之原。仲景腎氣丸補而逐之是也。
使根本堅實。即枝葉扶蘇。孰得而震撼之哉。其次則莫如培土。木剋土。而實藉土以自栽。有如思慮太過。則調以歸脾。勞役不節。則益以補中。使心火寧而不盜母氣。肺金旺而化源益滋。更入杜仲枸杞山茱萸之屬。上病下取。則鮮有不安者也。蓋眩為中之始基。中為眩之究竟。
白話文:
古籍記載,各種頭昏眼花,都屬於肝木所主。眩暈是由於風邪所致,而肝臟是主風的。河間醫派認為眩暈是火炎上而動搖所致,丹溪醫派則認為是痰流動而沖溢所致。
然而,治療火邪和痰邪,眩暈仍然存在,這是為何呢?原因是火邪過盛,根源在於水不足,所以要滋養水臟。錢氏六味丸加入鹿茸,正是這個道理。痰的產生,源於水氣上泛,所以要補益火源。仲景腎氣丸補腎氣而逐痰,也是這個道理。
使根本堅實,則枝葉自然繁茂,又怎能被風所動搖呢?其次,要培土。木剋土,但木又依靠土而生長。例如,思慮過度,就需要調補脾胃,勞逸不節,就需要補益中氣,使心火安定,不盜母氣,肺金旺盛,化源益滋。更要加入杜仲、枸杞、山茱萸等藥物,上病下取,則眩暈不復發。
總之,眩暈是身體內部失衡的開始,而身體內部失衡是眩暈的根本原因。
其所以致此者。未有不戕。賊真陰而得。則又何容諱耶。
一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證別之。
一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而致。當升陽補氣。血虛者。乃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症也。痰涎郁遏者。宜開痰導郁。重則吐下。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外感四氣。散邪為主。此皆有餘之症也。劉宗厚辨之頗詳。要之素無病而忽眩者。當於有餘中求之。素不足而眩者。當於先後天分之。不得以氣血該也。
本事川芎散,治肝風眩暈。
山茱萸(一兩),小川芎,人參,山藥,茯神,甘菊花(各半兩)
白話文:
導致眩暈的原因,無一不是損傷了人體的真陰。既然如此,又何必隱瞞呢?
身體虛弱的人,無論是外感六淫,還是內傷七情,都會導致眩暈。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區分。
氣虛者,是清氣不能上升,或者汗多亡陽導致的,應該升陽補氣。血虛者,是失血過多,陽氣無所依附而導致的,應該益陰補血。這些都是不足之症。
痰涎阻塞者,應該開痰導郁,嚴重者需吐下。風火上擾者,應該清熱降火。外感四氣,以散邪為主。這些都是有餘之症。劉宗厚對此辨證頗為詳盡。總之,素無病而突然眩暈者,應該在有餘中尋找原因;素體不足而眩暈者,應該從先天後天分來分析,不能僅僅以氣血概括。
本事方「川芎散」,用於治療肝風眩暈。
山茱萸一兩,川芎、人參、山藥、茯神、甘菊花各半兩。
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鉤藤散,治肝火頭暈。兼有痰者。
鉤藤,陳皮,麥門冬,半夏,茯神,甘菊花,人參,防風,白茯苓(各半兩),甘草(一錢),石膏(一兩)
每服四錢。姜七片。水煎。
許學士二方。用意頗微。不可忽視。
白話文:
名稱
鉤藤散
功效
治肝火頭暈,兼有痰者。
組成
- 鉤藤 半兩
- 陳皮 半兩
- 麥門冬 半兩
- 半夏 半兩
- 茯神 半兩
- 甘菊花 半兩
- 人參 半兩
- 防風 半兩
- 白茯苓 半兩
- 甘草 一錢
- 石膏 一兩
用法
- 為末:將藥材研磨成粉末。
- 每服二錢:每次服用二錢的藥粉。
- 酒調下:用酒將藥粉調勻後服用。
用法
- 每服四錢:每次服用四錢的藥材。
- 姜七片:加入七片生薑。
- 水煎:用水煎煮藥材。
註解
- 許學士二方:指的是許學士所提供的兩種方劑。
- 用意頗微:意思是說這兩種方劑的用意十分微妙,需要仔細理解。
- 不可忽視:提醒大家不要輕視這兩種方劑。
鉤藤散
是一種用於治療肝火頭暈,同時伴有痰症的中藥方劑。
藥材組成
鉤藤、陳皮、麥門冬、半夏、茯神、甘菊花、人參、防風、白茯苓各半兩;甘草一錢;石膏一兩。
服用方法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酒調勻後服用。
另一個方劑
每服四錢藥材,加入七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