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雜症
3. 中風論
竊嘗怪凡病皆以所感名之,惟中風則以其象名之,遂啟後人之惑也。試觀夫中風者,恆於密室中,行住坐臥之頃,卒然仆倒,或痰涎上湧,昏不知人;或肢體痿廢,足不任身;或手足癱瘓,身半不遂;或口眼喎僻,筋脈牽引。斯時未嘗有風,而何從中之?即令虛邪賊風偶犯,亦不過現六經之症,侵冒肌膚已耳;何至昏倒不省,若斯之甚也?然則,中風究何從而名焉?
蓋人身譬猶樹也;人之四肢,猶樹之枝幹也;人之七情五志,猶天之疾風暴雨也;人之飢飽勞逸,猶樹之日剝月削也;人之憂愁思慮,猶樹之蠹蛀侵蝕也;人之恣欲不節,猶樹之斧斤砍伐也。假令一樹也,而剝之削之,侵之蝕之,砍之伐之,即不待夫疾風暴雨,而罔不傾僕矣。偶遇大風拔木,而咎之於風可乎?人之中風,不猶是乎?河間謂五志過極,言其因也;東垣謂本氣自病,言其本也;丹溪謂濕熱生痰,言其標也;而究其根,則在於腎元不足所致。
蓋腎元無虧,五志過極,即顯五志之證;元氣不足,即顯虛損之證;濕熱生痰,即顯痰熱之證。惟根本既虧,而五志乘之,勞役乘之,痰熱乘之,而卒然仆倒,遂莫之支爾。斯時也,逐其痰,痰愈熾;降其氣,氣愈逆。惟牙關緊閉者,暫用稀涎散開之,究無當於實際。立齋用三生飲投人參一兩,驅駕其邪而補助真氣,真斬關奪門之將也。河間立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言,足痿不行,專固其本,已頂門下一針矣。余每臨斯症,細求其故,未有不從心腎不交而得。
蓋心不下交於腎,則用歸脾湯養育心神為主,而以八味丸為佐;腎不上交於心,則用地黃飲子補益真陰為主,而以獨參湯為佐。又必令病人卻七情,絕幃幕;輕者可復,重者可延;繼以歲月,鮮不安痊。若以風藥痰藥間之,捨本求末,安望其能生哉?
按,中風肥人多見之,而瘦者間有。然肥人多氣虛,氣虛則生痰;苟根本不實,猶樹之扶疏而中空,則易於倒僕矣。治之須大進參朮,佐以痰藥,後補其腎可也。瘦人多血虛,血虛則有火;苟憂愁太過,猶樹之枝枯而葉萎,則無以滋養矣。治之須培益真陰,佐以開鬱,後補其氣可也。蓋脾肺腎肝,既有陰陽氣血之殊,自應分酌而治。矧心為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之標。苟心思不遂,則飲食少用,而無以益其血脈;胃氣不充,則五臟少資,而無以灌其百骸。則是心與胃,又所宜講求者也。
噫!中風一症,大率膏粱者多出於逸樂,則宜固其腎肝,蓋腎主閉藏而肝主疏泄也;藜藿者每見於縈愁,則宜助其心脾,蓋心主憂而脾主思慮也。此孰非醫者之權衡,所當潛心而體會哉?不然,一遇此症,不求其因,識淺技窮,輒進牛黃丸,幾曾見有用之而得生者?不大可悟也夫!
白話文:
我常常覺得很奇怪,所有的疾病都用感受到的原因來命名,唯獨「中風」是用它的外在表象來命名,這就啟發了後人的困惑。仔細觀察中風的人,常常在密閉的房間裡,在行走、站立、坐下或躺臥的時候,突然就倒地,有的會口吐痰涎、昏迷不醒,有的會肢體軟弱無力、腿腳無法支撐身體,有的會手腳癱瘓、半身不遂,有的會口眼歪斜、筋脈牽引。這個時候並沒有風,那又是從哪裡「中」的呢?就算是有虛邪賊風偶然侵襲,也只不過會出現六經的症狀,侵犯一下肌膚而已,哪會嚴重到昏倒不省人事這種地步呢?那麼,中風到底是如何命名的呢?
其實,人的身體就像一棵樹,人的四肢就像樹的枝幹,人的七情五志就像天上的狂風暴雨,人的飢飽勞累就像樹每天被日曬月蝕,人的憂愁思慮就像樹被蟲蛀蝕,人的放縱慾望就像樹被斧頭砍伐。
假如一棵樹,被剝皮、被削弱、被蟲蛀、被侵蝕、被砍伐,就算沒有狂風暴雨,也會傾倒。如果剛好遇到大風把樹吹倒,難道能責怪是風的錯嗎?人中風的情況,不就是這樣嗎?河間學派認為是五志過於極端,說明的是中風的原因;東垣學派認為是人體本身的氣機生病,說的是中風的根本;丹溪學派認為是濕熱產生痰,說的是中風的表象。而追究中風的根源,則是在於腎氣不足所導致的。如果腎氣沒有虧虛,五志過於極端,就會出現五志的症狀;元氣不足,就會出現虛損的症狀;濕熱生痰,就會出現痰熱的症狀。唯獨當根本虧虛的時候,再加上五志的侵擾、勞累的損耗、痰熱的影響,才會突然倒下,無法支撐。這時候,如果去驅趕痰,痰會更盛;如果去降氣,氣會更逆。只有牙關緊閉的,暫時可以用稀涎散來打開。但這對實際情況沒有太大幫助。立齋先生用三生飲加入一兩人參,可以驅除邪氣並補助真氣,這才是真正能攻破城門的將領。河間先生設立地黃飲子,治療舌頭僵硬不能說話、腿腳萎軟不能行走,專門固護根本,已經是直指病根了。
我每次遇到這種病症,都會仔細探究原因,沒有發現不是因為心腎不交所導致的。如果心火不能下交於腎水,就要用歸脾湯來養育心神為主,再用八味丸作為輔助。如果腎水不能上交於心火,就要用地黃飲子來補益真陰為主,再用獨參湯作為輔助。並且一定要讓病人減少七情干擾、斷絕男女房事。病情輕微的可以康復,嚴重的可以延緩。持續治療一段時間,很少有不能痊癒的。如果用疏散風邪、化痰的藥物來治療,那就是捨本逐末,怎麼能指望病人能活下來呢?
一般來說,中風多見於肥胖的人,但也有少數瘦的人會得。肥胖的人大多氣虛,氣虛就會生痰。如果根本不強壯,就像樹木枝葉茂盛但內部空虛,就容易倒下。治療時需要大量使用人參和白朮,輔以化痰的藥物,之後再補腎。瘦的人大多血虛,血虛就會生火。如果過於憂愁,就像樹木枝條乾枯、葉子萎靡,就無法滋養自身。治療時需要培補真陰,輔以疏導氣機的藥物,之後再補氣。
脾、肺、腎、肝,既然有陰陽氣血的差異,就應該根據情況分別治療。何況心臟是神機開發的根本,胃是穀氣充盛的指標。如果心思不順,就會減少飲食,而無法滋養血脈;如果胃氣不充盛,五臟就會缺少營養,而無法滋養全身。因此,心和胃也是應該重視的。唉!中風這個疾病,大多是生活富裕、安逸享樂的人比較容易得,那麼就應該固護腎和肝,因為腎主封藏而肝主疏泄。生活貧困、憂愁的人則比較多見,那麼就應該幫助心和脾,因為心主憂愁而脾主思慮。這些都是醫生應該權衡的,要用心體會。不然的話,一遇到這種病症,不探究原因,見識淺薄、技術不足,就隨便使用牛黃丸,又有幾個人是吃了牛黃丸而活下來的呢?真是太讓人不明白了!
以下是中風的五種絕症:口張開、眼睛閉合、手鬆開、大小便失禁、打鼾聲像睡著一樣,這些都是不能治療的,治療也沒有用。
中風導致口眼歪斜、癱瘓,要分清是左邊還是右邊的問題,然後大量補氣血,輔以舒筋活絡、化痰的藥物,要大量進補而不能瀉氣。
中風導致肢體痿軟無力,要選擇使用八味丸、十全大補丸、還少丹等藥丸,輔以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歸脾湯等湯劑來調養。一定要謹慎,不要誤診,以免枉送人命。
中氣、中寒、中暑、中食,要分別治療,不能錯誤地認為是中風。
稀涎散: 江子仁(六粒,每粒切成兩半),牙皂(三錢,切細),明礬(一兩) 先將明礬融化,加入江子仁和牙皂攪拌均勻,待礬乾燥成粉末,每次使用三分。
三生飲: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半兩,去皮),生附子(半兩,去皮),木香(二錢) 每次使用一兩,加入人參一兩,用水煎煮。
地黃飲子: 懷熟地,巴戟天(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用酒洗淨),製附子,石菖蒲,五味子(搗碎),茯苓,麥門冬(去心),遠志肉(用甘草水洗淨),石斛(用鹽水炒),紫肉桂 各等分。每次服用五錢,加入少量薄荷,用生薑和紅棗煎水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