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帶症論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帶脈。因諸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鬱抑,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
資生經載一婦,患帶下。有為灸氣海未效,次灸帶脈穴,在兩脅季肋下一寸八分。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著;今灸著我,我去矣。」遂愈。
劉宗厚曰:帶下多本於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衛氣下陷,精氣積滯於下焦奇經之分,蘊釀而成。以帶脈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屬氣,赤者屬血。多因醉飽房勞,服食燥熱所至;亦有濕痰流注下焦者;腎肝陰淫濕勝者;或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無窮,發為筋痿,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或余經濕熱,屈滯於少腹之下;或下元虛冷,子宮濕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發中兼補,補中類利,燥中兼升發,潤中兼溫養,或溫補,或收澀,諸例不同,亦病機之活法也。
帶下一症。素問歸於任脈,明堂歸於帶脈二穴。子和擴而充之,以帶為約束諸脈,而會合衝任督諸經;鬱熱淫溢,皆由帶脈滲漏而下,可謂原委燦然矣。而宗厚則本陰虛陽竭,及諸病機治法,至詳且悉。比之丹溪專重濕痰,子和單主濕熱,則懸絕也。然男子遺精之外,有赤白濁;女子崩漏之外,有赤白帶。而帶獨重於濁者,以女子七情偏勝,抑鬱為多,綿綿而下,無休止也。須察其五臟之偏甚,所感之虛實,或清或補,或升提下陷;大抵虛多而實少,熱多而寒者,亦不乏也。故子和所論者尋其原,而宗厚所列者盡其變;至立齋以帶分五色,則又推廣言之耳。
一崩帶向以崩為肝虛有火,而血不能藏;帶為脾虛有濕,而氣不能攝。然帶症而面青脈弦,多鬱怒者,能不調其肝乎?崩症而面黃脈弱,多倦怠者,能不補其脾乎?則又在於臨病變通矣。
一帶症元氣虛者: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加酒炒椿根皮最妙。真陰虧者:六味地黃湯加酥炙鹿茸。兼肝火:加味逍遙散入椿皮,或八珍湯加椿皮,作丸亦勝。內熱者加黃芩、香附。半產者入杜仲、阿膠。
一帶證肥人多因氣虛有痰,瘦人多因血虛有火;未有不從調補而愈者。若專主痰火,則失之矣。每見久而不止,去之過多,必致少腹重墜而痛,肌肉消瘦,虛症畢見,骨脈為枯矣。以是知帶之為物,精血所攝;所云濕熱者,乃言現症之標,而實本衝任帶所至。焉可不求其原而治之哉?
治驗
一儒者內室,素患帶下,時作時止;後因過勞,帶遂不止;腹重墜,疼痛異常。余以補中益氣湯,加肉蓯蓉、山茱肉、杜仲、牡蠣粉,數劑得減。後以八珍丸加蓯蓉、杜仲、椿根皮,調理而愈。
白話文:
張子和說,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氣血都是上下循環流動的,只有帶脈,起於少腹兩側,季脅下方,環繞腰部一圈,像束帶一樣。而衝脈和任脈,沿著腹部和脅部,夾著肚臍兩側,流到氣衝穴,都屬於帶脈。帶脈又與督脈相連,衝、任、督三脈雖然都源於同一個地方,但運行方向不同,好比一條河流分出三個岔道,都與帶脈相連。因為各經脈的氣血上下往來,多餘的熱量會積聚在帶脈之間,這種外來的熱鬱積無法散發,導致體內產生白色分泌物,不斷從陰道流出,這就是所謂的白帶。醫書《資生經》記載,有個婦人患有白帶,曾用艾灸氣海穴但沒效果,後來艾灸帶脈穴(位於兩脅季肋下方一寸八分處),她感覺好像有鬼在耳邊說:「昨天灸的也很好,只是沒灸到我,今天灸到我了,我要走了。」然後她的病就好了。
劉宗厚認為,白帶多是因為陰虛陽氣衰竭,營氣無法上升,導致經脈凝滯不通,衛氣下陷,精氣積滯在下焦奇經的部位,逐漸積聚而形成。之所以稱為「帶下」,是因為病變發生在帶脈,也因為這種病症的表現而得名。「白帶」屬氣,「赤帶」屬血。多因飲食過飽、酒醉、房事過度或服用燥熱藥物所致。也有濕痰流注下焦、腎肝陰虛濕氣過盛,或是因驚恐導致肝木克脾土,使得濁液下流,或是因為思慮過多,損傷筋脈,這就是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有因為其他經脈的濕熱鬱積在少腹下方,或是下元虛冷、子宮濕淫。治療的方法,有向下疏導、催吐、或針對病因兼顧補益,補益中也要加入疏利,燥熱時兼顧升發,濕潤時兼顧溫養。或以溫補,或以收澀,治療方式各有不同,這也體現了醫理的靈活運用。
白帶這種病症,《素問》歸屬於任脈,《明堂》則歸屬於帶脈的兩個穴位。張子和加以擴充,認為帶脈是約束各經脈的,會合衝、任、督等經脈,鬱熱過多而滲漏向下,都是由於帶脈的影響,這可謂將病因原委解釋得十分清楚。而劉宗厚則從陰虛陽竭以及各種病機和治法方面做了詳細說明。相比之下,朱丹溪過於重視濕痰,張子和單純強調濕熱,就顯得有所不足了。但是,男子除了遺精,還會有赤白濁;女子除了崩漏,還會有赤白帶,而帶病比濁病更為嚴重,是因為女子七情偏盛,多有抑鬱,導致白帶綿綿不斷,難以停止。必須仔細觀察五臟的偏盛、所感受的虛實,然後進行或清熱、或補益、或升提下陷等不同的治療。總的來說,虛證多而實證少,熱證多而寒證少,但也有寒證的。所以,張子和探討的是病因,而劉宗厚列舉的是病症的各種變化,至於李時珍將帶下分為五種顏色,則是更進一步的擴展了。
一般認為,崩漏是因肝虛有火,血不能藏,而帶下是因脾虛有濕,氣不能攝。然而,帶下如果出現面色發青、脈象弦緊,多因鬱怒,怎麼能不調理肝呢?崩漏如果出現面色發黃、脈象虛弱,多因倦怠,怎麼能不補脾呢?這都需要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變。
帶下病如果屬於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加上酒炒椿根皮效果最好。如果屬於真陰虧虛,則用六味地黃湯加上酥炙鹿茸,如果兼有肝火,則用加味逍遙散加上椿皮,或用八珍湯加上椿皮做成藥丸效果也很好。如果體內有熱,則加入黃芩、香附。如果是半產引起的帶下,則加入杜仲、阿膠。
帶下病,肥胖的人多因氣虛有痰,瘦弱的人多因血虛有火,沒有通過調補而不能治癒的。如果只強調痰火,那就錯了。常見久治不癒的帶下,如果過度使用祛邪藥,必然導致少腹重墜疼痛、肌肉消瘦,虛症全部顯現,骨骼經脈也會變得枯槁。由此可見,帶下是精血所化的,所謂的濕熱,只是指表面的症狀,而真正的病因是衝脈、任脈、帶脈的問題,怎麼能不追根溯源地治療呢?
治療驗案
有一位讀書人的妻子,平時就患有帶下,時好時壞,後來因為過度勞累,帶下不止,腹部重墜,疼痛異常。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肉蓯蓉、山茱萸、杜仲、牡蠣粉,服用幾劑後病情減輕。後來又用八珍丸加上蓯蓉、杜仲、椿根皮調理而痊癒。
一位女子患帶下半年,肌肉消瘦。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酒炒椿根皮,服用三四十劑,並間服六味地黃丸,帶下停止,肌肉也長起來了,病就痊癒了。
補中益氣湯的組成:人參(一錢半),黃耆(蜜炙一錢),白朮(土炒一錢半),甘草(炙三分),當歸(一錢),陳皮(八分),柴胡(三分),升麻(三分)。
用水煎服,加椿根皮一錢半(酒炒)。如果腰痛,加杜仲、山茱萸、肉蓯蓉。如果頭風,加藁本、白芷各三分。如果濕熱,加蒼朮、黃柏各五分、澤瀉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