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徹》~ 卷之四 (4)
卷之四 (4)
1. 帶症論
一女子帶下半載。肌肉憔瘦。余以補中益氣湯加酒炒椿根皮。三四十劑。
以六味地黃丸相間服之。帶遂止而肌肉亦長。乃愈。
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錢半),黃耆(蜜炙一錢),白朮(土炒一錢半),甘草(炙三分),當歸(一錢),陳皮(八分),柴胡(三分),升麻(三分)
薑棗水煎。加椿根皮一錢半。酒炒。腰痛。加杜仲山茱肉肉蓯蓉。頭風。加藁本白芷各三分。濕熱。加蒼朮黃柏各五分。澤瀉七分。
白話文:
一位女子白帶持續了半年,導致身體肌肉消瘦。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酒炒過的椿樹根皮,讓她服用三、四十劑。
並搭配服用六味地黃丸,白帶就停止了,肌肉也長了回來,病就好了。
補中益氣湯的藥方如下:
人參(一錢半),黃耆(蜜炙過的一錢),白朮(土炒過的一錢半),甘草(炙過的三分),當歸(一錢),陳皮(八分),柴胡(三分),升麻(三分)。
用薑棗水煎煮。加入椿樹根皮一錢半,用酒炒過。如果腰痛,就加入杜仲、山茱萸、肉蓯蓉。如果頭痛,就加入藁本、白芷各三分。如果是濕熱體質,就加入蒼朮、黃柏各五分,澤瀉七分。
2. 妊娠論
女子之有娠也。構精於腎。受先天之氣以成。資養於脾。依後天之氣以長。則是腎與脾者。為始終生成之本也。而治之者。獨不專重二經。必始於清火而終於理氣。則胎氣得安而母氣得健者。此何以故。殊不知天非此火。不能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蓋男女構精。俱藉此命門之火。
種於無形之先。而精血聚合。結於有形之後。此雖腎陰為主。而衝任厥陰之脈。皆資養於胞。而其火獨上衝而逆。所以女子重身。嘔惡阻味。月事不以下。蓋衝脈之血海衰。而胞絡之火熾。任脈之宗氣弱。而陽明亦不能獨旺。素問所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
故當百日之內。亟亟補土而食反不下。往往清火平逆而反得安也。迨四五月來。飲食漸入。母氣日衰。母氣既衰。則不能約束於胎而胎氣寢大。必需白朮健母之氣。條芩益子之陰。加以陳皮利其氣。而胎始得安。又如子煩者。心火也。子嗽者。肺火也。子懸者。肝火也。子腫者。
脾火也。均宜麥冬條芩桑皮紫菀生地知母之類。隨症選用。未有不從內熱所致。進而七八月。母氣愈弱。母血亦虧。又必須八珍兼補氣血。及阿膠條芩陳皮香附縮砂之屬。且固且利。則母氣健旺。而胎雖長。約束有制。蓋母之氣血有以運之。則不致胎氣滋大。母反不得展舒也。
迄九十月矣。此時氣血必欲補。而胎氣又必欲利。蓋氣血不補。無以為生育之藉。而胎氣不利。未免有難產之虞。故丹溪謂八九個月內。服達生散數貼甚好。蓋達生散中。用大腹皮為君。使氣疏達於母腹之中。運行於胞胎之外。又以紫蘇陳皮佐之。參朮歸芍。補而不滯。有熱則加黃芩。
煩躁則入生地。滋養陰血。始終不為火所銷鑠。而分娩之時。猶有慮其不易產者。吾未之聞。即或受胎以及彌月。間有外邪乘襲。七情所傷。當分輕重緩急。以固胎為主。兼以解利。隨症施治。內經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若無故而誅伐之。又豈有不殞者哉。
一妊娠惡食。客曰阻惡。經云女子重身。百日惡味。且妊娠一二月。足厥陰少陽脈養之。厥陰少陽。屬木。有火。善嘔。婦人性又易怒。肝木有餘者多肝欲收。故喜食酸物。丹溪治一婦嘔逆不止。服參朮反甚。以抑青丸投之。遂平。蓋此意也。一方用藿香厚朴茯苓炙甘草廣皮竹茹。
有熱加黃芩山梔。血虛加當歸芍藥。氣虛加人參白朮。或均入半夏。俗謂礙胎。蓋千金方每用之。及湯泡油焙亦可。
一妊娠三四月。手少陰太陽脈養之。少陰太陽。屬火。丹溪曰。火能消物。造化自然。故有三四月而墮胎者。必於滋補中兼清火。有患子懸者。胎上搶心。用條芩香附末各二錢調服即安。
一妊娠五六月。足太陰陽明脈養之。太陰陽明。屬土。胎盜脾氣以自養。則土益虛。束胎丸為安胎聖藥也。血虛加歸芍。氣虛加人參茯苓甘草。漏胎加阿膠。
白話文:
女子懷孕,是精子與卵子在腎臟交合,接受先天的精氣而形成胚胎,再由脾臟吸收後天的營養物質來滋養成長。可見腎和脾是孕育的根本。治療孕期疾病,不應只專注於調理腎和脾,而是要先清熱,再調理氣機,這樣才能使胎氣安穩,母體健康。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要知道,沒有火,天地萬物都不能生長;沒有火,人也不能生存。男女交合產生精子和卵子,都仰賴命門的火氣。
精子和卵子在無形中結合,之後凝聚成有形的胚胎。這個過程雖然以腎陰為主導,但衝脈、任脈、厥陰之脈都依賴胞宮的滋養。如果火氣上衝而逆亂,就會導致孕婦出現孕吐、食慾不振、月經停止等症狀。這是因為衝脈的血海衰弱,胞絡的火氣旺盛,任脈的宗氣虛弱,陽明經也不能獨自強盛。《素問》說,各種逆氣上衝的症狀都屬於火,又說,少量的火可以生長陽氣,過旺的火則會耗散陽氣。
因此,懷孕初期(百日內),即使急著補脾胃,卻往往反而無法進食。這時清熱降逆,反而可以使孕婦感到舒適。等到懷孕四五個月,孕婦的食慾逐漸恢復,母體的氣血開始衰弱。母氣衰弱,就無法約束胎兒,胎兒開始快速成長。這時必須用白朮來健脾補氣,用黃芩來滋養胎兒的陰氣,再搭配陳皮來理氣,才能使胎兒安穩。如果出現胎兒躁動不安,這是心火引起的;咳嗽,則是肺火引起的;胎位不正,是肝火引起的;水腫,是脾火引起的。這些情況都應該使用麥冬、黃芩、桑白皮、紫菀、生地、知母等藥物,根據具體症狀來選用,通常都是由內熱引起的。到了懷孕七八個月,母體氣血更加虛弱,這時必須用八珍湯來補益氣血,再加入阿膠、黃芩、陳皮、香附、縮砂等藥物,既能補養又能疏理,這樣才能使母體氣血旺盛,即使胎兒成長,也能被約束而不會過大,因為母體的氣血能夠運化,這樣就不會導致胎兒過大,反而使母親感到不適。
到了懷孕九十個月,此時既要補益氣血,又要疏通胎氣。因為氣血不足,就沒有生育的資本;胎氣不通暢,則可能導致難產。所以,朱丹溪說,懷孕八九個月時,服用幾貼達生散非常好。達生散以大腹皮為主藥,能使氣機疏通到母腹之中,運行於胞胎之外,再用紫蘇、陳皮輔助,並用人參、白朮、當歸、芍藥來補益而不會造成滯膩。如果有熱象,就加入黃芩;煩躁不安,則加入生地來滋養陰血。這樣自始至終都不會讓陰血被火熱耗損。即使在生產的時候,也不用擔心難產。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即使從受孕到足月,偶爾有外邪侵襲、情緒波動等情況,也要根據輕重緩急,以安胎為主,兼顧解邪理氣,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內經》說:“有病而無死亡的,病是不會致命的。”如果沒有病卻強行攻伐,又怎麼可能不死呢?
有的孕婦會出現厭食的情況,有人說是「阻惡」。《經》說,女子懷孕後,百日內會厭食。懷孕一兩個月時,足厥陰、少陽經在滋養胎兒。厥陰、少陽屬木,木有火,所以容易嘔吐。而且婦女容易發怒,肝火旺盛的人很多,肝喜收斂,所以喜歡吃酸的食物。朱丹溪治療一位婦女,嘔吐不止,服用人參、白朮後反而更嚴重。於是用抑青丸,病就好了。這就是這種情況的道理。有一個方子,用藿香、厚朴、茯苓、炙甘草、廣陳皮、竹茹,如果有熱象,就加入黃芩、山梔;血虛,就加入當歸、芍藥;氣虛,就加入人參、白朮。或者加入半夏。俗話說半夏會礙胎,其實《千金方》常常會用到它,而且用湯泡或油焙的方法處理也是可以的。
懷孕三四個月時,手少陰、太陽經在滋養胎兒。少陰、太陽屬火。朱丹溪說,火能消化食物,這是自然規律。所以,有三四個月墮胎的,必須在滋補的同時兼顧清火。如果有胎位不正,胎兒上衝心臟的情況,可以用黃芩、香附研成末,調服就可以緩解。
懷孕五六個月時,足太陰、陽明經在滋養胎兒。太陰、陽明屬土。胎兒會盜取脾胃的氣血來滋養自己,所以脾胃會更加虛弱。束胎丸是安胎的聖藥。如果血虛,就加入當歸、芍藥;氣虛,就加入人參、茯苓、甘草;如果有漏胎,就加入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