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續膈噎論

諺云。風勞鼓及膈。四證一犯。即難為療。噫。病則病矣。何遂至於若是耶。余請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為上膈。由胸至心為中膈。由胃至肝為下膈。上膈者。稟上焦之氣而主納。中膈者。稟中焦之氣而主腐熟。下膈者。稟下焦之氣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納腐熟之司。

如天之運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長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順令而布化也。苟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則雲雨不施。而孤陽濁治。水澤為枯矣。苟或太澇而失之卑監。則沉霾閉塞。而凝陰慘淡。生氣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則食而噎。犯於上焦。地氣不升。天氣不降。

將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猶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中焦。雖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則吐痰水。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則味變而酸。脾陰既竭。則納而不化。天氣愈不降。地氣愈不升。乃見痞塞之狀矣。則食不能強之而使安也。繼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氣漸消。

孤陰獨存。陰陽不相為濟。五臟之液既竭。六腑無以資稟升降。出納俱廢。所云天氣地氣者安在哉。乃至絕粒而亡矣。然則絡無法以治之耶。曰。初須別其七情之所偏。繼須審其氣血之所竭。水火之所勝。唯在補其中氣。調其怫鬱。開其痰氣。熱者清之。寒者溫之。使協於平。

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淺深。而為之斟酌焉。安見其不可療哉。獨所難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將迫。而反復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終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間。反則直從下而上矣。越人謂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臍下。內經則以左附上。候肝與鬲。右附上。候脾與胃。則鬲之屬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猶三焦為水穀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而所云如霧如漚如瀆者。不以其用哉。矧內經止言膈。而不及噎與反。則以膈統上中下。又復何疑。然妙在與肝為配。蓋膈之一症。多由鬱怒傷肝而作。鬱則為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陽。不得通行。腸胃之陰。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

從此求之。思過半矣。

開鬱湯,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梔(炒黑),陳神麯(炒),桔梗,香附(醋炒),川貝母(去心研),茯苓,廣皮(各一錢),撫芎(五分)

姜一片。荷葉蒂三個。水煎。

遠志湯,第二用。

遠志肉(甘草制),茯神,白芍藥(灑炒),熟半夏,廣皮(各一錢),棗仁(一錢半),人參(二錢),鉤藤(三錢)

桂圓肉五枚。姜一片。水煎。有熱加山梔。寒加炮姜。氣加木香。燥加丹參柏子仁。

此中焦藥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

白話文:

俗話說:「風病、勞病、鼓脹病和膈病,這四種病只要犯上一種,就很難治癒。」唉!生病固然是生病,為何會到這種難以治療的地步呢?我來詳細解釋一下膈病。

人體中,從咽喉到胸腔稱為上膈,從胸腔到心臟稱為中膈,從胃到肝臟稱為下膈。上膈掌管上焦的氣機,負責接納食物;中膈掌管中焦的氣機,負責消化食物;下膈掌管下焦的氣機,負責排出糟粕。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全靠這接納、消化、排出的功能。

這就像天體的運行永不停息,而大地有生長、化育、收藏的規律,寒暖適宜,才能順應時令而產生變化。如果太早而失去厚實的基礎,就像天不下雨,陽氣獨盛而造成乾旱,水澤就會枯竭;如果太過遲緩而失去低下的條件,就像陰霾閉塞,陰氣凝聚而慘淡,生機就會枯竭。所以膈病開始時,病在上方,咽喉不利,就會吃飯噎住,這是侵犯了上焦,導致地氣不能上升,天氣不能下降,將會出現乾旱的徵兆。但這時還能勉強吃下去。

如果繼續侵犯中焦,即使吃了東西,食物也無法順利下到中脘,往下走又會疼痛,時間久了就會吐出痰水,胃液無法保存,肝火趁虛而入,味道就會變酸。脾陰耗竭,就會吃進去無法消化,天氣更加不能下降,地氣更加不能上升,就會出現堵塞不通的狀態,這時食物就無法勉強吃下去了。

如果繼續侵犯下焦,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火氣逐漸消退,只剩下孤陰獨存,陰陽無法互相調濟,五臟的津液已經耗盡,六腑沒有東西可以資助升降的功能,排出和納入的功能都廢止了,所謂的天地之氣又在哪裡呢?最終就會因為絕食而死亡。

難道這種病就沒有辦法治療了嗎?我認為:首先要區分是哪種情緒偏盛導致的,接著要診察氣血虧損的程度,水和火哪一方佔上風。重點在於補益中氣,調和鬱悶的情緒,疏通痰氣,熱的要清熱,寒的要溫補,使之達到平衡。然後再觀察上中下三焦受病的深淺,加以斟酌處理。這樣怎麼會不能治癒呢?

只是讓人感到為難的是,患病的人不知道死期將近,反而反覆折騰,必定會導致精髓耗盡、津液枯竭,卻始終不悔悟,我又能拿他怎麼辦呢?

按照常理,噎的位置在咽喉,膈的位置在心胃之間,但現在的病情卻是由下往上發展。越人說心肺在膈的上方,上焦在心臟的下方,下膈在胃的入口處,中焦在胃的中脘,下焦在肚臍的下方。《內經》則說左邊靠近上方,診察肝臟和膈,右邊靠近上方,診察脾臟和胃,這樣看來膈屬於心臟的下方就很明確了。我之所以向上推,又向下推,不是從形狀來論述,而是從功能來論述。就像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是氣的終點和起點,而所謂的像霧、像泡、像溝渠,不也是從功能上來說的嗎?何況《內經》只說膈,沒有提到噎和反胃,應該是用膈來統括上中下,這還有什麼可懷疑的?

其中最巧妙之處在於膈病與肝臟相配。因為膈病大多是由於鬱悶、憤怒損傷肝臟所造成的。鬱悶就會化熱,日漸煎熬,血液枯竭,心肺的陽氣無法通行,腸胃的陰氣無法下行,這就是膈病產生的原因。患者和醫生如果能從這方面著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以下是幾個藥方:

開鬱湯:治療膈噎初期有火氣的患者。

  • 炒黑山梔子、炒陳神曲、桔梗、醋炒香附、去心研磨的川貝母、茯苓、廣陳皮(各一錢)、撫芎(五分)
  • 生薑一片,荷葉蒂三個,用水煎煮。

遠志湯:第二步使用的藥方。

  • 甘草制遠志肉、茯神、酒炒白芍藥、熟半夏、廣陳皮(各一錢)、酸棗仁(一錢半)、人參(二錢)、鉤藤(三錢)
  • 桂圓肉五枚,生薑一片,用水煎煮。有熱象加山梔子,寒象加炮薑,氣虛加木香,乾燥加丹參、柏子仁。

這個藥方是針對中焦的。如果病在下焦,就要用八味丸加減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