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古今醫徹》~ 卷之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2)

1. 積聚論

越人謂五臟為積。六腑為聚。積屬陰故靜。聚屬陽故動。靜則易伏。而動則易散也。然有所徵驗於外謂之癥。假物而成謂之瘕。痞塞不快謂之痞。藏於幽闢謂之癖。或云癥主食而瘕主血。痞主氣而癖主痰。四者分而言之可。合而言之亦無不可。惟在療之者。察其臟腑之陰陽。

部分之高下。氣血之多寡。新久之淺深。元氣之厚薄。或十攻而一補。或半攻而半補。或十補而勿一攻。握一定之算。然後能取決於必勝也。近時士材立初中末三法。未嘗不善。而余則尤有商焉。積聚之生也以漸。匪朝伊夕之故。使苟元氣充。臟腑調。分布周列。何隙可容其蹯踞。

令積聚實逼處此。妨礙於升降往來。惟其萌於有漸。始尚不覺。日以益大。漸至猖狂而不可遏。斯時緩攻之邪不去。峻攻之邪亦不去。即去矣。而邪之聚者。復散而變他症。蓋攻積之藥。必由臟腑腸胃。而後達病所。其清純之氣。有不傷乎。余立一法。以攻積丸累累加用。倍入人參湯監之。

貧者以白朮膏代之。必使元氣勝乎邪氣。而邪自無容留地。否則專補元氣。復其健運之常。則所積者。所聚者。將不攻而自走。又必須其人。善自珍攝。愛護生命。而後可與施此術也。苟不然者。亦終無如何矣。

攻積丸

人參,京三稜(醋煮),蓬朮(醋煮),菟絲子(酒煮),桃仁,當歸,香附(醋煮),黃連(土炒),青皮(醋炒),枳實(麩炒),茯苓,半夏(各一兩),炮姜(五錢),澤瀉(七錢),肉桂(一兩不見火)

上為末。神麯為丸。濃煎人參湯下。每服二錢。不拘時服。

一肝之積曰肥氣。左脅下。如覆杯。嘔逆。脅痛。引小腹。宜扶脾抑肝。

逍遙散

加連制吳茱萸醋製鱉甲青皮撫芎桃仁以破其血。

一肺之積曰息奔。右脅下。如覆杯。氣逆。背痛。喘咳。宜人參茯苓廣皮蘇子款冬花半夏旋覆花桔梗炙甘草。兼脾弱。六君子以補其母。

一心之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煩心。用人參川連遠志菖蒲茯神肉桂柏子仁丹參乾薑。

一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吐瀉。不為肌膚。用四君子湯加麩炒枳實山楂炮姜藿香黃連蓬朮神麯麥芽。

一腎之積曰奔豚。稜於少腹。上至心。若豚狀。上下無時。久則骨痿少氣。宜安腎丸。地黃膏子丸。八味丸。或茯苓肉桂澤瀉苦楝子杜仲玄胡索香附茴香桃仁。

安腎丸

肉桂,桃仁,烏頭(各一分),白蒺藜,巴戟,山藥,茯苓,白朮,石斛,肉蓯蓉,萆薢,補骨脂(各三分)

蜜丸。每服三錢。鹽湯下。

地黃膏子丸

血竭,沉香,木香,廣朮(泡),玄胡索,人參,蛤蚧,當歸,川芎,白朮(土炒),續斷(酒炒),川楝子(麩炒),全蠍,茴香,柴胡,沒藥,青皮,吳茱萸,桂(以上分兩無定數隨症加減用)

白話文:

醫家認為五臟的病變稱為「積」,六腑的病變稱為「聚」。「積」屬於陰性,所以性質靜止;「聚」屬於陽性,所以性質活動。靜止的病容易潛伏,而活動的病容易消散。但病變在體外有徵象可見的,稱為「癥」;假借外物形成的,稱為「瘕」;阻塞不暢快的,稱為「痞」;隱藏在深處的,稱為「癖」。

有人說「癥」主要與飲食有關,「瘕」主要與血有關,「痞」主要與氣有關,「癖」主要與痰有關。這樣分開來說可以,合起來說也沒有問題,關鍵在於治療的人,要仔細觀察病變臟腑的陰陽狀況,部位的高低,氣血的多少,病程的新舊深淺,以及元氣的強弱。治療時,有時要用十分的藥力來攻邪,輔以一分的補藥;有時攻補各半;有時則用十分的補藥而不用攻邪的藥。總之要掌握一定的原則,才能確保治療成功。

近代一些醫生將治療分為初、中、末三個階段,這種方法固然不錯,但我還有不同的看法。「積聚」的形成是逐漸發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元氣充足,臟腑調和,氣血運行順暢,哪有空間讓積聚存在呢?

如今「積聚」已經形成,並阻礙氣機升降運行,這是因為它在初期時是慢慢萌發的,起初沒有察覺,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擴大,最後變得猖獗難以遏制。這個時候,用藥性緩和的藥物攻邪無法去除病邪,用藥性強烈的藥物攻邪也無法去除病邪,即使去除了,病邪也可能散開而轉變成其他病症。因為攻積的藥物,必須經過臟腑、腸胃才能到達病灶,這樣會不會損傷臟腑的清純之氣呢?我提出一個方法,就是用攻積丸持續服用,並用人參湯輔助。貧窮的人可以用白朮膏代替人參湯。必須要使元氣勝過邪氣,這樣邪氣就沒有容身之地。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那就專門補益元氣,恢復臟腑正常的運轉功能,那麼積聚之病,不攻也會自然消退。

此外,還必須要求病人,要懂得愛惜自己的生命,注意養生,這樣才能運用這種治療方法。如果病人不注意養生,也是沒有辦法的。

以下是攻積丸的組成和服用方法:

攻積丸

人參、醋煮京三稜、醋煮蓬朮、酒煮菟絲子、桃仁、當歸、醋煮香附、土炒黃連、醋炒青皮、麩炒枳實、茯苓、半夏(各一兩)、炮姜(五錢)、澤瀉(七錢)、肉桂(一兩,不見火)。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神麴糊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用濃煎的人參湯送服,不拘時間。

  • 肝之積 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像倒扣的杯子,會出現嘔逆、脅痛,並牽引到小腹。治療時應當扶助脾氣,抑制肝氣。可使用逍遙散加減:逍遙散加上醋製吳茱萸、醋製鱉甲、青皮、川芎、桃仁,以破除瘀血。

  • 肺之積 稱為「息奔」,位於右脅下,像倒扣的杯子,會出現氣逆、背痛、喘咳。治療時宜用人參、茯苓、廣陳皮、蘇子、款冬花、半夏、旋覆花、桔梗、炙甘草。如果兼有脾虛的症狀,則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脾胃。

  • 心之積 稱為「伏梁」,從臍上開始,大如手臂,向上延伸到心下,會出現心煩的症狀。治療時宜用人參、川連、遠志、菖蒲、茯神、肉桂、柏子仁、丹參、乾薑。

  • 脾之積 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大如倒扣的杯子,會出現痞塞、吐瀉,肌肉不豐滿。治療時宜用四君子湯,再加入麩炒枳實、山楂、炮姜、藿香、黃連、蓬朮、神麴、麥芽。

  • 腎之積 稱為「奔豚」,位於少腹部,向上衝至心,形狀如小豬奔跑,發作沒有定時,時間久了會導致骨骼痿軟,氣短。治療時宜用安腎丸、地黃膏子丸或八味丸,也可以用茯苓、肉桂、澤瀉、苦楝子、杜仲、玄胡索、香附、茴香、桃仁。

安腎丸

肉桂、桃仁、烏頭(各一分)、白蒺藜、巴戟天、山藥、茯苓、白朮、石斛、肉蓯蓉、萆薢、補骨脂(各三分)。

用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用鹽水送服。

地黃膏子丸

血竭、沉香、木香、泡廣朮、玄胡索、人參、蛤蚧、當歸、川芎、土炒白朮、酒炒續斷、麩炒川楝子、全蠍、茴香、柴胡、沒藥、青皮、吳茱萸、桂(以上藥材的用量沒有固定,可根據病情加減)。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地黃膏製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用溫酒送服二十丸,每天增加一丸,最多吃到三十丸。